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笔学习专题

毛笔、硬笔、篆刻、美术绘画资料专题

先秦书法作品大全 中国先秦时期传世书法作品图片鉴赏下载

加入收藏 书法网   2025-09-30  

秦时期(约公元前 21 世纪 — 公元前 221 年)是中国书法艺术的起源与奠基阶段,文字形态从原始刻画符号逐步发展为成熟的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形成了独具时代特色的书法体系,为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 “先秦书法作品大全专题” 围绕该时期书法发展脉络,按文字载体与书体类型分类收录传世作品:

  1. 甲骨文作品:主要出土于河南殷墟,是商代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的文字,刻于龟甲兽骨之上,代表作品包括《甲骨文合集》中 “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大龟四版” 等,字体瘦劲挺拔、线条刚健,兼具实用与原始艺术美感,是目前已知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体系之一。
  2. 金文作品(又称钟鼎文):铸刻于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铭文,随青铜器功能与时代变迁呈现不同风格。商代金文线条粗壮、字形饱满,如司母戊鼎铭文;西周金文趋于规整典雅,长篇铭文增多,毛公鼎(铭文 497 字,为西周最长金文)、大盂鼎散氏盘等是经典代表,字体结构严谨、笔意醇厚,展现了文字从甲骨文向小篆过渡的关键形态。
  3. 石鼓文作品:刻于战国时期石鼓上的文字,共 10 鼓,每鼓刻有四言诗一首,内容多记秦王出猎之事,字体介于金文与小篆之间,线条匀净遒劲、字形端庄稳重,被称为 “石刻之祖”,是研究先秦文字演变与书法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

中国先秦时期传世书法作品图片鉴赏下载-1

甲骨文 龟甲占卜文 宰丰骨匕刻辞 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 大型涂朱牛骨刻辞 宰丰骨匕记事刻辞
大骤风涂朱卜骨刻辞 王令众人协田刻辞牛骨 禾卜骨刻辞 明有蚀卜骨刻辞 干支表卜骨刻辞
祭祀狩猎涂朱牛骨 甲骨图片 甲骨拓片选 甲骨文小百科 甲骨文的发现
甲骨占卜 甲骨文研究 甲骨文字选介 甲骨文汉字对应表 甲骨文百家姓
钟鼎器皿 A 哀盘      
B 鄂君启节 不簋 伯□父盨 豳公盨
班簋 伯簋 保子达簋 伯梁父簋
宝父鼎 伯頵父鼎 伯陶鼎 不栺方鼎
伯姜鼎      
C 陈曼簠 春秋·楚王孙铜钟铭 楚簋 楚簋
夨令簋 陈侯簋 爯簋 楚王酓鼎
D 大师虘簋 大克鼎 达盨盖 西周康王·大盂鼎
大簋盖 大鼎 邓闭敦 方鼎
杜虎符 多友鼎 德方鼎 弟叟鼎
段敦簋      
E 鄂侯驭方鼎      
F 番匊生壶 扶风呼簋 丰邢叔簋  
G 西周·虢季子白盘 攻吴王夫差鉴 庚羸鼎 鬲从鼎
国差垆 虢仲簠 虢叔大林钟 虢季鼎
过伯簋 虢季鬲 鬲攸比鼎 虢宣公子白鼎
虢文公子鼎 庚嬴鼎    
H 虎盖簋 曶鼎 战国·行气玉佩铭
何尊 侯氏簋 害叔簋 厚趠方鼎
函皇父鼎      
J 静簋 晋侯稣钟 谏簋 九年卫鼎
君夫敦 晋侯对盨 即簋 吉日壬午剑
己白鼎      
K 克镈 克盨 康鼎  
L 逨盘 六祀邲其卣 西周武王·利簋 西周康王·鲁侯尊
利簋铭 栾书缶 盝驹尊
壶铭 六年琱生簋 量侯簋 巤季鼎
吕方鼎 利鼎 梁其鼎 剌鼎
M 毛公鼎 孟姜簠 螨鼎  
N 逆钟 廿七年卫簋 南宫柳鼎 南季鼎
Q 七年趞曹鼎 禽簋铭 趞尊 齐生鲁方彝盖
秦公簋(历博) 秦公簋(上博)    
S 司母戊 三年师兑簋 十三年兴壶 四年兴盨
使夷敦 师寰簋 西周恭王·史墙盘 十五年趞曹鼎
颂鼎 颂簋 颂壶 史颂敦
师友敦 师虎敦 师遽簋盖铭 师嫠簋
散伯车父鼎 十五年趞曹鼎 叔向父敦 善夫山鼎
散氏盘 四祀邲其壶 少虡剑 遂公盨
嘼叔奐父盨 史颂簋 颂鼎(台北故宫) 师晨鼎
师旂鼎 散伯簋 史寏簋 甚孪君簋
是娄簋 师雍父鼎 师器父鼎 师望鼎
史兽鼎 师同鼎 师汤父鼎 史颂鼎
T 天亡簋 滕虎簋    
W 无己簋 吴方彝盖 吴虎鼎 五年师史簋
五祀卫鼎 吴方彝 卫盉 戍嗣子鼎
卫公叔敦 吴王夫差剑 王臣簋 王子午鼎
王作左守鼎 五年琱生尊 王孙诰甬钟 无叀鼎
我方鼎      
X 休盘 小子蒚卣铭 鲜簋 周宣王·兮甲盘
小臣俞尊铭 小臣邑斝铭 西周·县改簋 燹公盨
小克鼎 新郪虎符 小臣艅犀尊 (王卂)鼎铭
辛鼎 奚方鼎    
Y 尹氏簠 伊簋 战国·鱼鼎匕 元年师兑簋
元年师史簋 阳陵虎符 宜侯夨簋 圉簋
敔簋 攸簋 禹鼎 燕侯旨鼎
寓鼎      
Z 春秋·子仲姜盘 走簋 郑季盨 宰甫卣铭
柞钟 西周·(走金)鬲铭 中山王鼎 中山王方壶
中山王圆壶 宗周钟 宰兽簋 中山侯钺
中爯父簋 仲競簋 周公东征方鼎 仲师父鼎
柞伯簋      
刻石 战国公乘得守丘刻石 石鼓文 秦公大墓石磬铭    
陶文朱书墨迹 侯马盟书 大汶口陶尊符号 郭店楚墓竹简 青川木牍 陶寺遗址陶文
小双桥朱书陶文 安阳玉璋石磐朱书陶文 殷墟朱书卜骨卜龟 温县盟书 曾侯乙墓竹简
信阳楚简 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 包山楚简 仰天湖楚简 放马滩秦简
云梦睡虎地秦简 中国百年简牍发现一览表 江陵天星观楚简 上海博物馆藏楚简  

