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孟孝琚碑
书体:隶书
分类:汉金石
年代:秦汉
备注说明:汉金石作品欣赏
《孟孝琚碑》在章法方面的这种节拍和韵律,正如王羲之在《笔势论十二章》中所指出:“分间布白,上下齐平,均其体制,大小尤难。大字促之贵小,小字宽之贵大,自然宽狭得所,不失其宜。”宗白华在其《美学散步》中也引元末书法理论家张绅之说阐明相关道理:“古之写字,正如作文。有字法,有章法,有篇法。终篇结构,首尾呼应。故羲之能为一笔书……笔意顾盼,朝向偃仰,阴阳起伏,笔笔不断”。这样的评价,用之于《孟孝琚碑》,也并不过誉,书家在有意无意间的安排,塑造了其独具特色的结构美。
朴茂雄放的结字特色
《孟孝据碑》虽然上截断失,但其第三、四、九行顶端,分别留有“迺”(古“乃”字)末笔捺之刻痕“年”字竖笔之刻痕,以及“颜”字右旁“页”下之“八”两点笔画刻痕,证明原碑是一块整石所断,并非两块石板嵌接。铭文取势横扁,又化扁为方,左右舒展,笔画瘦劲古朴;其波磔分明,笔画纤细,燕尾处圆整浑厚,锋芒向右上角直出,方正中不失奇崛,规矩中又显婀娜,整体书写生动,线条对比明显。
从《孟孝琚碑》具体字形来看,大小参差,长短广狭,特别是对大量重字“一字多形”的处理(重字在《孟碑》全文中占了百分之三十,其中多者有五个,少者则二三个不等),做到了“正中求变、奇中求正”的效果。例如两个“下”字,一取横势,下直笔较短,右小横作点状极力下按;另一呈纵势,下直笔伸长,右横也以点状上挑。凡此种种,一方面体现出对称美和变化美,另一方面又具有了方圆结合、开合揖让等结构形式,充分体现求变的原则。
孟孝琚碑拓片(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