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笔书法教学

硬笔书法学习教程及字帖查询

朱以撒《世俗要求中的审美走向》硬笔文摘 硬笔书法文摘硬笔文摘

加入收藏 书法网   2022-12-14  

名称:世俗要求中的审美走向

书法家:朱以撒

分类:硬笔文摘

年代:当代

出处:中国钢笔书法

备注说明:硬笔书法文献

书法创作是不是要应世这对于一个生存在现实社会中的书法作者,书法,是很实际的问题。从具体的书法作者来说,每个人都认为有自己的审美价值观和审美方法,似乎每一个人都是“这一个”。如果真能这样,审美体验的不同及表现方法的差异,都能构成书家的个性了。其实并不如此简单,在缺乏批判和自省的现实里,审美体验的深度打了折扣。如果以这些年的书风作个例子,只能说,书风的流行并不全是个体书家的自觉,如果要从中来提示书家内在的生命律动和神性光芒,一定会感到失望。一个书法作者不能自由地进入自己的精神家园,凭借一条快捷之路,构建个性语言必定困难。如果具体到个人的创作来说,我们对这种形式雷同,气息相似的作品还是心存疑义的——一个人需要不需要有更深的审美体验,同时把这种体验和他人分离开来?

自我的审美体验可以视为一个外延十分寥廓宽泛的概念,它可以指人们对外部事物的外在把握,也可以使内部世界获得内省式把握。书法追求从表面上看是向其他人作品学习,学习纸面上的东西,学手腕上的本领。而事实却是由这种平面进人立体,使体验具有超越时空的效果,进入到当时的情境之中,从深层次上咀嚼和体味获得了与他人不同的审美情怀,这就是有无数的人学某一本书帖,却可达到不相同的效果的原因。体验的结果表明,不能只停留在外表上,那些笔法墨法,都是相对易于掌握的。在这方面的停滞,就可能形成雷同和陈旧,形成整个审美体验的外在和浮浅。真正的自我体验是一种美感体验,有独到的角度和着眼点,也许不够全面却有一定的深度和独到处,同时排斥了追随的功利虚伪。这就建立了自主的审美的基础。

很明显,目前的书风已经和前几年气势极盛的流行书风有些距离了,从一些大型书展中可以看出,类似明清书风的狂野躁动之作减弱,一些趋于文雅的作品获得好评和效仿。德国诗人海涅早说得俏皮又深刻:“换一个时代,换一批鸟;换一批鸟,换一种歌曲。”在艺术上随风使舵的人,就是不断地转变自己的审美立场,以求符合时尚。事实恰恰说明了这样的道理——无论书坛如何变动,一定不能据此更变自己的审美情调,反而应该切实地按照自己的路子走下去。一位书法作者如果从语言形式和表现策略缺乏从自身经验和语言特征出发的深刻反思,那么就泯灭了独立性和美感方面的追求,造成创作本真的流失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讲,书坛上的各类活动,如果不是有利于书法艺术发展的多样化,而是偏执一端,那么对于那些热衷于通过活动展示的人来说,有弊而无益。人们都喜爱引用“笔墨当随时代”这句名言,似乎不追随时代之风就会落伍。跟上流行风,它所反映出的灵活性、依附性甚至庸俗化,足以使许多人满足,以为自己不是处在被人遗忘的边缘,而是在中心地带。依我看,许多这类的追随,远离了真实经验和书法本质的追寻,从而对书法许多问题的理解、解决都带有相当的情绪化,失去了自我正视的需要,也免于自我反思的痛苦,生活在时尚的满足之中。那些红极一时的趋时之作,他们走在了队伍的前面,甚至他们就是一些较有思索的作者。而更多的人,他们在追随中也有内心的矛盾和文化焦虑,却已经不自由。那么,当书风有所转变,流行者的意识流行书法有所受到阻碍时,是不是也亟需转向,走另外一条路子我认为是没有必要的——既然认可了流行书风,喜欢这样的表现方式,真正走下去,也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独到的理解和体验,在这种书风之中寻找可以建立自己审美风格的基点,游离出流行书风的雷同之中。个人的审美趣味,和什么人在台上倡导什么书风是没有关系的,书法创作毕竟是十分个人性的事,决不需要又转向另一类书坛风气。过份地趋时,游离于经验和书法语言之外,那么可以想像,书坛人事不断有更迭、替换,乱哄哄的你上台来我下台,那实在是不胜追随了。

