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笔书法知识

毛笔书法学习资料精选

赵彦辉:赵宧光资料整理与考略书法文摘

加入收藏 书法网   2023-10-22  

名称:赵彦辉:赵宧光资料整理与考略

分类:书法文摘

备注说明:书法百科知识

赵氏一生以六书之学为主,为文字学家,旁及其他,著述颇丰,现蒐集其著述列表如次:

1、声韵学

《内外中声表》、《通韵无量音声》、《悉昙经传》、《汉声韵表》等27种详于《悉昙》及《通韵发凡》

2、训诂学

《续雅》、《释雅》、《汉诂》、《吴言》、《篇韵刊定》等七种

3、书法

《周、齐、秦诸金石补》、《金石林甲、乙集》共二十四种,见《寒山帚谈及拾遗》五卷

4、博古类

《鼎彝文》、《求旧考》、《石鼓章句》、《石鼓博考》、《刻符经》、《研典壶史》六种

5、两仪之学

舆地

《九圆史》、《空史表志》、《图通》、《谱通志》、《纲纪都邑》、《乘唐》、《十道参》、《今略京省》、《参唐略》、《西南缴考》、《海夷图考》

6、艺文类

《翰海雕龙》及《韵语》、《伐山》、《格赋》、《类赋》、《弹诗》、《诗史》、《裁诗案》、《古赋韵读》等一十八种

《谧叶调摄条目》、《月令汇编》、《授时编》、《居室疏》、《清泥志》、《山堂汝器》、《籍山中草术状》、《菌谱眺集》等

8、逸草类

《滑稽录》、《葩词汇剧》、《吴儿伎俩》、《九流燕石》、《外道神游》等

9、结集类

《小品稠林》、《九经十翼》、《赵氏类略》等

10、杂草类

《寒山誌》、《寒山蔓草》、《野鹿园诗硫》、《牒草》、《檀草》、《游草》、《文草》,诗则有《白云篇》、《莫愁篇》、《寒山集》及《云卧阁稿》、《考槃》《玄芝》 二集、《寒山剩草》等

以上参见《赵凡夫自叙》。

客观地讲,赵氏的著述不可谓不丰,而今人又能晓得几种?除了赵氏隐居的客观原因外,其著作的学术价值则颇让人怀疑了。难怪钱谦益谓其:“凡夫寡学而好著述,师心杜撰,不径师匠”29 评价可谓中肯。

值得一提的是赵宧光的论书专著《寒山帚谈》。全书共二卷,上卷有《权舆》论十五种书体,《格调》论笔法结构,《学力》论字功书法,《临仿》言学力粗积,实即前篇之余绪,下卷有《用材》论笔墨纸砚,《评鉴》论辨识之深浅,《法书》论古法帖,《了义》论书家秘谛。书后有《拾遗》一卷和《金石林甲乙表及绪论》一卷。赵宧光《寒山帚谈》有《说文长笺》附刊本,文澜阁《四库全书》本,《美术丛书》本,今所见惟后两种。今人崔尔平先生《明清书法论文选》和华人德先生《历代笔记书论汇编》所选的《寒山帚谈》惜都略去一部分,使读者难全其貌,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和王伯敏、任道斌、胡小伟编《书学集成》所选较全。清人王原祁等编《佩文斋书画谱》中辑《赵宧光论九体书》、《赵宧光论真草篆隶书》、《赵宧光论书》都是《寒山帚谈》的选本。该书虽有其局限,但仍是一部多角度、全方位系统论述书法的理论著作。从诸多学者对其的征引上,足见其理论价值和独到之处,在明代众多书论中独树一帜,特色鲜明。

五、赵宧光其书、其印

书法在明季承宋元帖学一路发展,而后创开台阁体风气,加之统治阶级推重有加,遂使影响至为深远。之后吴门、松江书法争妍竞秀,加之该地都为发达的商业区,文人荟萃,“名贤前后相望,一地文化风气互相陶染,彼此不能全无关联。”30 赵宧光就生长在吴门,其见多识广,为其书法方面的继承和创新提供了有利的客观条件。又赵氏精通古文字,好六书之学成为其书法上得天独厚的便利。

赵宧光书法以创草篆而名垂书法史。至于为什么写篆书,赵氏却有自己的理解:

古篆为真、草相氐,真草为古篆生机,飞白、分隶传驿而定矣。31

学书先学篆、隶,而后真草……作字须略知篆势,能使落笔不庸。32

学法书,必不可先学下品轨辙。……故凡学大篆必籀《鼓》,小篆必斯碑……33

篆书一笔不得杜撰,而字字皆可变化。34

在赵氏看来,篆书是其他书体的根本,是源。学好篆书,其他书体则可迎刃而解。正可谓“知本则意思通而易为力,求原则笔势顺而易为功。”35 以篆为尊,以古为贵,这一观点贯穿赵氏论书之始终。在此指导下,赵氏以为:

余故贪夫,常谓遇事不见根柢,宁不学。……有心书道,必从顶门着力,字之必篆,犹学诗者必熟读《三百篇》,作文者必贯通九经正史。不然皆野狐也。余之作篆者,书之始也,不作徒隶者,未究其终也。36

更重要的是懂得了“化工之妙”,书法才能挥洒自如:

化工之妙,无论取大作小,取小作大,亦无论取欧作虞,取虞作欧:即汉、魏可以作晋、唐,晋、唐可以作汉、魏。推此微言,取篆隶作真、草,取真、草作篆隶,以致取文字作绘画,取绘画作山林川泽,欣赏异轨?37

这恐怕是赵氏法篆的重要原因。

赵氏自评其篆书云:

余不能真草而能古篆,即方丈一笔,自顾得意。至若以飞白作篆,知余言之不妄。38

余喜作草篆,以续飞白之脉,其任率自好,若谓前无作者。39

赵氏的草篆,在字形上以小篆为本,但笔法已完全不同于唐宋以来那种藏锋圆茎,笔划细匀的“玉箸篆”,而是用富有抑扬顿挫变化的行草行笔来写篆体,其起笔混重有力,一笔之中显出粗细轻重,转折和接笔之际,提按笔势显露,或笔断而势连,收笔也并非笔笔垂露,时有挑笔出之,这些都带有草书的笔意。其创新这处在于改变过去传统小篆之古雅浑穆,易之以刚健奇伟。后人则褒贬不一,褒则谓其创新之功,贬则谓其不守古法,落入野狐一路。张金梁先生评其草篆:“赵氏用草书的笔法改造篆书,用笔只求飞动,难得沉着,稍嫌浮滑,使篆书创作走向了极端而步履维艰,成为不可无一,而不可有二的书家”40 。其评甚确。

《书史会要续编》谓赵氏草篆“盖原《天玺碑》而小变焉”。但《天玺碑》乃是以隶书的笔法写篆书,赵氏是用草书笔法写篆书,大概是赵氏领悟了以别体破正体的精神。受此启示,赵氏才有了创造之功。

赵宧光的草篆在明季书坛可谓独树一帜,给明代的书法注入了一股鲜活的力量。然而,赵氏草篆给印坛带来巨大影响,却是赵氏所始料未及的。清秦爨公记录了这样一个事实:

朱修能以赵凡夫草篆为宗,别立门户,自成一家,虽未必百发百中,一种豪迈过人之气不可磨灭,奇而不离乎正,印章之一变也,敬服。41

清人魏锡曾详细描述了这件事:

修能用凡夫草篆法,笔画起讫,多作牵丝,是其习气,从来所无。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