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笔学习专题

毛笔、硬笔、篆刻、美术绘画资料专题

五代两宋书法作品大全 中国五代宋朝传世书法作品图片鉴赏下载

加入收藏 书法网   2025-09-30  

本专题全面汇集中国五代、两宋时期的传世书法精品。深度解读从杨凝式承唐启宋,到“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确立“尚意”书风的完整历程,并提供大量高清作品图片供您在线鉴赏与下载,是深入了解这一时期书法艺术精髓的权威指南。

简介

五代与两宋,是中国书法史上从“法度”迈向“意趣”的关键转型期。这一时期,书法摆脱了唐代严整法度的束缚,转而追求个人性情、学识与笔墨趣味的表达,开创了影响深远的“尚意”书风,将文人书法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本《五代两宋书法作品大全》专题,将带您步入这段文人墨客的黄金时代:

  • 五代十国: 聚焦“承唐启宋”的关键人物杨凝式,其《韭花帖》、《神仙起居法》等作品,以奇逸洒脱的笔意,为宋代“尚意”书风吹响了前奏。

  • 北宋鼎盛: 深入“宋四家”的艺术世界——品味苏轼《寒食帖》的沉郁磅礴,感受黄庭坚《松风阁诗》的辐射宕逸,领略米芾《蜀素帖》的“八面出锋”,欣赏蔡襄书作的端丽典雅。

  • 南宋流风: 追踪在北宋大家影响下的书坛面貌,欣赏如赵构、陆游、张即之等书家如何在延续“尚意”传统的同时,各展风姿。

  • 帝王书法: 赏析宋徽宗赵佶独创的“瘦金体”,其锐利劲爽、姿媚独特的风格,成为书法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我们精心整理了这一时期最负盛名的墨迹与刻帖,您不仅可以高清在线鉴赏每一件作品的笔法、墨色与神韵,我们还提供了清晰的高清图片下载指引,助您轻松建立个人书法资料库,满足临摹、学习、研究与收藏的各类需求。

