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名称:宋徽宗瘦金书千字文
作品作者:赵佶(宋徽宗)
书体分类:楷书字帖
创作时间:北宋 / 崇宁三年(1104年)
原作尺寸:纵30.9厘米,横322.1厘米
原图像素:38362×3780像素(300 DPI)
文件大小:322.08 MB
文件格式:jpg/tif/webp
作品材质:朱丝界栏,素笺本
收藏位置:上海博物馆
备注说明:赵佶,瘦金书,楷书,宋代,千字文
作品全图预览
作品全图分割
作品简介
作品名称:宋徽宗瘦金书千字文
作品作者:赵佶(宋徽宗)
创作时间:北宋 / 崇宁三年(1104年)
原作尺寸:纵30.9厘米,横322.1厘米
原作材质:朱丝界栏,素笺本
收藏位置:上海博物馆
高清局部
宋徽宗《瘦金书千字文》,朱丝界栏,素笺本,纵30.9厘米,横322.1厘米,楷书(瘦金体),字大寸许,每行十字,前后百行。此卷原为清宫旧藏,著录于《石渠宝笈初编》,现藏上海博物馆。
宋徽宗(1082年11月2日-1135年6月4日),赵佶,北宋第八代皇帝,著名的书画家。他的书与画均可彪炳史册,其书,首创“瘦金书”体;其画尤好花鸟,并自成“院体”,充满盎然富贵之气。
此卷《瘦金千字文》是宋徽宗在1104年所作,其所用的纸张为宫廷专供,呈淡黄色,历经千年仍保存完好。书法的落款为“崇宁甲申岁宣和殿书赐童贯”,不难看出,这套“千字文”是宋徽宗赐给北宋权宦童贯的。
此卷千字文,为赵佶于崇宁三年二十二岁时书赐童贯的。其字大寸许,每行十字,前後百行。他真书学唐代薛曜,并且青出于蓝,间架开阔,笔划劲利,清逸润朗, 别具一格。将“瘦金体”书法艺术推向极致。诚如当代著名书画鉴定家杨仁恺先生所云:“其结体疏朗端正,下笔尖而重,行笔细而劲,撇捺出笔锋而利,横坚收笔顿而钧,整体遒丽瘦硬。文体匀称,用笔轻按重收,顿折利落,具有飘逸清润之感,显示出‘瘦金书’的独特风格。”
历史上,童贯被冠以“北宋六贼”之首,他虽是宦官却坐拥兵权,徽宗时不断加官进爵以致最后封王,这一切与徽宗的书画爱好无不相关。
史载宦官童贯“颐下生须十数,状魁梧,伟观视,皮骨劲如铁”,长着少许胡须,阳刚气十足,并不像阉人,且为人“仗义疏财”。他读过四年私塾,20多岁才净身入宫,早年曾跟随李宪出入前线,但进宫二十余年都没有崭露的机会,徽宗时,童贯已经四十八岁了。
徽宗继位后,在杭州设置明金局,童贯以供奉官的身份为皇帝在江南搜罗精巧之物,因此结识了因力主王安石新法而遭弹劾、闲居于此的蔡京。蔡京大肆贿赂童贯,不舍昼夜地陪他恣情游乐。童贯则把蔡京所画的屏幛,扇带,另加题跋的名人字画送到宫中让徽宗赏玩,大力举荐蔡京。宋徽宗很欣赏蔡京的才华,还曾花两万钱从他人手中买过蔡京题词的扇面,两万贯大约相当于当时一户人家一年的花销。
蔡京很快得以还京任职。知恩图报,他在崇宁二年﹙1103﹚,竭力举荐童贯担监军征讨西北的羌族,为他提供了建立战功的机会。宦官掌兵,在北宋并不罕见,西夏前线常以得力宦官长期镇守。如李祥做泾原仪渭同巡检,阶州防御使,镇守熙河二十余年。
童贯军队到达湟川,恰巧汴梁的太乙宫失火,徽宗觉得这是上天的一个警兆,应免动刀戈,于是下旨让童贯回师。但此时战机已经成熟,童贯又立功心切,断然决定不奉诏。他看完手谕随手折起来塞到靴筒里,随军将领王厚问起,童贯竟若无其事地说:“上趣成功耳。”此后宋军继续西进,果然获得大胜。
崇宁三年(1104),童贯因功迁武康军节度使。徽宗亲自书写瘦金《千字文》赐予童贯作为奖励。也就是藏于上海博物馆的这件作品。瘦金《千字文》纵30.9厘米、横322.1厘米,朱丝界栏,素笺本,字大寸许,每行十字,前后百行,书法落款为“崇宁甲申岁宣和殿书赐童贯”。
徽宗瘦金《千字文》在清代曾被乾隆收藏,收藏家乾隆郑重地将一方“乾隆御览之宝”印于上面,将此作品著录于《石渠宝笈初编》。值得一说的是,因为宋徽宗是亡国之君,其作品在乾隆皇帝的收藏中并不多见,此幅书法实属难得。乾隆之后,“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安仪周家珍藏”等印章陆续被加注其上,成为一幅流传有序的不朽佳作。
当代著名书法家曹宝麟称赞这幅作品为“奇书”,认为其:“除了笔力稍弱外,瘦金书的各种特征已经基本上确立了,其老练的结字,即使是对于薛字的小变,也充分体现了他(宋徽宗)在书法上的夙慧。书体一经定型,他此后是更趋精熟,结字愈益活泼,笔力也逐渐加强。”
20世纪50年代,该书法被收入《上海博物馆》,书画鉴定专家钟银兰认为:说它是上博的镇馆之宝实不为过。
