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岭南书法丛谭
书法家:麦华三
分类:书法文摘
备注说明:书法百科知识
一、前言
本文应广东文物展览会之约而作也。此次粤文物展,为华南空前盛举,且举行于国家多难之际,尤觉意义重大。筹备之前三月,已定有数个计划,研究展陈,分工合作。《广东文物》编印委员会诸君以此文属予。谓当此民族存亡绝续之秋,凡我文化界,皆应本有力出力之旨,当仁不让。此为“研究乡邦文化发扬民族精神”之事。既辞,不获已,勉效驰驱,从事搜辑。然只身来港,一切家藏墨迹,参考图书,都付羊城浩劫。记忆所得,能有几何?痛恨之余,弥觉前贤书迹之可贵;而此会之举,深有历史之意义也。搜访逾月,得各知交之助,辗转获观真迹,十一二焉。有为生平所未见者,有可印证平日心得者,随访随录,规模粗具。自二月廿二日,大会在香港冯平山图书馆开幕,洋洋大观,观者日数千人。然后悦心饱目,信乎千载一时之机会,如与千数百年之先贤共晤一堂,亲见其挥毫弄素也。如家珍之悉列堂前,而一一可数也。既惬于心而当于意矣,观众自能详焉。然则此文,不其赘疣矣乎?愿或跑马看花,作事后之回忆;或知人论世,作尚友之追寻。则亦可以备参考,补遗忘,且盛会八日,举国人士,以关山阻隔,延想高风,而不获躬与其盛者何限。则此文虽陋,亦可以供一观也。惜余不文,不能表扬先民艺术,无以慰读者喁喁之望,滋可愧耳!虽然,以广东之大,书家之众,此三阅月之搜集,十阅月之研究。逐世之士,既采访以靡及;知名之士,亦遗珠以孔多。本文所述九十五家,实一斑窥豹耳。第与其虚言求备,毋宁据实直书。孔子云:“举尔所知,人其舍诸。”是本文罅漏之补苴,有俟于邦人君子也。
本文叙述范围,以粤籍书家且其人已往者为限。至如李邕之端州石室记;韩愈之白鹦鹉赋;包拯之七星岩题名;苏轼六榕之榜;米芾九曜之题;易贵之篆归德;王令之书太乙天都;瑞麟之额镇海楼。以及惠士奇、翁方纲、阮元、林则徐、张之洞等名贤之书翰,其书迹之存亡,虽皆与吾粤文献,有密切关系,然均非粤籍,亦惟割爱而已。至若名重岭南,显闻当代,人尚健存,为世作楷者,其造诣尚未可量,阙而不论,以俟将来,岂惟避嫌,亦例所应尔也。
本文原名“广东之书家”。第所采者,多为端人烈士,名将通儒,其在当时,本不以书法著。更不欲以书家名。叶遐庵先生为予改定今名,比较切实。弥深感谢!又得简又文、黄慈博、李仙根、黄般若、陆丹林诸先生,随时指正,更为厚幸。本文为“广东文物”论文之一部,各家书迹,备见另卷,阅者印证请观原书。中华民国二十九年八月廿八日识于广州大学港校。
二、汉至元之广东无名书家
吾粤书风,虽较中原为后起;然而蛮夷太长,老夫臣佗,一代雄风,至今未沫,其时能书之士,亦可媲美中原。佗宫之瓦,出土于龟冈,字作缪篆,其书法之宽博,足与群臣上寿刻石颉颃。中原颇少西汉篆刻,得此大量瓦当,亦可以补其阙也。
南越王塚黄杨木刻之字,“甫七”“甫十”之分,只在直书之长短,赫然为西汉书迹之确证。以观鲁孝王刻石,尤为朴茂,此木刻发见之后,轰动中原,全国书家,认为瑰宝。论其价值,实与西陲汉简,分耀南北,而相得益彰焉。
东汉书迹,则有永和六年草隶砖。其书体似延熹土圭,而时代较先。其笔势似魏永平石门铭,其时代更先矣。此砖书法之超妙,方之急就章砖,无多让焉。
钦州分茅岭有碑,点书横斜如竹叶,人莫之识,其书非篆非古文,岂所谓猡猡文者耶碑阴有“能避疫避火”五字似道家物,或在汉吴时,观其笔法之纯古,亦有汉人风格也。
迨至隋朝,钦州有甯翔威碑。其书严密而峻拔,极似虞世南而魄力尤胜。在隋碑中,别具风格,康有为至称为永兴前道,吾谓学永兴者,以此碑为阶梯,则得所师矣。
隋徐知竦墓志,碑阳及阴,均十八行,行三十字楷书。峻整疏朗,足与甯翔威碑媲美,可谓无独有偶也。
