毛笔隶书作品

毛笔楷、行、草、隶、篆、小众书体书法作品欣赏

孟孝琚碑 秦汉

加入收藏 书法网   2023-02-09  

名称:孟孝琚碑

书体:隶书

分类:汉金石

年代:秦汉

备注说明:汉金石作品欣赏

此外,桓、灵时期还是汉碑文体的成熟时期,碑文的文体已经形成一套固定的格式。一篇完整的碑文,通常由碑额、碑序、碑铭三部分构成。碑额用以标明碑主身份;碑序则是碑文的主体部分,记述亡者的家世、学行、仕宦履历、卒葬、寿年,以及生者的颂扬悼念之情;碑铭则为结尾的几句韵语,对碑主作总结式颂赞。

存世二百六十字的《孟孝琚碑》碑文的撰写,基本按照这种固有格式而另有变化。“碑文分三节,先散文,志也;次四言韵语,铭也;次七言韵语,则乱也”(见石屏袁丕佑《跋》)。除本应表明碑主身份的碑额及部分文字残缺之外,前五行为首节,叙述碑主孟广宗的身世,自十二岁随父到武阳(今四川境)学韩诗、孝经;后改名孟琁,字孝琚,后聘蜀郡何彦珍女,未娶而夭亡于武阳,内中兼有评价其德行学绩之语;第六至十一行为四言诔语,即如“四时不和,害气蕃溢;嗟命何辜,独遭斯疾……将及幽都,归于电丘;凉风渗淋,寒水北流”之类,文辞古雅,情感充沛,催人泪下;十二至十三行为七言韵语的“乱辞”,用典甚多,痛悼碑主英年早逝,而其他汉碑如《景君铭》《郙阁颂》《杨孟文碑》等,于铭后亦有“乱曰”之例;最末两行附以立碑者题名,表明其父的属下吏员为纪念死者,安慰亲属,特刻此碑送孟孝琚并归葬朱提。碑文叙事简要,与咏颂结合,将孟孝琚的人生历程比较完整地存留于世。方树梅为之跋语曰:“铭词博大,决为当代老经师手笔”“亦孝琚不幸之幸也”,评价甚高。

早期学界对《孟孝琚碑》书法价值的宏观评价

孟碑出土后,昭通籍翰林谢崇基等,将其移置于城中凤池书院藏书楼下东壁间保存。谢氏还撰写跋文,附嵌在原碑末行空隙处,同时大量拓印,寄送海内名流。此后光、宣之际,雅好金石的端方在任两江总督期间,也曾派人到云南,拓印千本,使“海内治金石者,益知宝重”。其他如昭通萧瑞麟等,都曾有向友人寄赠拓片之事,具体渠道虽不得其详,但孟碑终究在清末民初年间逐渐流播于世,惊动金石学界。

孟孝琚碑秦汉墨迹作品欣赏,摘自秦汉孟孝琚碑

孟孝琚碑秦汉墨迹作品欣赏,摘自秦汉孟孝琚碑

孟孝琚碑秦汉墨迹作品欣赏,摘自秦汉孟孝琚碑

孟孝琚碑秦汉墨迹作品欣赏,摘自秦汉孟孝琚碑

孟孝琚碑碑亭及外景

作为“滇石之最古者”,《孟孝琚碑》对于阐明云南文化、学术的地位,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但由于《孟孝琚碑》出土较晚,前清曾经旅居或宦游于云南的著名金石考据家,如阮元、桂馥、王昶等人,均未得见;至于罗振玉、梁启超、吴士鉴诸先生虽得见孟碑拓片,但因为已经是清末民初的政治动荡时代,其精力与视线不能不有所转移,因而对孟碑的“考证概未精审”。尽管如此,仍有若干精彩跋语传世。本文择其有关书艺的评论恭录于下:

昭通胡国祯《记》曰:“书法苍劲,文辞雅健,浑朴古茂……得此断碣,不独为吾里光,而全滇亦可生色矣。”

昭通谢崇基《跋》曰:“其文辞古茂,字画遒劲,方之滇中古刻,远过两爨诸碑之上。虽碑首断阙,间有泐痕,年代无考,然以文字揆之,应在汉、魏之间,非两晋后物,洵可宝也。”

剑川赵藩《跋》曰:“滇中贞石,两爨碑为最古,而此碑更先之,文辞书法,皆东汉人矩度,埋土中二千余年而始出,固将星凤视之,惟惜上段阙文,无由稽考征信,然摩挲翠墨,疏古渊茂,同断为汉碑无疑也。”

善化黄膺《跋》曰:“是碑结体方整,笔意圆劲浑朴,在篆隶间……此石晚出,乃古汉碑第一,微独滇南瑰宝,亦寰宇希世之珍矣。”需要指明的是,黄鹿泉对孟碑评价之所以如此之高,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把孟碑年代断为东汉初建武十二年(36)所致,比之目前公认的桓帝永寿三年(157),足足提前了一百二十一年,自然会感觉较之其余东汉名碑为贵,乃至以“汉碑第一”称之。

宜都杨守敬《跋》曰:“以碑字体定之,似《韩公铭》《尹宙》……其在桓、和之世乎?”

书法网,一个优质综合性书法艺术平台!
书法网»孟孝琚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