还是有一句话说的好。大意是远离书坛才能更贴近书法。

书法审美风格建立在书法家美感的基本感情色调上。一个人欣赏壮美,抑或欣赏优美欣赏唐人之法、宋人之意,细细分析都是有其感情因素的,至少在欣赏中可以得到精神的倚靠、心灵的怡悦,并为此而进行仿效、研究。这就是优秀作品被接收时透露出来的魅力。一个书法作者进入这样的语言环境,情绪上是纯粹的,是一种怀旧式的沉溺——因为现代社会已经没有这种经典样式可供效仿了。这样,自觉地从某一种风格的发展规律进行,自觉从语言形式来遵循、展开,这是没有疑义的。对美的接收实际上就是这样开始,几乎没有人能例外。同样一种程序,终结为何并不相同,可以思考,这肯定是中途发生了改变,更多的人在这个过程中,无法把掌握的语言系统转化为有个性的审美的符号系统,无法冲破工具理性的层层罗网,使语言陈旧、萎缩,生机不能延展。的确有这么一些人,在自己的小天地勤勉地耕作着,他们的努力使得功底浓厚,笔笔有来处,却没能开拓语言的能量,使欣赏者不能在字里行间停留,体味其巾的新意。有一些边缘状态的作者,他们的进程表明了既不趋时附势。也无意于推陈出新,看似创新意识弱,实际上包含着水到渠成、顺其自然的平静状态。这些作品是从继承的角度展示给后人看的。有些人与书坛主流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流行书风就体现了一种流行的权力关系),反而无意于在优秀的作品中吸取精华、获得营养,他们乐于就近取材,寻找符合时下意义的书法语言。这个目标显然比崇古的进度块,但是它的狭隘、短暂,挫折了个性的萌芽。应该提倡当代书法家有辽远胸襟,把自己的审美趣味纳入一个更为开阔的时空关系中,不为眼前创作、不局限于时评,由此获得定位和表述的大自在。

自我的审美风格的建构,往往需要一个或多个参照系,一个或多个对象来体认自己、确立自己。当然,这个参照的对象宜远不宜近,宜具体不宜宽泛。我们解剖一名有成就的书法家,有具体的心路历程的,就可以洞察其进展,犹豫、彷徨以及突破、创新的整个过程。优秀的书法家在整个历程中有阶段性表现的不同,但最终,是时间差的消失。使他们处在一种平行的关系之中。而那些一般的、平庸的书家,反而很难明朗起来,忽此忽彼,无序多于系统。事实是,书法家都在追求自己艺术生命中的“陌生化”,但对于“陌生化”的认识,许多人却因此走上奇怪、奇险、奇丑之路。古典书法所表现的是一个心灵的自在活动、一种灵魂状态的自如舒展、一种精神行为或内心态度对于世俗的超越。水到渠成是实现这些目标的根本。时下力图以书法语言战胜意图、扭转艺术发展的规律,因此一些搏逆之法屡见不鲜。这些行为形成的“陌生化”是矫枉过正的,甚至带来很大的破坏性,使常规的心态的回复遭遇困难。一个书法家审美独立,有一种可能性就是致力于书法语言的创造性试验。这是很艰难的工作,决不是人云亦云可以完成的。有的貌似新的审美风格,细细推究,无非是语象的表面效果被扭曲,语意的表现程度被夸张、语序的规则走向混乱,令人眩目。许多的所谓创造性试验都伴随激情的展开,从字表现出创作动机的匆促、紧张,终于都流于低俗的文化旨趣,它的教训是从技巧上进入,还是要终止于表现层。

