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笔书法知识

毛笔书法学习资料精选

诗书琴韵成绝响 一生失意抱琴终(邝露)书法文摘

加入收藏 书法网   2023-05-15  

名称:诗书琴韵成绝响 一生失意抱琴终(邝露)

书法家:邝露

分类:书法文摘

文件格式:图片

备注说明:书法百科知识

石碑虽不存 书痕仍可见

在《邝露诗集》的注释文字中曾提到:“邝露草书秀挺雅健,造诣颇高。今广州光孝寺碑尚存邝露书碑刻一块。”我兴冲冲赶赴光孝寺,寻找他幸存的书法遗迹。但我在光孝寺里遍寻未果,一戴眼镜中年和尚说,可能“文革”期间被毁掉了,反正从他进光孝寺就没见过这块碑;门口卖香火的年轻和尚说,寺里是有几块古代的碑,还有唐代及明代的,但没听说有邝露的这块碑。另外的和尚大多摇头,看来,寺中人是没见过这块碑了。  坐地铁返回时,我翻了翻手头的复印资料,忽然想起它来源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版的文献,上面所说的“今”怎会是今天的“今”呢?不禁哑然失笑。到哪里寻找这位“旷世”天才的真迹?

还好,同样工诗善书、同样爱好古琴与古物鉴赏的现代岭南才子梁基永给了我惊喜,他对邝露研究多年,在某个文物展上他拍下了邝露的草书作品,包括清代中期的邝露画像,弥补了我们的遗憾。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 郭晓鹭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梁基永提供

据《番禺县续志稿》记载:“明中书舍人邝露故居,在五仙观旁,与邑人彭滋、顺德薛始亨同里。”谢长文有《闻邝湛若歼死》一诗:“传闻君死处,血污石城西。儿女不收骨,房帷复失妻。微官祸先酷,旧宅路应迷。望望仙邻里,伤心秋草斋。”据此诗,则推出邝露故居必在仙邻巷了。

先来到五仙观,门前广场竟热闹得像一个游乐园,附近的孩子们刚刚放学,来这里骑车的、玩滑板的、跑的、跳的,整个广场喧哗一片,五仙观用铁栏杆将都市的喧嚣挡在门外,独自宁静着、淡泊着,出世,还是入世,只隔着一道门。仙邻巷就在旁边,闲暇时邝露应该也会到五仙观里转转,那时,观里或许不乏懂琴棋书画的高人,在一起吟诗、抚琴,坐而论道,对于邝露来说,或许就像家常便饭吧。

当然,邝露并不住五仙观,他住仙邻巷。从五仙观出来沿着惠福东路右行,右手边第二条巷子就是。

走到小巷深处时,天已擦黑,路灯开始一盏盏亮起来,小巷不过两三百米而已,但哪里是“邝露抱琴”的海雪堂呢?“房屋出租”、“代办证件”贴得满墙都是,让它跟广州的任何一条小巷没有区别,在一户户或新或旧的民宅中,人们过着或简单或五味杂陈的现代生活。巷子里开始飘出晚餐的香味,有人从趟栊门里走出来倒垃圾、有人刚骑车买菜回来,大家各自忙着,有谁知道曾经有一个叫邝露的名人在这里住过?近400年了,改朝换代,生生死死,小巷里的人对邝露这个人全都表示一无所知。

两天后,我再次来到这里。房子还是那些房子,抬头,是“一线天”,却看到一棵黄叶凋零的树,用一种属于深秋的颜色横斜在小巷的上空,像一首深秋的诗,像仙邻巷的一首忧伤的诗,“望望仙邻里,伤心秋草斋”,虽然隔了几百年,古人的情绪似乎还留在这里。

来源: 南方都市报

明末清初是一个大动乱的时代,李自成攻克北京,明朝灭亡。清兵入关后势如破竹,欲收复大明江山的南明军队节节败退,南明永历政权只能在两广与江西之间苟延残喘。在反清复明抵抗清兵的战斗中,在广州的战场上牺牲了无数的抗清英雄,南海县也涌现了两位可歌可泣的史诗式人物,一位是统领着万军对抗清军,最后精忠报国、舍身成仁的陈子壮;另一位是负才不羁、视死如归的邝露。原南海学宫里的忠孝祠崇祀人物中,就有这两位忠烈之士。《明史》有为“岭南三忠”之一的陈子壮立传,而《明史》里虽然没有太多关于邝露的片言只字,但数百年流传下来的这位岭南伟大诗人的诗歌作品与故事传说仍是众多,其浪漫洒脱而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更是令后人追思缅怀。

