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笔书法知识

毛笔书法学习资料精选

梁启超生平年表书法文摘

加入收藏 书法网   2024-06-17  

名称:梁启超生平年表

书法家:梁启超

分类:书法文摘

文件格式:图片

备注说明:书法百科知识

是年秋,日本友人宫崎、平山周等居间调停,希望康、梁能与孙中山联合起来救中国。

十月十三日,梁启超给妻子李蕙仙的信中说: “我辈出而为国效力,以大义论之,所谓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十月二十二日,清政府悬赏缉拿康、梁。

十一月十一日, (12月23日 ) ,梁在日本横滨创办的《清议报》(旬刊)出版。

是年冬,撰写《戊戌政变记》,并陆续在《清议报》上刊登。

光绪二十五年 (1899年)二十七岁 Fx

二月初二日,唐才常由湘赴沪,参加《亚东时报》编务。

二月二十三日,清政府向日本政府交涉不准康有为留居日本,加上康对门生不民主,发生几次纠纷。

是月,自送康有为离开日本后,梁便和罗孝高往箱根读书,学习日文,并广泛涉猎日本书籍,思想为之一变。

四月二十八日,梁与兴中会的杨衢云在横滨再次商谈两党联合问题,但无结果。

六月十三日,康有为在加拿大域多利与华侨李福基、冯秀石等创立保皇会 (又称中国维新会)。

七月初一日,梁启超与旅日华侨曾卓轩、郑席儒等在东京创办高等大同学校。

夏秋间,梁启超与孙中山来往日益密切,对孙中山也甚为钦佩,赞成革命的倾向更为明显。

十一月十七日,梁启超应美洲保皇会的邀请,拟离开日本经檀香山去美洲游历。

十一月二十九日 (12月31日),梁启超抵达檀香山,为自立军武装勤王运动筹款,同时到檀岛各地观光和宣传。

十二月初九日,梁启超致书孙中山,报导自己到达檀香山后的简况。

是年,开始使用 “饮冰室主人”为笔名。

光绪二十六年 (1900年)二十八岁

正月十五日,清政府再命闽、浙、粤各省严拿康、梁,并命毁其所著书籍,声明如能将康、梁缉获送官,赏银十万两。

二月二十日,梁启超致书康有为,汇报檀香山保皇会的情况。

三月十三日,梁氏再致书康有为,报告勤王起义的准备情况。

三月二十九日,梁启超致书孙中山,商谈共同勤王问题,拟 “借勤王以兴民政”,劝孙“宜稍变通”处理。

七月下旬,唐才常发动自立军起义 (武装勤王),梁启超接国内函电,便由檀香山急速回国,当到达日本时,已闻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逃往西安。

八月,经香港时,梁派张煜全去见陈少白,联系商谈两党合作事宜。

是月,梁启超应澳洲保皇会邀请,离新加坡,自印度楞枷岛乘英轮往澳洲。

光绪二十七年 (1901年)二十九岁

四月,梁启超由澳洲返抵日本。

十一月十一日 (12月21日),《清议报》出版第一百册后,因火灾停刊。

是年,在沪开办广智书局。

光绪二十八年 (1902年)三十岁

正月初一日,梁启超创办的《新民丛报》 (半月刊)在日本横滨出版。

是月,梁启超发表《保教非所以尊孔论》,认为教不必保,也不可保,保教主张会束缚国民思想。

四月,黄遵宪来函,称赞梁启超在《新民丛报》发表的文章, “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人人笔下所无,却为人人意中所有,虽铁石人亦应感动。

