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笔行书作品

毛笔楷、行、草、隶、篆、小众书体书法作品欣赏

致陶涣悦手札册 清代

加入收藏 书法网   2025-09-06  

名称:致陶涣悦手札册

书法家:袁枚

书体:行书

分类:毛笔书法作品

年代:清代

文件格式:图片

作品材质:纸本

备注说明:袁枚书法欣赏

四、随园“诗话”,独抒性灵

袁枚文采斐然,是“性灵说”诗坛的主盟,强调写诗要有个性,亦要抒发真情实感。其与蒋士铨、赵翼并称“乾嘉三大家”,又与赵翼、张问陶称“性灵派三大家”,同时与纪昀亦有“南袁北纪”美誉,声名极盛。

其“性灵说”是对沈德潜“格调说”、翁方纲“肌理说”、王士祯“神韵说”的挑战,在当时诗坛引起轰动,所著《随园诗话》亦是风行一时,亦至今为人所乐道。

手札中,亦可见袁枚多通着力诗文。如第八通“尊作赠子进诗,只须二首,存原作一首,弟代作一首以补之,足矣。兵贵精不贵多也。弟游山诗稿,希世兄便中交来,心叩。”陶涣悦是袁枚的“小迷弟”,每作一篇,必请袁枚执教,后来集结为《自怡轩初稿》,袁枚为之作序。

在《陶怡云诗序》中,袁枚亦强调“性灵说”,称“诗者,人之性情也。近取诸身而足矣。其言动心,其色夺目,其味适口,其音悦耳,便是佳诗。”

第九通“诗一本已经收到,必当逐细研摩,稍有不妥,则我序在前,人不笑左思,都笑皇甫士安矣。”亦提及为陶涣悦诗稿作序之事,并仔细研摩诗稿内容。此亦可见袁枚对于作诗态度认真,费心力亦甚巨。左思、皇甫士安皆为三国至西晋文学家。

第十二通“诗亦留在此,徐觏之耳。”以及第十四通“六言诗一卷全失,世兄既有抄存者,何不以此一卷都付来耶?”亦是为陶氏推敲、品评诗文。札中另有袁枚为陶涣悦校阅赋文,包括“将来可学欧曾一路,以流利故也”希望其作文章能学欧阳修、曾巩,行文更为流利。

受益于袁枚的指点,嘉庆十二年(1807)陶涣悦考中举人,官至户部郎中,作诗亦主性灵,殊得随园衣钵。陶氏书香门第,陶涣悦之子举孝廉方正,成为姚鼐弟子。袁氏文脉亦不绝矣。

五、随园“雅集”,名士风流

袁枚的随园,亭台楼阁,百卉齐放,可谓清幽雅致,风景绝好。虽是私家园林,却不设围墙,游客可随意出入赏玩,成为各地文人商贾“采山钓水”的“打卡圣地”,是彼时南京最红“地标”。

其《随园诗话补遗》又载:“余买小仓山废园,旧为康熙间织造隋公之园,故仍其姓,易隋为随,去‘随之时义大矣哉’之意。”则是“炒作”随园即《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因此,文人于随园宴集被视为极风雅之事。

札中亦有多处提及袁枚邀请友人聚会,亦是名士风流。如第一通“一两日内,即要请汪翰林吃酒,其学生之本领一问即知,屈驾来作陪,先替足下会同年何如?”即是袁枚请汪翰林喝酒,邀陶涣悦作陪。而“会同年”是对陶氏才华之盛赞,潜台词亦可见尚未中举。故札中又云“世兄所作,已中小状元而有余,故不加批也。

第五通“明日请章、冯两观察与严公三客,屈世兄一陪,故不能践公请之约也,若早知令祖肯来,则章、冯又可改日矣。”亦是邀请陶涣悦作陪。

第十通“今早将宫灯收拾,而木架尽断,红纱亦破,三四日中,断难料理,奈何奈何。看光景只好等弟从天台回时,再为奉请也。”则亦可反映出袁枚的友朋时常以“随园观灯”为名,雅集园内。另有第六通“明日之订已果矣,乞世兄禀知,令祖即告假早来”以及第八通“春花明日过去,闻有四桌宾客,屈世兄首坐,亦可谓善补过者矣。”俱是宴请之事。

可以说,彼时四方士子来到江南,必至随园,此地亦几乎成了文坛的大本营。袁枚《随园诗话》亦记,其请无锡吴省曾绘《随园雅集图》,与会者包括沈德潜、蒋士铨、尹继善之子尹似村等。

连以“实事求是”为宗旨,从事金石考据的钱大昕“随园观灯”后,亦不禁作诗《随园镫词》数首歌咏:“星光镫影幻邪真,弹指俄成百亿身。”以及“掣电奔霆变幻工,漫空百道挂长虹。”

六、随园“书法”,妙在神骨

作为诗人、文学家、美食家等多种身份兼具的袁枚,其书法少有人提及,亦应是为声名之盛所掩也。袁枚进士及第时,年不过二十四,清代科举对于书法有着很严格的要求,故能金榜题名者,无不是精于书艺。

不过袁枚性情潇洒,其书亦不甚讲究法度,行楷俱佳,更多呈现的是一种“文人书法”的典雅韵致。当时袁枚的润格极高,扬州安姓富商请其题跋,费用高达二千金。张问陶亦曾赞言袁枚的书法“雅淡如幽花,秀逸如美士。一点著纸,便有风趣,妙在神骨间。”

以本手札册为例,书札行笔随心所欲,最见文人心性,亦最直接反映书家写字本来面目。札中袁枚的书法,均为行书,字字之间,舒朗有致,各得其位,行笔亦是流畅,绝不拖泥带水,自有一种清逸之气,亦不落书家习气。据传,当时袁枚因声名太盛,海外亦有人不远千里前往求字。

七、结语

时至如今,袁枚与随园,已成一种特有的文化符号,包括诗文、美食、园林乃至于商业炒作等,话题经久不衰。而袁枚广收女弟子以及欣羡龙阳等,亦饱受争议,使其屡屡为古今文人所热议。

而此“袁枚致陶涣悦手札册”体量不小,内容亦是极为丰富,笔者亦仅浮光掠影而已,然窥斑知豹,仅文献价值而言,对于袁枚这位“明星文人”的性情、形象、诗学、交游等研究,皆有重要助益。尤是展读简斋诙谐之语,如吐槽烧鸭太老,戏谑瓷器毛不值一毫等,不禁使人“会心一笑”,亦可谓乐趣无穷也,其珍重亦可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