中国先秦时期传世书法作品图片鉴赏下载-2

先秦(指秦朝建立之前,即公元前221年之前)是中国文字的起源和早期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书法”并非后世纯粹的艺术创作,更多的是实用性的文字刻写,但其风格古朴、自然天成,奠定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基础。由于年代久远,作品主要以甲骨、青铜器、石刻为载体存世。

一、甲骨文

  • 时期:商代晚期(约公元前14-11世纪)

  • 载体:龟甲、兽骨

  • 特点

    • 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成熟文字体系

    • 笔画瘦硬犀利,直笔多,折笔多,带有明显的刀刻痕迹

    • 结构大小不一,布局错落有致,天真烂漫,充满了神秘感和原始美感。

    • 文字内容主要为王室占卜记录,故又称“卜辞”。

  • 代表作品

    • 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刻辞完整,字口涂朱,精美绝伦,是甲骨文中的代表作。

    • 大量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的甲骨片


二、金文

  • 时期:商、周(西周为鼎盛期)至春秋战国

  • 载体:青铜器(如钟、鼎)

  • 特点

    • 因铸刻于青铜器上,故称“金文”;青铜器以钟鼎为典型,故又称“钟鼎文”。

    • 与甲骨文的刀刻感不同,金文是范铸而成,笔画浑厚、圆润、丰腴,体势雍容。

    • 布局逐渐从早期的参差错落走向严谨规整(尤其在西周中晚期)。

    • 内容多为记载祀典、赏赐、征伐等重大事件。

  • 代表作品

    • 商代《后母戊鼎》(原称司母戊鼎)铭文:仅“后母戊”三字,体势雄健,笔力遒劲。

    • 西周《大盂鼎》铭文:近300字,结字严谨,体势恢弘,是西周早期金文的典范。

    • 西周《散氏盘》铭文:风格奇崛,字形扁平,体势欹侧,富有动感,开“草篆”之端。

    • 西周《毛公鼎》铭文:长达499字,是现存最长的青铜器铭文。布局和谐,笔法精严,为西周晚期金文的瑰宝。

    • 西周《虢季子白盘》铭文:布局疏朗,线条圆润遒劲,已开后世小篆之先声。


三、石刻文字

  • 时期:战国时期

  • 载体:石头

  • 特点

    • 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石刻文字之一,被称为“石刻之祖”。

    • 风格古朴自然,介于金文与小篆之间。

  • 代表作品

    • 《石鼓文》:十面鼓形石头,上刻四言诗,记述秦王游猎之事。字体上承西周金文,下启秦代小篆,被历代书家奉为“篆书之宗”。其书法线条匀整,结体方正,气势恢宏。


四、简牍帛书

  • 时期:战国时期

  • 载体:竹简、木牍、丝帛

  • 特点

    • 用毛笔直接书写,因此能最真实地反映当时的笔意和墨趣

    • 出现了提按、波磔的笔法萌芽,为后来隶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称为“古隶”或“秦隶”)。

    • 风格活泼自然,书写速度较快,比庄重的金文更具日常书写的流动性。

  • 代表作品

    • 战国楚简:如《郭店楚简》、《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字体秀丽,笔锋清晰。

    • 侯马盟书:写在玉片上的朱书文字,笔迹潦草,节奏感强。

    • 长沙子弹库楚帛书:写在丝帛上的图文,是研究战国文字和神话的重要资料。


书法网(shufawang.cn)总结

  1. 载体决定风格:甲骨文的锐利、金文的浑厚、石刻的古朴、简帛的流畅,其风格很大程度上由书写工具和材料决定。

  2. 从象形到抽象:文字逐渐从描绘具体事物的象形符号,演变为更加抽象和线条化的符号系统。

  3. 从不规则到规范化:结构布局从甲骨文的大小错落、天真烂漫,逐步走向西周金文的严谨规整,最终在秦代发展为高度标准化的小篆。

  4. 笔法的萌芽:在简牍帛书中,可以看到毛笔书写的提按变化,这是后世隶书、楷书笔法的源头。

总而言之,先秦书法是中国书法艺术的源头,它虽然质朴,但蕴含着无穷的生命力和艺术多样性,为后世两千多年的书法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更多专题
分类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