暨乎李唐,潮安有开元镇国寺经幢,书法峻整如龙藏寺,有欧褚之遗风。
后梁开成铸清泉禅院铜钟,楷书,锋芒凌利,尚带隋风。此铭载于金石萃编及阮通志,为开成铜器之仅存者,不仅书法之佳已也。
五代十国时,则有刘所造之南汉铁塔记,字八行,作行楷书,法度谨严,笔厚意浓,有唐碑风格,亦金文中不可多得之精品也。
迨至北宋,南华寺有杨二娘木造像记。楷书六行,用笔结构,皆魏齐造像之遗,在中原书风盛习阁帖之际,广东仍有此作品,为北碑书派,作一线之延,在书史中,实为珍品。且属木刻,尤可珍贵。
元人入主中原,摧残士气,广东书迹之传者,乃至绝无仅有。汉奸张弘范碑残石,近年出土于广州小南门,字作隶书,甚类北碑,无唐隶甜熟之习。然白石何辜,乃为佞臣勒铭。无亦使元恶大憝,遗臭万年也欣。
总而观之,吾粤书风,由汉至元,可称因袭时期。此期作品,与中原书风,互相因应。书迹流传,在量的方面,虽如此之少。而在质的方面,则书体递嬗的程序:由篆而八分,八分而草隶,草隶而正楷,皆已略备。且宋元之际,尚写北派,中原古法,失传于北,而薪传于南,亦可异也。此外见于翁方纲粤东金石略,而未获亲观睹者,恕从略焉。
此皆无名书家也。其在当时,本非书家,然以其能表见该时代之作风,至今书家,犹欢赏其高古,则称之为无名书家,谁曰不宜。
三、宋代之广东书家
李昴英
吾粤书家书迹流传之最早者,当以番禺李忠简公昴英为第一。而吾粤书风之重气节,亦可云自公倡之。公先后弹劾更蒿之贾似道,宋理宗称其南人无党。其书端劲似柳公权。心正笔正,论调亦相同也。宋代中原书家,以苏黄米三家为最。然皆以侧笔取姿态,以坠马髻偏妍为美。忠简独以端严之笔,树帜天南,为百粤之表率。至今游海珠公园(有忠简公读书处)者,瞻仰遗像,犹想见其高风。予家旧藏公书小楷折本乙册,字径三分许,笔力峭劲,力追诚悬,为同好者假去,屡讨不还,至今犹憧影其书迹于心目中也。
白玉蟾
叶遐庵为予言:“宋道士白玉蟾,琼州人。书法造诣甚高。书迹传世仅三,一存北平故宫;一存关伯衡家;一存其沪寓。均作行草书,字大寸许,笔势酷肖陈搏云。”港沪相隔,未能即睹,以饱眼福。然以陈搏临石门册子集联“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十字观之,则玉蟾笔意,不难想像得之。康有为得去于陈搏,上追石门铭,书名遍中外,论者尊为碑派泰斗,而白玉蟾于数百年前,开写碑风气于先,康氏集大成于后,可谓后先辉映矣。
四、明代之广东书家
宋末以广东为政治中心,一时文物斐然,学者英雄辈出,崔与之李昴英李用马南宝熊飞等,其最著也。然元人入主中原,压抑民气,岭表文化,为之沉滞者,百有余年,至于明中叶,而后复起。故明代吾粤书法,可称复兴时期。且其时书家,类多诗人学者,烈士高僧,较之宋末人才尤盛。其影响于国家民族天下之后世者,亦至巨且大也。
陈献章
宋代汉奸张弘范,为元灭宋,出卖祖国,犹典见不知羞,刻石于崖门,大书特书“张弘范灭宋于此”七字,以自旌其功。殊不知明代新会陈白沙先生献章,援茅龙笔,加一“宋”字于其上,便成“宋张弘范灭宋于此”八字。此民族罪人,终难免大贤之笔诛,大快人心之事,无有逾于此者。严夷夏之防,保存正气。一字之贬,严于斧钺,先生之茅龙笔,直可作麟笔观矣,岂特书法之佳而已哉。粤人之从祀孔庙者,三千年以来,以先生为独一人,良有以也。元人入主中原,士气销沉,奴颜婢膝,书风委靡,惟吴与是尚,每况愈下,甜熟软弱,如妇人女子,无丈夫气。循至明初,未之或改。白沙先生以茅龙之笔,写苍劲之字,以生涩医甜熟,以柘峭医软弱,世人耳目,大有赵佗倔强岭表,自谓何处不如汉之慨。春雷阁藏有其行草诗卷,是书于弘治辛亥腊月者。秋波琴馆藏有其草书诗立轴;简又文藏有其律诗诗卷,皆为茅笔所书。