十月,梁启超创办的《新小说》 (月刊)正式出版,梁氏发表《新中国未来记》。

是月,何擎一 (天柱)辑成《饮冰室文集》,梁作序文。

光绪二十九年 (1903年)三十一岁

正月,梁启超应美洲保皇会的邀请,前往美洲游历,调查华侨在海外的情况,发展保皇会组织和考察新大陆的政俗。

二月初六日,梁启超到达加拿大温哥华。

三月二十六日,梁启超在温哥华为维新会 (保皇会)总会址工程奠基并致祝词。

四月初三日,梁启超离开温哥华,前往美国纽约。

四月十六日,梁氏抵达纽约,维新会会员几百人到车站欢迎。

四月底,梁启超往哈佛,拜访隐居该市的中国最早的留美学生容闳。

五月初二日,梁氏从哈佛抵波士顿。

五月初七日,梁启超参观波士顿博物院。

五月初八日,梁启超再到哈佛。

五月初十日,梁启超由波士顿回到纽约。

五月十四日,梁启超至华盛顿。

五月十六日,梁启超访问美国外交部长约翰海。

五月十七日,梁启超拜会美国总统罗斯福于白宫。

五月二十一日,梁启超由纽约至费城,参加该市的保皇会大会。

闰五月初四日,梁氏离开纽约西行,初七日至匹兹堡。

闰五月二十五日,梁启超至圣路易。

六月初二日,梁启超抵芝加哥。

六月二十二日,梁氏至表雪地,了解到华侨受岐视的情况甚为严重。

七月初八日,梁启超抵西雅图,巧遇前来美国留学的仲弟梁启勋和康有为的次女康同璧。

八月初五日,梁启超至旧金山。

九月初十日,梁启超到达洛杉矶。

九月二十日,梁启超返旧金山。

九月三十日,梁氏致书康有为,汇报在美活动情况和所遇到的困难。

十月初五日,梁启超从旧金山起程回亚洲。

十月十二日,梁启超乘轮船离开温哥华。

十月二十三日,梁启超返抵日本横滨。

是年,梁启超游美返日后,将考察所得,写成《新大陆游记》一书,刊登于《新民丛报》。

梁启超从美洲回来后,言论大变,从此完全放弃从前所深信的 “破坏主义”、“革命排满”以及“两党合作”的主张。

光绪三十年 (1904年)三十二岁

正月末,梁启超赴香港,参加保皇会大会。

二月末,梁氏由港至沪,停数日,与狄楚青、罗孝高等筹办《时报》。

三月,梁启超复返日本。

四月二十九日,《时报》出版,梁启超为之撰写《缘起》和《体例》。

五月初八日,清政府特赦戊戌党籍,除康有为、梁启超之外,戊戌案内各员尽得宽免。

十月初五日,梁启超致书康有为,对于康近年来筹谋暗杀西太后一事,虽在原则上同意,但对于用巨款收买别人去干,则表示不以为然。

光绪三十一年 (1905年)三十三岁

正月十八日,黄遵宪来信,讨论维新派的方针、事业和前途,并详谈了他对康、梁的看法。

四月初五日,清政府军机处下令查禁《浙江潮》、《新民丛报》、《新小说》等书刊。

六月,《饮冰室文集》重编本出版。

十月三十日 (11月26日),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在东京创刊。

光绪三十二年 (1906年)三十四岁

二月,梁启超迎其父亲莲涧先生至日本。

四月初五日,《民报》第三期发行号外,就两派的论战提出十二个问题,号召辩论。

是月,梁启超致函徐佛苏,除重申和《民报》辩论主张外,同意徐倡议《民报》与《新民丛报》停止争论。

五月,《新民丛报》刊登徐佛苏《劝告停止论意见书》。

七月初九日,清政府召开御前会议,通过了实际上是由梁启超起草的《考察各国宪政报告》。

九月初四日,美洲保皇会宣布于次年元月 (1907年2月13日) 起改名“国民宪政会”。

光绪三十三年 (1907年)三十五岁

正月,康有为将保皇会改为国民宪政会后,准备回国从事政治活动。

三月,新民丛报上海支店和时报支店均遭火灾。

夏,梁启超为组党事奔走于上海、神户、东京间。

九月十一日,梁启超等在日本东京组织政闻社,以《政论》杂志为机关报。

十月十五日,《新民丛报》停刊。

光绪三十四年 (1908年)三十六岁

正月,政闻社本部自东京迁上海。

七月十七日,清政府命各省查禁政闻社,严拿社员。

是月,政闻社被解散后,《政论》也停刊。

十二月十五日,康有为来信,讨论如何倒袁,并提及他路过伦敦时,得汪侍郎密告,袁贼 “贿买御医”,“嘱下毒弑”之事。

是年,梁启超由横滨迁居兵库县之须磨村麦氏别庄。

宣统元年 (1909年)三十七岁

五月二十五日,梁启超致函仲弟梁启勋,谈及自己的读书和生活情况,以及与汤觉顿、娴儿 (即其女梁令娴)共同学习德文的情况,并提到开放党禁之事,认为中国将亡于“半桶水”之立宪党也。

