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牵罗补屋思偏逸,织锦成文意自如——浅析黄媛介文学作品(作者:郑 珺)
分类:书法文摘
备注说明:书法百科知识
这首赋是皆令在读了向秀的《思旧赋》后,想起陈王的《洛神赋》而心生感慨之作。作品中作者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托幽会于灵神”“冀一见而相亲”可是却又“致微辞而献诚兮,竟不接而弃我”,于是心生埋怨“既不察余之衷情兮,何踌躇而不去?”抒发了一种“独怪幽怀人不识”的怀才不遇的幽怨之情,表露身为女子而不能在国家濒危之时,一展身手的遗憾。《玉镜阳秋》评此赋:“虽未视班左何如,亦殊不在徐钟诸媛下也”。钱谦益因柳如是的缘故,与媛介亦有交谊,他曾经为媛介作诗序,有今昔之感。他评皆令的一首小诗:“灯明惟我影,林寒鸟稀鸣。窗中人息机,风雪初有声。”说:“再三讽咏,凄然诎然,如霜林之落叶,如午夜之清梵,岂非白莲、南岳之遗响乎?” 媛介的作品怨而不俗,凄而不厉,故而漫溢着一种高洁之气,清雅淡逸,似空谷幽兰心香无限。
第二,由于其出身儒士之家,文学修养甚佳,博通古今,谙悉历史,所以体现在手法上,即喜用典故,咏史怀古,讽喻当今。比如她的《丙戌清明》就引用了“漆室忧”、“折柳”、“禁烟”、“白云亲舍”、“寸心”五个典故。用“漆室忧”与“人家依旧有红楼”对比,在深表对国家忧虑的同时,表示了对不顾社稷安危,只顾自己享乐的骄奢淫逸之徒的不满。而“折柳”和“禁烟”这两个古俗则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阐发江山易主的感叹。最后的“白云亲舍”和“寸心”两典则用于抒发对亲人、故乡的怀念之情。又如媛介与商景兰一家女诗友偕游寓山时,所作一诗:
佳园饶逸趣,远客一登台。薜老苍烟静,风高落木哀。
看山空翠滴,觅路乱云开。欲和金闺句,惭非兔苑才。
末两句只中的“金闺”,指闺阁的美称,又作金马门的别称。金马门,汉武帝的大宛马,命善相马者东门京以铜铸像,立于鲁班门外,因更鲁班门名为金马门,后为官署的代称,亦指朝廷。商景兰出身官宦之家是当时吏部尚书商祚之女,嫁为名士之妻,所以“金闺”一词实为双关。最后一句之中“兔苑”亦作兔园,汉文帝之子刘武(梁孝王)的园圃,故址在今河南商丘县东。刘武筑东苑,作享乐和招纳宾客之用,后称兔园、梁园。汉梅乘作有《梁王菟园赋》,兔作菟。媛介此诗中“兔苑才”指像梅乘那样的才华。此处,“金闺”含义双关,甚为得体,而句末则为谦词。
第三,出于女性特有的纤腻,媛介对景物的捕捉十分到位、细致入微,描绘起来富有层次感,从不同的角度深入,通过语言符号将一幅风景画直观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充分地显露出其文学家兼画家的特质。如《野夕远见》的头四句,从不同的角度来捕捉黄昏郊野的景物:平视则白苇红蓼,秋草萋萋;仰视则斜阳墟落,“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14。四句话中,“满”、“高”、“远”、“近”,分别暗示着视角的变化层次;水分云合,又包含着晦明变化,注入了空间艺术所不可能具有的动感。这里,一个“分”字得极贴切,它生动地描绘出一叶扁舟从水天相接处出现时给人的感觉,似乎正是它点开了天光水色。一个“近”字造成了“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15的亲切、宁静的氛围。同时,她亦善于将不易体察的生活细节写入作品中,将其突显出来,在让人倍觉温馨的同时,更显新颖别致。如上文列举到的她与吴梅村相唱和的那首诗,其前四句:“石移山去草堂虚,漫理琴尊葺故居;闲教痴儿频护竹,惊闻长者独回车。”将一幅山居生活的小画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了读者眼前。
第四,寄情于景,以景抒怀,与自然融为一体。比如《野夕远见》的写作,诗人可能为满腹的愁情驱遣,伫立郊原,秋草之“满”,晚云之“合”,虽是即目所见,又暗示着一种烦乱、压抑的心态。伫望中,远棹轻分,水声、人声切近斜阳;风入虽凉,而稻香远播,面对星月繁霜,诗人已融入大自然,愁怀渐开,心潮渐平,着一个“静”字,境界全出。其次,媛介还善将景物个性化。为了渲染自己的思想感情,加强它的艺术效果,赋予抒情对象以感情,借以烘托自己的意绪,把无情之物写得十分有情。比如她的《临江仙·秋日》中写道:“海棠无语伴消魂。”海棠是花,如何能“无语伴消魂”呢?是作者赋予抒情对象以生命,使它活了起来,因而具有了人性,它于是懂了诗人的孤独与郁闷,而默默地守在她身边,陪伴她派遣心中的愁绪。再次,媛介亦常借物抒怀,以某个事物来比拟自己的高尚节操或非凡志趣。比如《题山水小幅》中,末句“孤峰”这一意象,正是黄媛介不同流俗的孤高品格的自我象征。相传为水墨画创始人的王淮所撰的《山水诀》:“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上。所谓“大色无色,大象无形”。淡色着墨,不求形状、色泽逼真,只用墨色的深浅来表现远近、晦明的层次。这种画法不同于色彩的再现物质,它更便于表现精神。水墨画的素雅、空灵,正好传达皆令的高情远意,淡泊情怀。“遥传”和“飘渺”,“有无”互相呼应,指其传情达意的含蓄蕴藉和不确定性,给人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但这个想象又不是毫无指向的,“孤峰”一词即主旨所在。皆令曾赋诗曰:“或时卖歌诗,或时卖山水。犹自高其风,如昔鬻草履。” 16她再刚强、再倔强也不过是个女子,在当时的社会虽为生计所迫,她抛头露面,作诗卖画,但最终还是不可能像男性那样干预生活,惟有借助画纸笔墨才能隐约寄托自己的胸襟抱负。