排除对审美短期行为的依赖,可以寻找“审美自足”与书法家主体的距离问题,从距离中发现书法家人生世俗重负与纯审美因素之间的关系。世俗的负担,对于一个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书法家,是有一些现实利益要实现的。为了实现这些世俗的利益,可能有意或非自觉地取消艺术价值的独立品格,从而换取某些实用的价值。这方面的矛盾对于书法家,真是两难。但是可以这样认定,审美的短期行为使既往的劳动都成为徒劳。有不少的书法家在起始阶段一直处于锐意进取的态势,如果以此来看未来,总是认为前程不可限量。事实并非如此往让人看好的方向发展,在中年阶段审美创造能力都开始衰竭,甚至一年不如一年了,最后无法确立自己的审美标志。现在的评论家总是认为,是他的才气的欠缺、学识的不多而造成。这只是一个方面,从另一个方面讲,他们自觉地台弃了对审美本体价值的追求。一个成名的书法家未必有自己的审美风格,当他的经营多年博得某一范围内的承认,就将作品产生的社会功能和物质利益,认定为功成名就的标志。这些人在书坛上有一定的名望,从表面上看,书法作品也不断地生产着,甚至随处可见,似乎锋锐未减。仔细分析这些作品,都在水平之中、之下,甚至在一些应酬之作里,日益稀释着审美趣味的魅力。有不少书法家处在这样的危险之中,在陶然熏熏然中毫无知觉。之所以注意这样为数不少的状态,是要提醒我们必须警觉,我的生活中的文化状态,缺乏彻底的审美归宿感,一旦审美价值定位以后,审美的惰性就生浮起来,把阶段性的目标当成了最终的目标,这样就使审美动机的产生,削弱了继续向前的可能性,更不用说挣脱旧我,再创新我了。不错,书法的审美动机是十足地具有个人色彩的,书法创作越来越不容置疑地具有精神自由的效应,一个书法家,即便才情再高,环境再好,他面对的仍是需要负载的各方面压力——许多的压力都是世俗的,排斥审美意识的,抵消审美力量的。审美的天性是自由的、舒展的,不能负载过多的压力和教化要求,也决不是为了某一种现状服务、为某一种时代需要屈服自己。

审美风格的价值是多样的,给了书坛中人广阔的驰骋天地。为什么有些书法家的路子越来越窄,甚至长久地困在小格局里不能恢弘,这就是审美视野狭隘所致。效仿的视野狭隘,只着眼于同一类型风格上,忽视了远距离的吸收衡量的视野狭隘,只从横向上衡量,只从某一种风气、团体的标准上取衡量点,自然摆脱不了小格局只从技术层面上来衡量,忽视了常识的滋养,以至于有意专艺术家之路,却以工匠面目告终。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可以这样比较,作为艺术研究,是理智的发展,是一线的,有系统的,逻辑性的;作为艺术创作,是情感发展,是即兴的、随意的、创造的,它的进发看起来是偶然的、飘忽的、无一定之规的。但是它一定是有基础可言的——优秀的书法不能在著墨处寻意味,会有广阔的背景——这正是创作的难度所在,也是饶有意味之处。

仍然要以独立的审美品格来衡量书法家,这种独立的特征,体现于任何一件优秀的作品之中,在这一点上,古今衡量的标准是没有改变的。当这个标准被强化的时候,书法家相应地同归自己所处的位置上,见出相互间的差异;当社会标准被弱化,人们“习焉不察”,便形成蹈袭、夸饰。时下,书坛上有如此之多的“著名书法家”、“书法大师”显然不是从审美角度来认定的,反而是从世俗的角度广泛地附会。

书法网,一个优质综合性书法艺术平台!
书法网»世俗要求中的审美走向(朱以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