五代两宋书法作品大全 中国五代宋朝传世书法作品图片鉴赏下载-1

杨凝式 夏热帖 韭花帖 神仙起居法帖 卢鸿草堂十志图跋  
徐铉 篆书千字文残卷 许真人井铭 私诚帖    
李煜 入国知教帖        
钱镠 钱镠钱俶批牍合卷        
五代墨迹 妙法莲华经卷 王建哀册      
李建中 土母帖 同年帖 贵宅帖 题怀素自叙帖墨迹本  
释梦英 篆书千字文        
林逋 松扇五诗卷 三君帖 尹君处士帖 手札  
杜衍 仲冬严寒帖 跋怀素自叙帖      
范仲淹 道服赞 师鲁帖 远行帖 边事帖  
裴煜 久疏帖        
李宗谔 送士龙诗        
石介 与长官执事札        
文彦博 内翰帖 三札卷      
苏洵 道中帖 陈元实夜来帖      
宋庠 致宫使少卿尺牍        
吕公绰 真诲帖        
吕公弼 子安帖        
韩琦 信宿帖        
沈辽 行书动止帖 想望颜采帖      
赵令畤 赐茶帖 跋怀素自叙帖      
范纯仁 致伯康君实尺牍        
范纯粹 故人帖        
周越 跋王著草书《千字文》 怀素律公帖跋      
文同 跋范仲淹《道服赞》        
欧阳修 行书自书诗文稿卷 集古录跋尾 灼艾帖 致端明侍读留台尺牍  
蔡襄 自书诗卷 持书帖 扈从帖 楷书告身帖跋 万安桥记
暑热帖(致公谨书) 谢赐御书诗 脚气帖 澄心堂纸 思咏帖
贫贤帖 虹县帖 蒙惠帖 虚堂诗帖 门屏帖
海隅帖 入春帖 陶生帖 纡问帖 郊燔帖
安道帖 离都帖 谢郎帖 远蒙帖 京居帖
大研帖(致彦猷尺牍) 山堂诗帖      
曾巩 局事帖        
张方平 名茶帖        
苏轼 洞庭中山二赋 天际乌云帖 人来得书帖 答谢民师论文帖 江上帖
黄州寒食诗帖 李白仙诗帖 次韵秦太虚诗帖 渡海帖 祭黄几道文卷
醉翁亭记 梅花诗帖 前赤壁赋 东武帖 北游帖
新岁展庆帖 一夜帖 次辩才韵诗帖 获见帖 归去来辞卷
覆盆子帖 归安丘园帖 吏部陈公诗跋 东坡苏公帖 桤木卷帖
宝月帖 啜茶帖 治平帖 罗池庙碑 次韵三舍人省上诗帖
尊丈帖 书林逋诗后 王晋卿帖 令子帖 春中帖
归园帖 近人帖 致南圭使君帖 屏事帖 久留帖
阳羡帖 职事帖 满庭芳词 京酒帖 定惠院月夜偶出诗稿
廷平郭君帖 致运句太博帖 跋王晋卿藏挑耳图帖    
苏辙 怀素自叙帖题跋 见访帖 晚来帖 晴暖帖 春寒帖
宴居帖 超然台赋      
黄庭坚 惟清道人帖 送四十九姪诗帖 花气熏人帖 制婴香方 廉颇蔺相如列传
松风阁诗帖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 经伏波神词 赠张大同书 王长者墓志铭稿
诸上座法帖 苦笋赋 李白忆旧游诗草书卷 小子相帖 行书华严经疏卷
荆州帖 教审帖 送四十九侄诗 题苏轼寒食帖跋 杜甫寄贺兰铦诗帖
浣花溪图引 致景道十七使君书 徐纯中墓志铭 砥柱铭 君宜帖
致天民知命大主薄书 题王诜诗帖 西山南浦行记 山预帖 致明致步少府同年尺牍
跋李公麟《五马图卷》        
王洙 范仲淹神道碑        
叶清臣 尺牍        
司马光 资治通鉴残稿 天圣帖 真书宁州帖 富弼墓志盖 王尚恭墓志
李彭 尺牍        
戴蒙 跋范仲淹《道服赞》        
苏迈 致主管学士尺牍        
苏过 赠远夫诗帖 贻孙帖      
钱勰 识语        
吕大防 示问帖        
吕嘉问 与元翰札        
傅尧俞 蒸燠帖        
苏迟 跋怀素《自叙帖》        
王岩叟 秋暑帖 与给事淳夫侍讲札 与知府安抚左丞资政札    
富弼 温柑帖 儿子帖      
王觌 平江酒毛帖        
王素 才徳帖        
蒋之奇 北客帖        
章友直 阎立本步辇图跋        
曾肇 行复岁暮帖        
圜悟克勤 印可状        
郑望之 向过帖        
葛郛 跋李公麟潇湘卧游图        
王升 首夏帖 衰老帖      
李之仪 汴堤帖        
王诜 行书颍昌湖上诗词卷 欧阳询行书千字文 跋王齐翰勘书图 跋孙过庭草书千字文 烟江叠嶂图卷
刘岑 门下帖 跋唐人诰命残卷      
刘正夫 佳履帖        
秦观 摩诘辋川图跋        
张拭 严陵帖        
何栗 屏居帖        
曾纡 跋怀素自叙帖      
蔡京 听琴图题诗 宫使帖 节夫帖 徽宗十八学士图跋 跋赵佶雪江归棹图卷