第五,皆令写诗多为实录,这是学习杜诗的结果。事实上,皆令于唐诸名家皆能游涉,古近体诗各不乏佳,尤学老杜为工。媛介经历杜甫那种颠沛流离、漂泊羁旅的动荡生活,正因有此种艰难的经验,才使她对杜甫诗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喜爱,其诗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杜诗的影响。她描写自己清贫生活的《夏日记贫》诗即可见其痕迹:首两句“池塘水涨荇如烟,燕啄萍丝翠影悬。”试将此句比较杜甫“水荇牵风翠带长” 17,“省啄江头黄柳花” 18,便不难看出媛介化用杜诗颇出色。末两句“贫况不堪门外见,依依槐柳绿遮天。”诗意取自于杜诗“世路知交薄,门庭畏客频” 19,“懒慢无堪不出村,呼儿日在掩柴门” 20。又见媛介与商景兰等闺中诗友同游寓山时所作的另一首诗:
名园多异植,花绕曲栏边。山抱沧潭水,亭藏碧树烟。
栖鸟啼月下,回棹泊霜前。酒罢同归阁,开苍纳翠钿。
头两句与杜甫“名园花草香” 21 “名园依绿水” 22同趣,写所游赏的花园奇花异草之富,千姿百态之美。后两句描写江南园林中山水亭台之秀丽。表现手法仿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 23,“东城抱春岑” 24诸句。第四句“碧树烟”直借于杜诗“城凝碧树烟” 25句。第五句仿杜甫“乌啼满城头” 26,“啾啾栖鸟过” 27,“啼杀厉栖鸦” 28等句。第六句则可从杜甫“泊舟苍江岸29,“缀棹清枫浦” 30,“晚泊登汀树” 31诸句见出诗意的启端。五六两句描绘江舟月夜景色,意境空冷凄迷,有一种幽清之美,实为此诗最佳句。末二句写闺秀们游玩兴尽同回闺阁,摘除身上珠宝装进首饰盒事。此诗取法杜甫,为学杜甫五律得其风韵之作。杜诗多被称为“诗史”,媛介诗仿老杜,故诗多记实,“可以考事变”32。
五
通过以上的论述,已可见黄媛介在诗、词、赋各文学体裁上皆颇有造诣。梁乙真的著《中国妇女文学史纲》将清代妇女文学创作分为三期,将黄媛介列在第一期明清过渡期中,且次于名媛商景兰。足见其在女性文学史上的承前启后的地位,其影响不可小觑。
一方面,承第四部分第五点所述可见黄媛介学杜力甚力,一转历来女子所沿袭的婉约纤弱之风,为清代女子文学在、内容及风格方面开拓了一个好头,实为清代女子学杜的首创者。继其之后闺阁学杜者又有方维仪、席惠文等。作品一洗铅华,绝去闺阁之气,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上都突破了此前历代女子之作,这比皆令又是更上一层楼了,看作为清代颇有影响的才媛,黄媛介首开清代女子学杜之先河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另一方面,在那些战乱不断,颠沛流离的岁月里,人人心中惶惶不安,文人之中真正能安下心来做点文章的为数寥寥,当此文学气象萧条之际,皆令为计所迫,羁旅异乡,所到之处与当地的一些名人名媛多有唱和之作,为当时江浙两地的文学繁荣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吴梅村于《梅村诗话》中记载媛介与其相和的四首诗出后“属和者甚众”。陈寅恪在《柳如是别传》中也写道“其与钱柳往来诗词文学,材料颇多。《两浙輶轩录》中亦载:闺秀黄皆令,入梅市仿商景兰”赠送唱和甚盛。商景兰的两个女儿祁德渊和祁德茝皆作过与黄媛介的送别词,兹录于下以为实证:
送别黄皆令
祁德渊
万山寒秋月,一苇寒秋波。美人理远棹。秋色低星河。送君青雀舫。赠君金笸箩。别路不辞远。别酒不辞多。良辰惜分袂。分袂当奈何。虽有千斤裘。何如五噫歌。
送别黄皆令
祁德茝
画阁聊吟恰一年。此时分袂两凄然。云间归雁路何处。林里飞花香可怜。
远客青山皆别思。仙舟明月已无缘。怀君日后添离梦。寂寞荒村度晚烟。
综上所述,正因为黄媛介诗、词、赋皆佳,才使她在明末清初的文坛上声名噪甚。当时的一些名士大儒如钱谦益、王士祯、吴梅村等对其都有口皆碑。而后人的著作比如《玉镜阳秋》,《无声诗史》,《博奕录》中对起亦有好评。此处就以商景兰为评价黄媛介而作的一首诗作结:
门锁蓬篙十载居,何期千里观云裾;
才华直接班姬后,风雅平期左氏余。
八体临池争幼妇,千言作赋拟相如;
今朝把臂怜同调,始信当年女校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