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娥碑》墨迹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关于其是否为王羲之真迹存在一定争议,但无论作者是谁,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以下是具体介绍:文件名称:东晋 王羲之 小楷曹娥碑墨迹
资源编号:mbsh7000095
书法家:王羲之
分类:毛笔书法资料
书体:楷书
创作时间:东晋
文件大小:14.4 MB
文件格式:pdf/rar
作品材质:纸本
下载地址:网盘
备注说明:PDF版软笔书法资源
基本信息
- 作品名称:《曹娥诔辞》,因卷后署有 “升平二年” 年款,又名《升平帖》,也被称为《曹娥碑》。
- 创作年代:东晋。
- 尺寸规格:纵 32.3 厘米,横 54.3 厘米。
- 材质形制:绢本小楷。
- 收藏机构: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内容主题
- 表彰孝行:碑文主要是为了表彰东汉烈女曹娥的孝行。曹娥为寻找溺江而亡的父亲舍身投江,上虞县长度尚为彰其孝行,于元嘉元年(151 年)为其立碑,《曹娥碑》所书内容即为该碑文。
艺术特色
- 笔法特征:保留了隶书遗韵,捺笔厚重,磔笔犹存隶体笔意,体现了从隶书向楷书过渡的特征。起笔多为露锋,运笔过程有提按,笔画形态较为丰富,与今楷已基本一致,从中可以窥见早期楷书的笔法。
- 结体特点:结字多为扁方,显系脱胎于三国时期曹魏重臣钟繇之楷体间架,同时,行文间或有字体呈现修长体势,是当时正处于书体转变时期之显著特征。
- 整体风格:字体结构和书写方法体现了东晋今楷趋于成熟的风尚,具有古朴与秀润之气,神气内敛,风骨清劲,文徵明评其 “古雅纯质,不失右军笔意”,赵孟頫更称其为楷书典范。
流传与收藏
- 南宋初年,此书卷即存于绍兴内府,后历经辗转、流散,清代入藏内府,乾隆十年《石渠宝笈》初编告成,著录于第十三卷之首。清亡,溥仪携此书卷至长春伪宫,1945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后,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截获,1952 年入藏东北博物馆(今辽宁省博物馆)。
历史评价
- 众多名家对其赞誉有加,“元儒四家” 之一的元代著名学者虞集开篇就大赞其为 “正书第一”,赵孟頫在跋中不仅夸《曹娥诔辞卷》是 “正书第一”,还告诉后人 “欲学书者不可无一善刻”。
内容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