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笔书法知识

毛笔书法学习资料精选

阮元与淳化阁帖书法文摘

加入收藏 书法网   2025-08-05  

名称:淳化阁帖

书法家:阮元

分类:书法文摘

备注说明:书法百科知识

宋代淳化三年(992)奉太宗圣旨摹刻的《淳化阁帖》,历经千年,迷雾重重。一部法帖引来千年聚讼的,除了《兰亭序》以外,恐怕只有这部《淳化阁帖》了,碰巧的是这两部法帖均和王羲之有涉。

宋代开始,就有人对这部刻帖提出各种疑问和批评,《淳化阁帖》的名声越来越不好,到了清代碑学来临的前夜,人们对二王开始重新认识,对《淳化阁帖》的批评更是顺理成章的了。在千余年的评头论足当中,基本都是围绕着帖源、石刻木刻、失真、翻刻版本等问题而展开的,其中要数阮元对《淳化阁帖》的批评有点特别。

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云台(一作芸台),又号雷塘庵主、揅经老人等。江苏扬州人,随祖改籍仪征。乾隆五十四年进士,生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官至浙江、河南、江西巡抚,湖广、两广、云贵总督,兵部、礼部、户部、工部侍郎,体仁阁大学士,太子太保,致仕归田后又晋加太傅衔,卒谥文达。著有《揅经室集》。

阮元是清代著名学者、乾嘉学派的最后重镇,他的《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两篇文章成为清代碑学正式形成的标志。他虽没有专文论述《淳化阁帖》,但在他的文章、题跋和书信中常常流露出他对此帖的看法,我将他对《阁帖》的看法分三个部分来论述。

展转钩摹,不足据矣

阮元从《阁帖》失真说明帖派师法对象不可靠

《淳化阁帖》十卷,一至五卷为汉魏、两晋、南北朝及隋唐书法,六至十卷为王羲之、王献之书法,二王书法占半数,于是《淳化阁帖》便和二王联系在了一起,密不可分。王著编辑确实带有主观偏向二王的倾向,这恐怕还不在于王著个人,当有宋太宗的意图。阮元对此很不以为然,二王书法占一半,他觉得不合理,他明确表示:“但执二王以概东晋之书,盖为《阁帖》所愚蔽者也。”在阮元看来,二王书风的盛行和《阁帖》编辑的倾向有关,的确如此,《阁帖》为我们保留了大量二王书法,尽管真伪莫辨、是非纷纭,但还是在二王书风的传承当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阮元大有怪罪之意。

关于《阁帖》的失真说并不新鲜,这是千余年来人们不能避免的话题。对于《阁帖》的批评,早在宋代就有,苏轼、米芾就曾对此帖作出过批评,苏轼在《辨法帖》中认为其中真伪相杂,有明明署款“智永白”而算作王羲之的,苏轼又说他曾于秘阁观墨迹,皆唐人硬黄临本,就是说,苏轼认为《阁帖》所依据的本子本身就不真。米芾在《秘阁法帖跋》中认为“其间一手伪帖太半”,说其中有以《千字文》为汉章帝的,有以张旭为王献之的,有以俗人学智永为王羲之的。苏轼、米芾的巨眼犀利,不由得我们有太多的怀疑。看来王著在编定中确实有所不当,有人归咎于王著的见识,我看不然,宋时魏晋真迹已少,王著难做无米之炊,他做出这么大一件轰轰烈烈的事情,却从刻帖问世到现在的千余年间,一直背着一个坏名声,这可能是他没有料想的。

有趣的是阮元在《阁帖》失真问题上,除了说“唐人收藏珍秘,宋人展转勾摹,可尽据乎?”之外,又有新说:

王著摹勒《阁帖》,全将唐人双钩响搨之本画一改为浑圆模棱之形,北法从此更衰矣。《阁帖》中标题一行曰“晋某官某人书”,皆王著之笔,何以王、郗、谢、庾诸贤与王著之笔无不相近,可见著之改变多不足据矣。

如果说唐人双钩响拓本还能保持原帖风貌的话,那王著“一改为浑圆模棱之形”就失真过多了。究竟是不是王著摹勒失真呢?这里我有一点疑虑,杨震方《碑帖叙录》中“淳化阁法帖”条称:“宋太宗淳化三年出内府所藏历代墨迹,命翰林侍书王著编次摹勒”,这是目前普遍的说法,此说处处可见,但根据从何而来?无疑是从《阁帖》的篆书跋尾而来,我们重读一遍,就会发现跋尾所写的“淳化三年壬辰岁十一月六日,奉圣旨摹勒上石”并没有主语,主语会不会是王著?为什么不写?是集体工作不便写?还是王著已经去世?还是其他原因?这就给我们留下了一连串的想象空间。《淳化阁帖》始刻于淳化三年没问题,问题是《宋史》说王著卒于淳化元年,如果王著卒年确切,则是王著在淳化之前编次摹写,在他死后由他人奉旨刻成的,此时王著可能已不在人世,会不会是因刻手的原因而造成“浑圆模棱之形”的呢?如果是,王著就有些冤枉了。前人提出标题舛误,阮元认为标题是王著所书,看来王著的责任不容推卸。阮元还发现刻帖的标题字与内容相近,王著又与王、郗、谢、庾过于接近,以此来说明王著的摹本掺入己意太多。更为甚者,阮元认为《阁帖》中汉帝、秦臣墨迹,均是凭空而造,加上失真的锺、王、郗、谢,第一次大胆提出这些失真的帖怎么能和直接书丹而刻的北朝碑刻相比呢?