九月,资政院与各省咨议局成立。

是年,梁启超因为生活困难,专以读书、著述为业。

宣统二年 (1910年)三十八岁

正月二十九日,《国风报》 (旬刊)创刊, 梁氏为之撰写《叙例》。

二月十三日,康有为来信,谈国外事业失败的情况。

五月十日,国会请愿团发动第二次请愿。

九月十七日,梁启超致函汤觉顿,询问运动开放党禁的情况,认为运动开放党禁与请求召开国会二事,并行不悖。

十二月十七日,康有为来信,谈及 “帝国宪政会”改名为“宪政统一党”之事。

宣统三年 (1911年)三十九岁

二月二十四日,梁启超偕汤觉顿及长女梁令娴离开日本往游台湾,考察台湾在沦亡 17年后所发生的变化,并顺便为拟创办的北京、上海两大日报筹款。

九月初八日,梁启超致函徐勤,谈论武昌起义后,各省独立,提出在新形势下之对策,并担心从此国家分裂。

九月初九日,清政府下诏罪己,并谕令改组内阁、起草宪法,开放党禁。

九月十三日,梁启超致函徐勤,提出 “和袁、慰革、逼满、服汉”八字大方针。

九月二十六日,清政府批准袁世凯组成的内阁;袁任总理大臣,任梁启超为司法副大臣,梁坚持未就。

十月初一日,袁世凯来电,请梁启超回国, “商定大计,共扶宗邦”。

十月二十四日,吴冠英来信,建议梁不要在此时出山,否则易惹世人误解,请慎之又慎。

1912年(民国元年)四十岁

1月1日(农历辛亥年十一月十三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

1月10日,汤化龙、林长民等在上海成立共和建国讨论会,梁启超应邀加入。

2月23日,梁启超自日本致函袁世凯,谈论财政和政党问题。

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职。

是月,梁启超有意归国,特派汤觉顿先回国探询。

5月29日, 孙洪伊来信,讨论梁启超归国问题及共和建设讨论会与各党合并情况。

7月间,滇督蔡锷和黎元洪副总统,先后通电欢迎梁启超归国,并请政府起用。

8月25日,同盟会联合统一共和党等四个政治团体组成国民党,在北京举行成立大会。

8月27日,民主党成立,拥梁启超为首领。

9月28日,梁启超由日本神户起程回国。

10月30日,北京国民党人开会欢迎梁启超返国,梁演讲《政党之精神与组织之艰难》。

1913年(民国2年)四十一岁

2月24日,梁启超跨党加入共和党。

3月20日,宋教仁被剌于上海沪宁车站,22日逝世。

4月18日,梁启超在给女儿令娴的信中,谈及国会选举、共和党失败及党事纠纷,心情不快,有退出政治生涯的念头。

5月29日,共和党、民主党、统一党合并为进步党。

6月15日。

9月11日,国务总理熊希龄发表内阁名单,梁启超任司法总长,实与熊希龄共定国务大计。

11月26日,梁启超致函已回国的康有为,谈论荐用同人的种种困难。

1914年(民国3年)四十二岁

2月18日,梁启超辞去司法总长职务。

2月19日,梁启超被任命为币制局总裁。

3月10日,梁启超就任币制局总裁职务。

1915年(民国4年)四十三岁

1月20日,梁启超创办《大中华》杂志在上海发刊,梁氏被聘为主任撰述。

1月下旬,梁启超到天津暂时隐居,从事著述。

是月,袁世凯之子袁克定宴请梁启超。

2月12日,梁启超被袁世凯聘为政治顾问,但未接受。

4月4日,梁启超从上海返粤省亲,兼庆父寿。

6月5日至15日,梁启超由广东北返,并重游杭州、上海、南京等地。

7月3日,宪法起草委员会成立。

8月15日,蔡锷来天津拜访梁启超,在汤觉顿的寓所密商反袁大计。

8月20日,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驳古德诺变更国体之议,批评组织筹安会和帝制活动。

9月初旬,梁启超在答《京报》记者问中认为:能行宪制,则无论为君主为共和,皆可也,不能行宪制,则无论为君主为共和皆不可也。

12月12日,袁世凯复辟帝制,改国号为“中华帝国”。

12月16日,梁启超因见国事日变,以赴美就医为名,由天津南下。

18日抵上海。

12月19日,蔡锷抵昆明。

1916年(民国5年)四十四岁

1月1日,袁世凯改总统府为“新华宫”,改年号为洪宪元年。

1月8日,梁启超致函蔡锷,指出西南责任重大,国家存亡,系此一片土地而已,但能助我讨贼,自当一视同仁。

1月15日,唐继尧、任可澄来信,谈到袁世凯叛国,自取灭亡,希望滇黔行动一致。

1月21日,梁启超再次致函蔡锷,对于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应采取的态度,提出建议。