唐玄宗鹡鸰颂题跋 大观御笔记      
蔡卞 雪意帖 曹娥碑 唐玄宗鹡鸰颂题跋    
陈瓘 仲冬严寒帖        
刘汉弼 曾巩谥议稿        
韩元吉 跋欧阳修集古录跋尾        
蔡翛 致子通都监尺牍        
米芾 珊瑚复官二帖 研山铭 彦和帖 乡石帖 张都大帖
虹县诗 蜀素帖 伯充帖 参政帖 苕溪诗卷
论草书帖 三吴帖 张季明帖 叔晦帖 箧中帖
竹前槐后诗帖 临沂使君帖 清和帖 拜中岳命作 岁丰帖
留简帖 逃暑帖 值雨帖 方圆庵记 盛制帖
李太师帖 向太后挽词帖 多景楼帖 公议帖 韩马帖
新恩帖 吴江舟中诗卷 淡墨秋山诗帖 穰侯出关诗帖 向乱帖
粮院帖 元日帖 德忱帖 恶札帖 道林诗帖
法华台诗帖 焚香帖 王略帖赞 提刑殿院帖 来戏帖
致伯修老兄尺牍 晋纸帖 适意帖 贺铸帖 丹阳帖
致伯充尺牍 惠柑帖 戏成诗帖 紫金研帖 政事帖
陈揽帖 烝徒帖 中秋诗帖 建州帖 寄魏泰诗帖
跋欧阳修集古录跋尾 褚临黄绢本兰亭序跋赞 跋苏东坡木石图 跋蔡襄赐御书诗卷 跋步辇图
跋褚遂良摹兰亭序 甘露帖 知府帖    
米友仁 动止持福帖 文字帖 潇湘奇观图题跋 跋隋人出师颂  
跋研山铭 跋米芾苕溪诗卷      
邵龠 尺牍        
薛绍彭 晴和帖 杂书卷 致伯充太尉札 危涂帖
昨日帖 元章召饭帖      
辛弃疾 去国帖        
左肤 与通判承议札        
赵佶 秾芳诗帖 草书千字文 小楷千字文 欲借风霜二诗帖 草书纨扇
行书蔡行敕卷 牡丹诗帖 题李白上阳台帖 题欧阳询张翰帖后跋 祥龙石图卷
秦桧 偈语 深心帖      
岳飞 出师表 书谢眺诗      
刘光世 即辰帖        
张浚 谈笑措置帖        
韩世忠 高义帖        
赵构 赐岳飞批札 赐岳飞书 七言律诗 临虞世南真草千字文卷 草书洛神赋卷
真草书养生论卷 七绝天山诗 徽宗文集序 跋曹娥诔墨迹 行书千字文
草书后赤壁赋卷 汉高帝求贤诏卷 赐岳飞批剳卷    
王安中 跋唐人诰命残卷        
大慧宗杲 尺牍        
朱胜非 杜门帖        
陆游 自书诗卷 尊眷帖 致仲躬侍郎尺牍 苦寒帖 自书钗头凤石刻
北齐校书图跋 怀成都诗卷 长夏帖 桐江帖 辞免帖
中流一壶帖 垂诲帖 急下帖 雪晴帖 跋李结《西塞渔舍图》
范成大 中流一壶帖 垂诲帖 西塞渔社图卷跋 急下帖 雪晴帖
赵昚 草书后赤壁赋 池上诗团扇 渔父诗团扇    
周必大 跋卢鸿《草堂十志图》 跋李结《西塞渔舍图》      
尤袤 跋欧阳修集古录跋 跋范仲淹《师鲁帖》 跋李结《西塞渔舍图》    
洪迈 跋欧阳修集古录跋 跋李结《西塞渔舍图》      
赵雄 跋李结《西塞渔舍图》        
阎苍舒 跋李结《西塞渔舍图》        
陈容 自书诗卷        
吕祖谦 文潜帖        
朱熹 城南唱和诗卷 易系辞碑 允夫帖 致教授学士尺牍 二月十一日帖
卜筑帖 跋欧阳修集古录跋 与彦修少府帖 大桂驿中帖 秋深帖
论语集注残稿        
无准师范 尺牍        
王十朋 宠示帖        
任希夷 跋司马光《资治通鉴残稿》        
王蔺 跋李结《西塞渔舍图》        
张縯 跋苏轼黄州寒食诗帖        
乔行简 闰余帖        
楼钥 题徐铉篆书帖        
张孝祥 柴沟帖 书札 临存帖    
张即之 杜甫诗卷 汪氏报本庵记卷 佛遗教经 李衎墓志铭 致殿元学士尺牍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溪庄帖 敛襟谈老氏诗 书杜诗卷 待漏院记卷
台慈帖 致尊堂太安人尺牍 华严经残册 度人经帖  
吴说 门内星聚帖 垂喻帖 简谅帖 庆门星聚帖 阁中帖
下车帖        
刘昉 跋唐人诰命残卷        
虚堂智愚 法语        
姜夔 跋王献之保母帖        
岳珂 郡符帖 跋《唐摹王羲之一门书翰卷》      
程元凤 识语        
魏了翁 文向帖 提刑提举帖      
白玉蟾 四言诗帖 仙庐峰六咏卷 足轩铭卷    
吴琚 七言绝句 杂诗帖 急足帖 行书五段卷 识语并焦山题名
寿父帖 伏自帖      
赵孟坚 自书诗卷 题大年小景图 致严坚中太丞尺牍 行书自书诗 跋褚遂良《倪宽赞》
方回 得救帖        
文天祥 谢昌元座右自警辞 草书木鸡集序卷 上宏斋帖    
王易简 跋周文矩《琉璃堂人物图》        
冯预 佛说了知经        

