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笔书法知识

毛笔书法学习资料精选

陈坚盈:先祖唯留残屋在 常将笤帚拂尘埃书法文摘

加入收藏 书法网   2024-06-17  

名称:陈坚盈:先祖唯留残屋在 常将笤帚拂尘埃

书法家:陈坚盈

分类:书法文摘

备注说明:书法百科知识

李文田有个儿子叫李孔曼,抗日战争时期,李孔曼搬到了顺德的清晖园避难,他的妹妹给他非常大的财力物力支持。

清晖园是顺德龙家的产业。以前李文田在京城时与同是顺德人的龙家关系很密切,后来还将女儿嫁给了龙廷槐的曾孙龙渚惠,两家成了儿女亲家,关系也就更非比寻常。李文田每次回乡,都会去顺德大良看自己的宝贝女儿,也会在清晖园住上一阵。日子久了,清晖园成了李文田半个家。

李孔曼是1944年在清晖园去世,那时,日军还没投降。李孔曼这个人用现在的话说是个"顽固派",他自诩信奉道教,民国时期也不愿剪掉头上的辫子。

"由于有华侨背景,我找女友要政审,我是在Party上认识刘锦韶的"  

我也姓李,很多人以为我是李文田的直系亲戚,其实不是。我的祖父、父亲在十九世纪就已定居美国了,我们是华侨。但我从小在广州长大,1950年我从广州大学毕业,被分配去做外贸工作。那时外贸港口是军事管制的。由于朝鲜战争爆发,全国许多贸易口岸都"封锁"了,广州黄埔港是全国唯一开放的港口。那时大学生较少,同批去的只有我们几个,我记得跟我们一起去的还有个师长,他带着两个警卫连和一个高射炮队,可见那时局势的紧张程度。我在那里一呆就差不多十年。

那时找女朋友业也不容易,有很多政治审查,由于我有华侨背景,更是免不了有很多这方面的审查。跟我妻子(刘锦韶)相识,主要是跟我玩音乐有关。

她在机关工作,在原广州日报社长办公室做文书工作。那时全国很流行开PARTY,每个礼拜六我们会聚集在一起开舞会,各单位都会派人参加,地点经常是省政府礼堂,我是乐手,负责音乐演奏,就这样,我遇到了她。

1954年我们结婚了。因为我在广州没有其他亲人,就跟妻子一直住在她家,这样我的子女出生也有岳母(李妍)的帮忙照顾。我们一结婚,妻子就离开了报社,调到外资部门工作。

1959年暨南大学成立了一个非侨生的外贸专业,第二年我就被调去做老师。1969年到1979年,暨南大学被撤销,东北医科大学搬过来,我们就被聘到外国语学院,那时有很多红卫兵还没有毕业,要补课,我帮他们补完课后就被下放,去了"五七干校"改造,妻子则继续留在外贸系统工作。

"泰华楼原有1300多平方米,经历战争和动荡年代,只剩300平方米" 

1978年,我们全家移民去美国,岳母留了下来,没跟我们去。那时我儿子19岁。我是在美国退休的,我做过美国公司的顾问。我的大女儿和小女儿都在美国工作,她们的子女也出生在美国。我们一家都是美国国籍,每年我经常会回来,带一些外国商人来中国投资做生意。岳母是1981年在这里(泰华楼)去世的。

其实没移民美国前,这屋子已很破烂了,每次下雨,都会漏水,因为雇不到工人,只有自己补漏。1987年泰华楼还被列为广州市第一危房。我的儿女们都是在这里出生的,因此泰华楼对我家很有纪念意义。

1990年,我从美国回来,我自己出资,按原地、原貌在广州房管部门的协助下重修了这个屋。这房屋建造时是清政府给的钱,距今已上百年。听岳母讲,原来有1300-1400平方米,但经过战争年代,这屋子溃败得不成样子了。

解放后,泰华楼旧屋的一部分还曾做过小学,就是以前的十五埔小学。实际上,经过动荡的年代,家藏十万卷书的小楼不见了,我住进来后,只剩下这样一个"小书馆",只有300平方米。

梁基永

专家访谈 

梁基永:广州人,李文田孙子李浀斋的关门弟子,书画家,文献学者,中山大学古代文献学博士,专长广东文献和明清历史研究,著有《清代禁毁书目考补注》、《李文田传》等。

李文田的三个女儿嫁的全是大户人家

记者:关于李孔曼这一代,记载并不多,李孔曼还有其他兄弟姐妹吗?

梁基永:李文田本来生有六个儿子和三个女儿,最后活下来的只有儿子李孔曼和三个女儿,其他的五个儿子都没养大,李孔曼在他的儿子中排行第四。关于三个女儿,历史上很少记载,她们的名字也几乎没有人知道。因为在那时,女人的名字是不能上族谱的,就像女人的身体一样,假如被知道了是一种耻辱。他的大女儿嫁给了顺德龙江一户姓叶的人家,二女儿嫁给南海张荫桓的儿子,小女儿嫁给姓龙的。二女儿嫁给的张姓人家来头大,张荫桓和李文田既是老乡又是好朋友,他们都是当时朝里比较活跃的大臣。

记者:相比李文田,他儿子李孔曼成就不大。

梁基永:李文田死时,李孔曼才十五岁,慈禧太后给了他个农工商部郎中的官职,农工商部是清末改革后新成立的一个部门,李孔曼要在年满二十岁以后才能做这个官。李孔曼一生没有大成就,他唯一做过的一件大事就是在光绪末年,跟一个盐商的儿子到京城去争取盐业专卖,最后取得了成功。

"李棪斋是研究甲骨文的权威学者,生活上很风流"  

记者:李孔曼的长子李棪斋长期在国外,人们对其了解好像也不多。

梁基永:李棪斋是国际上很有名的学者,师承非常好。李家很多东西都由他在保管,可以说,李孔曼把大部分东西都交给了李棪斋。抗战以后,他去英国伦敦大学东方非洲学院做了十九年的中文教授,后来才回香港,他也是世界上研究甲骨文的最权威的学者。

记者:听说他终身未婚,没有后代?

梁基永:他虽然没有结婚,不过他是一个生活上很风流的人,据说他跟很多电影明星也有来往,也有传言说他在国外有很多个情人,并说他有一个儿子,不过没找到。

"李浀斋的性格有点接近李文田,经常不留情面,开口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