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笔行书作品

毛笔楷、行、草、隶、篆、小众书体书法作品欣赏

致陶涣悦手札册 清代

加入收藏 书法网   2025-09-06  

名称:致陶涣悦手札册

书法家:袁枚

书体:行书

分类:毛笔书法作品

年代:清代

文件格式:图片

作品材质:纸本

备注说明:袁枚书法欣赏

袁枚《致陶涣悦手札册》纸本 尺寸不一 中国嘉德2025年春季拍卖会

第七通释文:初三日,病痢至今不愈,苦不可言。子进初十之期已谢之矣,(致意)性怕服药,乞致令祖大人有好单方赐一个来,名心肃。承题拙作及贺子进诗,病中尚未及看也,烧鸭须至九十月间送来。

袁枚《致陶涣悦手札册》纸本 尺寸不一 中国嘉德2025年春季拍卖会

第八通释文:小恙小愈,尚未吃饭,来方曾试过,用梨汁者,亦见小效也。春花明日过者,闻有四桌宾客,屈世兄首坐,亦可谓善补过者矣。尊作赠子进诗,只须二首,存原作一首,弟代作一首以补之,足矣。兵贵精不贵多也。弟游山诗稿,希世兄便中交来,心叩。四六序甚切,亦为加墨送上,将来可学欧曾一路,以流利故也。

袁枚《致陶涣悦手札册》纸本 尺寸不一 中国嘉德2025年春季拍卖会

第九通释文:早间接冬有先生讣闻,为之惊骇悲惋。此南京第一通人也,想是地方风气浅薄,留他不住耶?从此更少一谈处,奈何奈何!渠一家人口,子进如何撑得住?谅世兄闻之,亦为泪下也。廿二之期,自然无讹。今日香亭请春圃在道士处,我见面时自然说起。霞裳处,君竟下帖与之,我再札告之可耳。诗一本已经收到,必当逐细研摩,稍有不妥,则我序在前,人不笑左思,都笑皇甫士安矣。世兄览之,子才。

附注:札首“早间冬有先生讣闻”云云。“冬有先生”即严长明(1731-1787),江宁人,字道甫,一字冬友。幼年有奇慧,乾隆时以诸生献赋行在,召试赐举人,累官内阁侍读。诗文奇纵,博古通今,储藏金石文字甚富。历充《通鉴辑览》《一统志》《热河志》《平定准噶尔方略》纂修官。有《归求草堂诗文集》杂著二十六种。乾隆丁未卒,年五十有七。钱大昕为之传,姚鼐志其墓。随园此札,当作于冬有仙蜕未久,时年七十有二。

袁枚《致陶涣悦手札册》纸本 尺寸不一 中国嘉德2025年春季拍卖会

第十通释文:今早将宫灯收拾,而木架尽断,红纱亦破,三四日中,断难料理,奈何奈何。看光景只好等弟从天台回时,再为奉请也。尊分一封,且(请)暂缴上。查收是祷,怡园世兄,子才拜覆。申诗二本送上,《子不语》在周郎处未还我也,又及。

袁枚《致陶涣悦手札册》纸本 尺寸不一 中国嘉德2025年春季拍卖会

第十一通释文:玉杯是石也,非玉也,图书石粗恶已甚定磁,是上山窑之最劣者,非定磁也。藉使奉璧,足下早宜掷弃之于荒烟蔓草中,不必收藏。扇二柄,古而不特,大而无当(金面亦不真);水盛系明人仿,均口有破处,然以较前三物,则差胜矣,姑存之,以待安庆归时,再为奉璧,希心炤不宣。名心具。以事在未定,故不发,敬便之封,笑笑。

袁枚《致陶涣悦手札册》纸本 尺寸不一 中国嘉德2025年春季拍卖会

第十二通释文:脚上害一(疒+郎)子,疼肿不能着履,现在杜门谢客,恐廿三日未能来也,此覆。诗亦留在此,徐觏之耳。子才力疾书。

袁枚《致陶涣悦手札册》纸本 尺寸不一 中国嘉德2025年春季拍卖会

第十三通释文:重赴采芹,自是盛会,不但应待秋凉,且须有一二新入学者在座,方称此题,而同人亦好作诗以记之,此时可从缓也。闻谢承《后汉书》,公然竟有,此是人间无上奇宝矣,使老身得于未死前一见,其功德全在老世台也,替我飞速作信与令岳办之其费若干,随园虽典衣裳,亦所情愿,怡云世兄足下,子才拜。