现在再回到360年前的那个场面,清顺治七年(1650年),广州城再次被清兵围困,任南明永历政权中书舍人的邝露将妻儿送回家乡南海大镇安置后,再只身返回广州参战。而在此数年之前,邝露的长子邝鸿率领北山义师千余人在广州东郊与清兵的激战中早已阵亡,邝露就战斗在广州这个国仇家恨之地。他与众将领戮力守护广州城长达十个月之后,因缺少救援,粮食断绝后导致广州城终告失陷。邝露见大势已去于是回到居所海雪堂,把自己珍藏的怀素书法真迹、宝剑和古器等摆到身边,怀抱唐琴“绿绮台”和宋琴“南风”,端坐在家中厅堂,最后抱琴绝食而死(另一说法是被清兵所杀),终年47岁。为大明而捐躯的烈士多不胜数,而个性狂傲的邝露偏偏选择了一种诗人特有气质的抱琴殉国的就义方式。

回顾邝露的一生,自少的率性随意不羁决定了其处事的极端与敢作敢为。邝露生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字湛若,号海雪,出生时有甘露降于庭槐,因此取名邝露。幼聪敏,五岁能诗,十五岁参加南海县童试时,试题是《恭、宽、信、敏、惠》,邝露分别以真、行、草、篆、隶五种字体完成答卷,考官认为他违规,被降黜五等,邝露大笑拂袖而去。后来数次乡试同样都落第,邝露从此绝意科场。

崇祯七年(1634年)上元夜,邝露酒醉骑马不避南海县令黄熙出巡仪仗,并信口吟诗“骑驴误撞华阴令,失马还回塞上翁”,就此惹下大祸,诗人被逼得远走他乡避难。

邝露从此纵情山水,游历名山大川。邝露先到了广西,深入瑶民“岑、蓝、胡、侯、盘”五姓土司,还蒙当地瑶民“女将”云亸娘的赏识,当上了记室(执掌文书之类)。在此其间,他完成了《赤雅》三卷,记录了当地民族风情、山川地貌、古迹名胜、珍禽异兽、趣事轶闻,《赤雅》是邝露流传至今的重要著作,影响深远。及后邝露越过桂岭,一路北上,经两湖,过江西安徽,东到江浙,北到京华、幽燕,历时数年之久。游历山水间,邝露一路诗兴大发,沿途赋诗数百,诗名远播。

崇祯十二年(1639年),南海县令黄熙因贪赃获罪,邝露得已重返南海县广州城。崇祯十五年(1642年),供职于史馆。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朝灭亡后,相继更迭的南明政权开始了复国之路,但因内部矛盾重重,都只能昙花一现,最终邝露也在家乡为国捐躯。

邝露是继张九龄之后,广东再次出现的最重要诗人,与番禺黎遂球、顺德陈邦彦并称“岭南前三大家”。《峤雅》是邝露的自编诗集,收诗254首。屈大均有评价:“虽《小雅》之怨诽,《离骚》之忠爱,无以尚之。” 邝露书法造诣同样不凡,篆、隶、行、草、楷各体兼擅,犹其草书,正如个性,不羁奔放,收放自如。邝露还通晓兵法、骑马、击剑、射箭,又是古文物鉴赏家和收藏家,可谓堪称“旷世奇才”。

邝露死后,清兵将其遗物卖于市。邝露珍爱的唐琴“绿绮台”被惠阳叶犹龙以百金赎得,后以琴招一代名流梁佩兰、陈恭尹、屈大均、释今释等泛舟惠州西湖,众人忆邝露慷慨赴死,皆流涕赋长歌,诗曰:“城陷中书义不辱,抱琴西向苍梧哭”、 “我友忠魂今有托,先朝法物不同沉”。其后,琴归马平杨氏。咸丰年间,杨氏后裔子遂托友人保管,但友人却私自把琴卖给东莞张敬修,张敬修欣喜若狂,在可园内修建“绿绮楼”,将古琴珍藏其内,直到1914年“绿绮台”为东莞邓尔雅所得,至今仍保存在其家人手中。

附邝露诗两首:

粤王台

登台试人日,此日谓宜人。

日照高台色,台非故园春。

青山白云路,绿水流花津。

醉欲呼鸾去,遥遥芳杜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