童贯得到徽宗赏识,再接再厉连破四州,破例被升为景福殿使、襄州观察使。政和元年(1111),童贯进太尉,领枢密院,位列三公,也开了宦官主持枢密院之先河,时称蔡京为“公相”,童贯为“媪相”。
宣和七年(1125),童贯因收复全燕之境,封广阳郡王,统率大军重镇边疆,成为全国仅次于皇帝的最高军事首长,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宦官王爷。童贯得到了皇帝无与伦比的宠爱,连蔡京也颇为嫉妒。
童贯掌握兵权二十年,对军中将领极为看重,但为人骄恣而为,结怨颇多,他独断辛辣,对反对者不惜陷害铲除,也因其阉人的特殊身份,被众多朝臣看不惯。关于童贯奉行的灭辽边疆政策和其作战能力,后世多有争论,也被认为是导致“靖康之难”的直接责任人。
徽宗禅位后,钦宗一登基就将童贯连贬三次,更被诉诸“十大罪状”。监察御史张澄奉诏到南雄州追斩童贯,假称有圣旨赐给茶叶药物,要童贯回京担任要职。童贯信以为真。张澄趁童贯跪接圣旨,派人将其头颅砍下。童贯的人头在汴京城头被高高挂起,观者如堵,轰动京城。
宣和七年(1125)金军大举南侵,金军统帅宗望统领的东路军在北宋叛将郭药师引导下,直取汴京。12月,宋徽宗宣布退位,让位于儿子赵桓(钦宗),自称“太上皇”,仓皇逃往安徽。靖康元年(1126),围攻汴京的金兵被李纲击退北返,宋徽宗回朝。年底,金兵再次南下攻破汴京。
次年春,金帝将徽、钦二帝,连同后妃、官员数千人,以及教坊乐工、珍宝玩物、皇家藏书等押送北方,京都被掳掠一空,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
此时的风流皇帝赵佶后宫竟有美女一万多,生有三十二子、三十四女。80岁的蔡京则被充军,在其充军发配的路上,百姓不卖给他一汤一饭,以致活活饿死,死后没有棺木。蔡京历经三朝,一生四次罢免,又四次被起用,然而徽宗对他的欣赏却始终如一,二人在艺术上契合是重要原因,后人忌于其奸臣身份,多否认他较高的艺术造诣。
宋徽宗在被押送的途中,受尽凌辱:金人将其爱妃掠去;他被命令与赵桓身着丧服谒见金太祖阿骨打的庙宇;被辱封为昏德侯,关押至五国城(今黑龙江省依兰县)囚禁。南宋绍兴五年(1135)4月,因不堪折磨,54岁的宋徽宗死于五国城,死前还曾秘密派人向南宋求救。
纵观徽宗一生,确不是个合格的皇帝,却是个无与伦比的大玩家。他重用小厮高俅,只因为他是玩蹴鞠的高手;后宫佳丽三千,却微服流连青楼,与京城名妓李师师的故事人尽皆知;痴迷道教,称自己是“教主道君皇帝”;酷爱奇石,花石纲之祸最终加速北宋内乱。金人对北宋金银的大肆掠夺,徽宗毫不动容,但当他潜心收藏的书画珍品惨遭荼毒后,却忍不住黯然神伤。《宋史》评价宋徽宗:“自古人君玩物而丧志,纵欲而败度,鲜不亡者,徽宗甚焉,故特著以为戒。”元代脱脱写就《宋徽宗纪》时竟掷笔叹曰:“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
《千字文》起源于南北朝时期,是由一千个不同字组成的四字骈文,从盘古开天地到自然现象,再到诗书礼仪等,内容天马行空,包罗万象。史载梁武帝命人从王羲之作品中挑出一千个不同的字,每纸一字教授皇子,但杂乱难记,于是他命文学侍从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将这一千字编撰成一篇通俗易懂的启蒙读物,千字文始成。全文除洁字出现两次外,全无重复,且对仗工整,文采斐然,令人称绝。
宋明以后直至清末,《千字文》与《三字经》、《百家姓》一起,构成了中国最基础的“三、百、千”启蒙读物。胡适说他从五岁时就念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两句话,当了十年大学教授以后,还是不理解以上两句话的意思。
之后,考场试卷编号,商人帐册编号,大部头书籍编号之类皆以《千字文》字序为序。《千字文》还影响到海外,出现了日文版、朝文版、法文版、拉丁文版、意大利文版等等。
因为取自王羲之作品,《千字文》自诞生起就与书法息息相关,隋唐以后,凡著名书法家均有不同书体的《千字文》作品传世,而徽宗的“真草二千文”称得上是历史上传承有序的名作。《草书千字文》著录于清代《石渠宝笈》,全帖长三丈有余,卷用描金云龙纸,今藏辽宁省博物馆。《真书千字文》(瘦金体《千字文》)今藏上海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