附注:札中所云《后汉书》,赵松雪家藏秘笈,明末为钱牧斋所得,复以床头金尽鬻之于四明谢象三,见绛云楼题跋。所称谢承者,三国山阴人,字伟平,博学洽闻。女兄为孙权夫人,早卒,亟拜五官中郎将,迁长沙都尉、武陵太守。著《后汉书》。相传此书为宋椠之冠,有赵文敏小象,宜随园之不惜典衣而得之。

袁枚《致陶涣悦手札册》纸本 尺寸不一 中国嘉德2025年春季拍卖会

第十四通释文:令岳书写就奉上,家庭之间又难直说,故只得浑而言之,未知有当君意否?六言诗一卷全失,世兄既有抄存者,何不以此一卷都付来耶?所要太守匾额,已札致香亭代求矣,谅无不应也。此启怡云世兄。子才。

没有一只鸭可以活着离开随园

文/同古堂

乾隆元年(1736),年仅二十一岁的袁枚已是才华横溢,受到广西巡抚的直接推荐,入京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可惜毕竟年幼,最终落选。

也许是年轻人骨子里的倔强,落选后的袁枚不愿离开京城,决定寄居友人家中,以监生的身份异地参加戊午科(1738)的“顺天乡试”。

袁枚的才情的确出众,这次的乡试亦得偿所愿,顺利金榜题名。或是如此年轻便举业有成,蒋敦复《随园轶事》中写了一篇《狐示乡试题》,说袁枚考中是得到了狐仙启示的缘故。也是这一年,袁枚的挚友陶绍景在“江南乡试”中亦一举夺魁,成为解元,同一榜中举的,还有连续十七次失败已经六十五岁的沈德潜。

次年,意气风发的袁枚连战连捷,春闱又考中进士,选庶吉士,入翰林院,时年二十四。不过,令人诧异的是,语言天分极高的袁枚,却在三年后的翰林院考核,因满文不合格,被外放江南,成为庶吉士中最差品级的知县。此后辗转于溧水、沭阳、江宁、上元等地,长达七年。

袁枚《小仓山房诗集》中有《改官白下留别诸同年》,诗云:“手折芙蓉下人世,不知人世竟如何?”可见以知县的身份外放,又长期未得升迁,对自视极高的袁枚一直有很大打击。

“白下”是南京的古称。袁枚所任江宁、上元等地知县,都隶属南京,其亦曾被聘至江宁任“江南乡试”同考官。因此,袁枚的仕途与朋友圈皆与南京有着极密切的关系。

乾隆十三年(1748),由于在南京的政声很好,深受百姓爱戴,时任江南总督的尹继善又喜好“诗词吟咏”,对袁枚很是欣赏,遂举荐其为高邮知州。然这一期盼已久的“升官”,却因袁枚在朝廷的根基尚浅,最终被吏议否决了。

未久,倍感失望的袁枚决定辞官,选择隐居在南京小仓山的“随园”。从此,朝廷少了一个无关轻重的七品芝麻官,文坛却多了一位真名士风流的“随园先生”。

袁枚的“随园”取“随遇而安”之意,是彼时最红地标,所著《随园诗话》推崇“性灵说”,风靡一时,《随园食单》作为美食专著,更堪称烹饪界宝典,被翻译为多种语言,流传海内外,影响迄今不绝。

此次,中国嘉德2025春拍,征得《袁枚致陶涣悦手札册》,八开十七页,计十四通,体量不小,著录于《萱晖堂书画录》。册中内容极为丰富,包括美食、鉴赏、作诗等,这些趣事以袁枚诙谐打趣的语气说出,犹如“相声”,令人忍俊不禁,而笺纸上清逸的书法又将袁枚文坛领袖之姿呈现,尤值珍重。

可以说,明清文人之中,懂得美食者,没有袁枚有才,精于六艺者,亦不若袁枚懂生活、会营销、好口才,更遑论袁枚与女弟子的风流韵事。论文人跨界,惟“大清第一网红”简斋一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