唐时,南派字迹但寄缣楮,北派字迹多寄碑版。碑版人人共见,缣楮罕能遍习。至宋人《阁》、《潭》诸帖刻石盛行,而中原碑碣任其薶蚀,遂与隋、唐相反。宋帖展转摩勒,不可究诘。汉帝、秦臣之迹,并由虚造,锺、王、郗、谢,岂能如今所存北朝诸碑,皆是书丹原石哉?

阮元认为刻帖因摹勒而失真,北碑因直接书丹而保真,却不知道碑版因千年沧桑,薶蚀也导致失真,如果说以《淳化阁帖》为祖本的各种翻刻本因一翻再翻而多次失真的话,碑版也不能说不存在这样的问题,碑版有直接书丹者,也有不书而刻者,更何况书了也未必刻得不走样,甚至走样的程度要高于刻帖。刻帖尚能尊重原作,精心模拟,刻碑则有很多刻工程式,下刀的痕迹很明显,圭角毕露。不书而刻者更是以刀代笔,处处表现出的是刀而不是笔,学习者以笔来模仿刀毕竟不是正途,而透过刀锋看笔锋,就不是一种意会吗?刻帖的“浑圆模棱”和碑版的“圭角模棱”都是失真的表现。碑派书家将碑版的斑驳和腐蚀所呈现的气息美其名为“金石气”,而蔑称刻帖所呈现的气息为“枣木气”,他们提倡金石气而反对枣木气,实际上,“金石气”和“枣木气”都是失真造成的,在这一点上是平等的,如果将它升华为一种艺术美,金石气是一种美,那枣木气何尝不是一种美呢?阮元在帖派之外提出碑派,这在书法艺术的多元化方面是可取的,而且是有创见的,但不应处处以帖为靶子,扬碑以抑帖为代价,则不是历史的态度。

他在另一则题跋中又说:

要之,右军书之存于今者,皆展转钩摹非止一次。怀仁所集、淳化所摹,皆未免以后人笔法羼入右军法内矣。然其圆润妍浑,不多圭角,则大致皆同,与北朝带隶体之正字原碑但下真迹一等者不同也。世人震于右军之名,囿于《兰亭》之说,而不考其始末,是岂知晋、唐流派乎?

用历史的眼光来看,任何一部刻帖和碑版都或多或少存在失真问题,《淳化阁帖》的失真,也是不容回避的,其中因摹写而将后人笔法掺入也是有可能的,这是一个时代科学文明程度的真实反映,这是当时出版书法集的唯一方法,而且属草创阶段,因为它毕竟是第一部大型官修刻帖,我们不能以现在的眼光去苛求古人,当然,对其编辑错误和摹刻失真也应正确对待。《阁帖》不但为后人保留了许多珍贵的资料,而且它对元明书家的滋养是丰厚的,赵孟頫、文徵明、王宠、董其昌、王铎都是通过《阁帖》来感受二王的,并且取得很大成就,正如赵孟頫所言“书法之不丧,此帖之泽也。”在书法发展史上起着二王书法传承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实际上,宋太宗诏刻《淳化阁帖》,这种保存前人遗迹的做法是一种功德无量的事情,阮元本人也经常在做,他曾翻刻过《石鼓文》、《散氏盘》、《泰山刻石》、《天发神谶碑》、《西岳华山庙碑》,也翻刻过《鲜于枢扬州诗四十韵卷》和《兰亭序》,如果有人指责阮刻本,不知阮元会作何解。吴昌硕常临的《石鼓文》就是阮刻本,阮元在保存文化遗迹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应给予同样的肯定。

阮元提出的《阁帖》失真不同于苏轼、米芾,他是有目的性的,人们对王羲之顶礼膜拜,他没有太多地直接对王羲之说三道四,而是说人们所见的王羲之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王羲之,《淳化阁帖》、《兰亭序》、《集王圣教序》等王字都已经失真,帖派师法对象本身就不可靠,而他又找出可供人们师法的新对象,为他推崇北碑留下了伏笔。

所称锺王者,其伪爽然可见

王字应有隶意是阮元推翻王羲之的一个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