五代两宋是中国书法从 “唐法” 向 “宋意” 转型的关键时期 —— 五代承唐末余绪,为宋代书法革新奠定基础;宋代则突破唐代法度的束缚,以 “尚意” 为核心,强调个性抒发与情感表达,形成中国书法史上继魏晋、唐代之后的又一高峰,彻底改变了书法的审美取向。

一、五代书法:承唐启宋,过渡转型

五代(907-960 年)虽战乱频繁、政权更迭,但书法并未停滞,而是在继承唐代楷书、行书传统的基础上,弱化了唐代的森严法度,增添了灵动意趣,成为连接唐代 “尚法” 与宋代 “尚意” 的桥梁,留存作品以墨迹为主(碑刻极少),核心代表为 “杨凝式”。

1. 核心特点

  • 承唐而变:主要继承唐代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的楷书笔法,以及王羲之、王献之的行书意趣,但不再追求唐代书法的 “规范工整”,更注重笔墨的灵动与个人风格的流露,为宋代 “尚意” 书风埋下伏笔。
  • 名家稀缺但影响深远:因时代动荡,士大夫多避乱隐居,书法名家极少,仅杨凝式一人独树一帜,但其风格直接影响宋代苏轼、黄庭坚等大家,成为五代书法的 “标志性人物”。

2. 代表书家与作品

  • 杨凝式:五代书法的 “第一人”,官至太子太保,因时局动荡,常以 “佯狂” 避祸,人称 “杨风子”。其书法融合颜真卿的浑厚、柳公权的劲健与二王的飘逸,风格多变,兼具法度与意趣。
    • 代表作《韭花帖》:行书作品,笔法圆润,结体疏朗,章法留白巧妙,字距、行距开阔,给人从容闲适之感,被称为 “天下第五行书”,是五代行书的巅峰之作,对宋代苏轼的行书影响极深。
    • 其他作品:《神仙起居法帖》(草书),笔法狂放灵动,线条多变,尽显率性;《夏热帖》(行书),笔力劲健,兼具刚柔,展现出其书法的多样性。

二、宋代书法:尚意革新,名家辈出

宋代(960-1279 年)国力虽不及唐代,但文化空前繁荣,书法在 “重文抑武” 的国策与文人阶层崛起的背景下,突破唐代 “法度至上” 的束缚,提出 “尚意” 理念 —— 以书法表达个人性情、学识与心境,强调 “书为心画”,形成 “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为核心的书法体系,行书成就最高,楷书、草书也各具特色。

1. 核心特点

  • “尚意” 为魂:不再追求唐代楷书的 “横平竖直、结构严谨”,而是以 “意” 统摄笔法,注重笔墨的节奏感、线条的表现力与章法的随性,强调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苏轼语)。
  • 行书主导:因行书兼具楷书的易识性与草书的抒情性,最适合表达文人的个性与意趣,成为宋代书法的主流书体,“宋四家” 的核心成就均在行书。
  • 文人化特质:书法与诗文、绘画结合紧密,文人将书法视为 “雅玩” 与 “修身” 的载体,强调 “学识” 对书法的支撑(如苏轼提出 “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形成 “学者书法” 的特色。
  • 法帖兴盛:宋太宗命人编撰《淳化阁帖》(中国第一部大型官刻丛帖),收录历代名家墨迹,推动了帖学的流行,也为文人临习书法提供了便利,但后期也导致 “馆阁体” 的僵化(南宋尤为明显)。

2. 代表书家与作品(以 “宋四家” 为核心)