1月25日,梁启超致函广西都督陆荣廷,劝他反袁,响应云南起义。

1月27日,贵州宣布独立。

2月上旬,向来对梁启超甚为仰慕的陆荣廷,在接到梁的长信后,即派出专使陈协五(祖虞)和唐伯珊(绍慧)赴沪,欢迎梁往桂襄助起义。

3月1日,日本驻沪武官青木中将前来会见梁启超,答应帮助梁秘密离开上海去广西。

3月4日,梁启超乘日本邮船“横滨丸”离开上海。

3月8日,汤觉顿、唐伯珊携带梁启超所草拟之广西起义等文件,乘小轮船入梧州。

3月12日,梁启超扮成日本人,改乘三井洋行运煤船“妙义山丸”,潜赴越南转广西。

3月13日, 陆荣廷以陆、梁两人的名义,给袁世凯发出最后通牒电,劝袁退位,并限二十四小时内答复。

3月15日,陆荣廷以自己及梁启超、谭浩明、莫荣新等人名义,于柳州和南宁两地同时通电全国,宣布广西独立讨袁,并宣布陆荣廷任广西都督兼广西护国军总司令,梁启超任总参谋。

是日,梁启超所乘之船抵达海防附近的洪崎,由等候在那里的日本商人横山用游艇接走。

3月16日,梁启超到达海防,当夜会见了云南驻海防的秘密代表张南生。

3月17日, 日本驻海防名誉领事、商人横山用汽车送梁启超赴其所经营窑业、牧业的帽溪山中。

3月18日,黄溯初携带梁启超所起草的文件,在横山派人护送下乘火车入滇。

3月22日,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但仍霸住大总统的位置不放。

3月27日,梁启超抵达镇南关。

3月28日,梁启超抵达龙州。

4月4日,梁启超抵达南宁,陆荣廷自梧州来南宁相迎。

是日,康有为发表《为国家筹安定策者》,主张宣统复辟。

4月6日,广东将军龙济光宣布独立,但这是一次得到袁世凯许可的假独立。

4月12日,浙江宣布独立。

是日,广州发生海珠惨案。

4月13日,陆荣廷、梁启超到达梧州,随即前往肇庆。

4月21日,唐继尧来信,谈论进行倒袁的主张和军事布置的情况。

4月28日,梁启超致电独立各省的都督及总司令,商议成立军务院,举唐继尧为抚军长,联诸镇迫袁退位。

5月1日,两广护国军都司令部在肇庆成立,由岑春煊任都司令,梁启超任都参谋。

5月2日,岑春煊、梁启超发表告爱国军人书。

是日,梁启超致电唐继尧,促军务院早日成立。

5月3日,梁启超致电黎元洪和各都督总司令,表明自己的主张和态度,再次要求袁世凯退位。

5月5日,梁启超发表《辟复辟论》,反对康有为的复辟主张。

是日,梁启超与李根源、张鸣岐、黄孟曦及日本领事太田赴广州,与龙济光长谈了 10多个小时,促龙北伐。

5月7日,晚上,龙济光以开欢迎会为名,召集部下军官几十人,个个拖枪带剑,大有发难之势。

5月8日,梁启超回到肇庆。

是日,护国军军务院在肇庆成立。

是日发出由梁启超拟定的致各国公使等通电,宣布成立军务院,由黎元洪继任大总统。

5月9日,孙中山在上海发表第二次讨袁宣言。

5月11日,军务院发出由梁启超拟定的(第一号)布告,宣布军务院成立在拥护国法,为独立各省之政府机关。

军务院发出由梁启超拟定的 (第二号)布告:讨袁、拥护国法,通告各省国会议员,速筹召开国会。

5月12日,梁启超致冯国璋电,坚持维护民元约法,袁退位后,应由副总统黎元洪继任。

5月15日,梁启超致电各都督总司令:军务院已成立,并派外交代表,现桂军正大举出湘,非袁已去国不肯息兵。

5月18日,梁启超应冯国璋之邀,从肇庆经广州转香港去上海,20日抵达。

5月22日,四川宣布独立。

5月23日,孙中山致电岑春煊,表示“共力进行”讨袁。

是日,蔡锷请梁启超任滇、黔、桂三省的总代表。

5月24日,梁启超致函唐继尧,报告到南京与冯国璋会谈的结果。

5月29日,湖南宣布独立。

5月30日,梁启超得悉父亲莲涧先生于3月14日病逝消息,万分悲痛,即电军务院和各都督总司令,请辞所兼各职,居丧守制。

6月6日,袁世凯由于受到全国人民的反对,加上众叛亲离,羞愤忧惧成疾而死。