笔势险绝,如惊蛇投水,笔力横绝,如渴骥奔泉。其峭劲似率更;其轩昂似北海;其豪放又似怀素也。怀素自叙云:“志在新奇无定则,古瘦漓骊半无墨。”白沙有焉。此外白沙书迹之流行于世者,有“得妙友来如对月,有奇书读胜看花”一联,世多刻本,虽经重摹,然其笔力精神,犹有右军龙跳虎卧笔意。所以然者,匪惟工力之深,柳亦茅龙之力也。晋人书用兔毫笔鼠须笔,皆健毫也。自赵孟頫喜用湖笔,而羊毫盛行。羊毫作字,易于丰腴,而难于有骨气。明时广东购兔毫狼毫不易,白沙乃发明束茅为笔,就地取材,此实吾国书之一大发明也。茅笔之锋,劲而有力,且能至任何长度,宜于制大笔,作擘窠大字。狼毫劲而毛短;羊毫长而锋柔,皆不及焉。
且白沙之书,不独善用茅龙已也。即用羊毫,亦甚超妙,但世不多见耳。南海阮氏藏有其用羊毫笔书新年诗稿三首,是寄筠巢者。于超迈之中,有丰腴之气。全幅分行布白,或大或小,或肥或瘦,乍舒乍卷,乍险乍夷,夺盘右辟,互相顾盼。大有公主与担夫争道之妙。其书法艺术造诣之高,正如其理学造诣之深也。
湛若水
增城湛甘泉,为陈白沙高弟,学与其师微异,书法亦然。白沙之学,以静为主;甘泉则主张动静着力。白沙书法,犹入化境;甘泉则以色相示人。虽同用茅龙,而个性与造诣自别。秋波琴馆藏有其西樵绝诗草书立轴,字径四五寸,笔势昂藏,有如古丈夫。笔力挺拔,有横扫千军辟易万人之概。此幅署名甘泉,有疑其伪者,先生为甘泉乡人,何得以乡名自称。学者称甘泉先生而不名,乃尊称敬之词耳。然询之先生后人,皆云族中所藏甘泉公墨迹,署甘泉二字者乃为得意之作,不可多得。普通应酬,则署若水云。
黄 佐(泰泉)
“腹有诗书气自华”一语,可评香山黄泰泉之书。泰泉为后南园五先生之师,三代乡贤,一门风雅,家学渊源,书法特其一端耳。泰泉之学,主张由博大归于专静;今观其书,亦能至广大而书精微也。凡书法过文则弱,过质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今观黄慈博所藏公书滋兰山房小词,亲瞩延想,如见君子矣。书作行草,凡二十行,字径五六分,既刚健,复温文,实能融会晋唐诸家楷行章草于一炉而共冶之,较之当时之文徵明,宜无多让。衡山以逋峭胜;泰泉以虚和胜。衡山得力,以宋元为多。泰泉得力,以唐贤为多也。
海 瑞
琼南海刚峰,以直言敢谏闻天下。其生平事迹,至今妇人孺子,犹津津乐道之。其学以刚为主,书法亦然。纯以骨胜,笔力卓绝,四百载下,如见其人。今观梦诗庐及梁棪芳所藏两行草立轴,皆书唐句者。书法诚悬,参以北海,笔挟风霜,有凛然不可侵犯之色。观之,真能使顽夫廉懦夫有立志也。康有为云:“海刚峰之强项,其笔法奇矫,亦可观。”的是确论。然刚峰之书,非特霜气横秋已也,郑韶觉藏有其手书金刚经小楷,末署万历十一年二月廿七日维魔庵写者,工力精到,直追永兴。劲气内敛,精神外溢。诗品所谓反虚人浑,积健为雄,公之第一书迹也。予家藏有公书尺牍折本乙册,书法鲁公,非常老劲,绝无妩媚之态。知公于书法无所不窥,不徒以风节著也。
黎民表
南海黎瑶石,与吴旦李时行梁有誉欧大任,世称后南园五先生。书法其师黄泰泉,而涉及文衡山。南海阮氏藏有其草书诗卷,有名云: “阳乌顾兔反在下,笑驾楼船弱水东。”笔力圆劲,而法度谨严,盖一纯粹学者之书也。其擘窠大字尤奇伟。所书华表石三字,字径寻丈,翁方纲极称道之。
袁崇焕
以一身系国家安危之东莞袁崇焕,其书亦磊落有奇气。袁族后人,藏有公书听雨二字,横披行草。每年四月廿五,乃请出此书迹在祠展拜,拜毕即什袭珍藏。字大四五寸,末署袁崇焕题,书法东坡,听字耳下不从王。雨字第一书甚短,成点形,第二直亦作点状,连接一钩成一斜坡,一肩高耸,甚得东坡意态熊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