宋代书法的核心是 “宋四家”,四人风格各异,共同撑起 “尚意” 书风的巅峰,此外南宋陆游、范成大、朱熹等文人也有书法成就,但影响力不及 “宋四家”。
书家 风格特点 代表作及特色
苏轼 浑厚沉雄,天真烂漫 《黄州寒食帖》:行书,被誉为 “天下第三行书”,因被贬黄州的心境,笔墨随情感起伏,线条枯润相间,章法错落,尽显 “无意于佳乃佳” 的境界;《赤壁赋》:行书,笔法圆润,结体宽博,气韵平和,展现其文人雅趣。
黄庭坚 长枪大戟,纵横奇崛 《松风阁诗帖》:行书,笔画瘦劲,结体中宫收紧、四周舒展(“辐射状” 结构),章法开阔,如 “老树枯藤” 般苍劲;《诸上座帖》:草书,笔法狂放,线条跌宕,是其草书代表作,尽显 “狂草” 意趣。
米芾 潇洒俊逸,“刷字” 传神 《蜀素帖》:行书,因写在丝织品 “蜀素” 上,墨色变化丰富,笔法迅疾,如 “刷字” 般爽利,结体欹侧多变,被誉为 “天下第八行书”;《苕溪诗帖》:行书,笔墨灵动,章法自然,尽显其 “米氏云山” 般的飘逸。
蔡襄 端庄典雅,兼具法度与意趣 《澄心堂纸帖》:行书,笔法细腻,结体规整,兼具唐代法度与宋代意趣,尽显 “温雅” 气质;《万安桥记》:楷书,字体厚重,结构严谨,是宋代楷书的经典,被称为 “天下第一楷书”(民间评价)。
米芾 潇洒俊逸,“刷字” 传神 《蜀素帖》:行书,因写在丝织品 “蜀素” 上,墨色变化丰富,笔法迅疾,如 “刷字” 般爽利,结体欹侧多变,被誉为 “天下第八行书”;《苕溪诗帖》:行书,笔墨灵动,章法自然,尽显其 “米氏云山” 般的飘逸。 蔡襄 端庄典雅,兼具法度与意趣 《澄心堂纸帖》:行书,笔法细腻,结体规整,兼具唐代法度与宋代意趣,尽显 “温雅” 气质;《万安桥记》:楷书,字体厚重,结构严谨,是宋代楷书的经典,被称为 “天下第一楷书”(民间评价)。
  • 其他重要书家
    • 宋徽宗赵佶:虽为帝王,书法成就极高,创 “瘦金体”(楷书的一种),笔画瘦劲如 “铁画银钩”,结体挺拔,代表作《楷书千字文》《秾芳诗帖》,风格独特,对后世瘦硬书风影响深远。
    • 陆游:南宋文人,书法以行书为主,风格苍劲豪放,代表作《自书诗卷》,笔墨质朴,线条劲健,尽显其爱国情怀与文人风骨。

五代两宋书法作品大全 中国五代宋朝传世书法作品图片鉴赏下载-2

五代两宋书法的核心价值,在于完成了从 “唐法” 到 “宋意” 的转型:

  • 五代以杨凝式为代表,打破了唐代书法的 “法度枷锁”,为宋代 “尚意” 提供了实践基础;
  • 宋代以 “宋四家” 为核心,将书法从 “实用书写” 升华为 “情感表达” 的艺术,强调个性与学识,彻底改变了书法的审美取向,使中国书法从 “规范” 走向 “自由”,其 “尚意” 理念影响后世数百年(元、明、清均有继承),成为中国书法史 “抒情传统” 的重要源头。

五代两宋的书法,不仅仅是笔墨的技巧,更是文人的心灵史。它告诉我们,书法可以如此自由地书写胸中逸气,可以如此直接地表达生命感悟。从杨凝式的疏狂到苏东坡的旷达,这一笔一划间,是中国文人精神世界的极致展现。希望本专题能成为您通往那个风雅时代的桥梁,在品鉴这些不朽名作时,获得心灵的共鸣与美的启迪。

本资源库将持续更新与优化,欢迎收藏并与同道好友分享! 让我们一同在宋人墨宝的氤氲之气中,探寻中国书法的灵魂所在

更多专题
分类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