6月7日,梁启超致电黎元洪、段祺瑞、冯国璋等,促请黎元洪依法就任大总统之职,并请黎恢复约法,召开国会。

是日,黎元洪宣布就大总统职。

6月8日,梁启超电请黎元洪委任段祺瑞组织内阁。

6月11日,梁启超致电各都督总司令,对时局提出六项主张,要求恢复旧约法,召集国会,惩治祸首,以及南北双方在南京或武昌开善后会议,直接晤商等。

6月29日,段祺瑞任内阁总理。

7月1日,黎元洪电邀梁启超任总统府秘书长。

7月6日,护国军主要领导人看到北京所发布的申令,认为:“护国军提出之主要条款,已完全达到目的,衡量全国事势,应与段公同心协力,共济时艰”。

7月14日,北京政府发布惩办帝制祸首令。

9月中旬,梁启超去南京会见冯国璋。

9月,梁氏于护国运动中所撰公文函电,结为《盾鼻集》出版。

10月16日,梁启超离沪去香港探亲,事后返沪。

12月5日,梁启超与沪各界人士公祭蔡锷。

是月,梁启超发起创办松坡图书馆,纪念蔡锷。

12月21日,黎元洪下令,以云南护国纪念日为国家纪念日。

1917年(民国6年)四十五岁

1月6日,梁启超应总统黎元洪之邀,自沪至京,商讨宪法、内阁及外交问题。

2月上旬,梁启超对时局提出五条建议:整理财政,收束军队,澄清吏治,维持教育,振兴实业。

3月26日,梁启超致函临时国际政务评议会,主张立即对德奥宣战。

3月,梁启超就主张对德绝交和宣战一事,致函段祺瑞,说明看法。

4月,梁启超从中调解黎元洪与段祺瑞之间的冲突。

7月1日,张勋在北京拥溥仪复辟,宣读“上谕”,恢复清末旧制。

是日,梁启超致电冯国璋及各省督军、省长,反对复辟。

7月3日,段祺瑞在天津马厂誓师,宣布讨伐张勋。

7月12日,“讨逆军”进入北京。

7月17日,段祺瑞内阁成立,任梁启超为财政总长。

8月14日,北洋政府宣布对德、奥宣战。

9月1日,护法的国会议员,在广东召开非常国会,选举孙中山为军政府大元帅,唐继尧、陆荣廷为元帅。

10月2日,梁启超致电两广督军,欲调解南北政府之间的对立,求得统一,并电劝陆荣廷、谭浩明、陈炳勿进兵湖南。

11月中旬,梁启超向北洋政府密呈财政情况及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11月30日,梁启超辞去财政总长职务。

1918年(民国7年)四十六岁

春夏间,梁启超屏弃百事,专心致力于著《中国通史》。

8、9月间,梁启超由于著述过勤,疲劳过度,曾患呕血病,在病中仍写书或演讲。

11月20日,胡适来信,谈论墨学,并希望趁到天津南开学校讲演之机会,前来拜见梁启超。

11月22日,在天津寓所,梁与胡适第一次见面。

12月初,梁启超决定往欧洲游历,故到北京会见大总统,并与各国驻京外交使团接洽。

12月23日,梁启超由北京起程,经天津往上海。

1919年(民国8年)四十七岁

1月6日,梁启超抵达新加坡。

2月11日,梁启超到达伦敦。

2月18日,梁氏抵达巴黎,居两旬,观察巴黎和会之情况,并代表中国报界作舆论鼓吹。

2月21日,由汪伯棠等发起在北京大学成立国际联盟同志会,梁启超被推为理事长(由汪伯棠代理),蔡元培等人为理事。

3月6日,梁启超离开巴黎,前往考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各地战场。

3月12日,梁氏往莱茵河右岸联军驻防地考察。

3月中旬,梁启超经过比利时返巴黎,并致函汪伯棠、林宗孟,报导巴黎和会上关于青岛问题的消息。

4月8日,国民外交协会致书梁氏,请以该会代表身份,主持向巴黎和会请愿之事。

是月底,梁启超致电汪伯棠、林长民 (宗孟),并转国民外交协会说明和会对中国极不公平,请警告政府,严责各全权代表,万勿在和约上签字。

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