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钢笔书法发展途径——关于工具革新与王介南先生商榷
书法家:陈云金
分类:硬笔文摘
年代:当代
出处:中国钢笔书法
备注说明:硬笔书法文献
王介南先生发表在《中国钢笔书法》991年第四期的《钢笔书法发展途径——关于工具革新》一文,对钢笔书法的发展方向提出丁自己的观点,他假设的“毛笔式钢笔”是一个很好的构想,也给人们带来深刻的思考,在钢笔书法尚未有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的今天,是一个很好的探讨,无疑,它是当今钢笔书坛上的又一次呐喊,将对钢笔书法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然而,笔者又不得不将该文的一些观点与王君进行商榷。
(一)王介南先生认为,钢笔写出的线条简单,变化小,“这是钢笔书法能否成为艺术的要害”。言下之意,钢笔书法会因线条简单不能成为艺术。
笔者认为,任何一门艺术都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表现方式,有自己的理论体系,不能将一种艺术的法则强加到另一种艺术身上,钢笔有钢笔的特点,钢笔书法有自己的艺术表现方式,不能老用传统书法的法则来左右钢笔书法。
人们一直认为,钢笔因“笔硬”而造成许多局限,使得线条单一,变化小,缺少艺术性,但。细细想来,硬笔书法的短处正是它的长处。”“硬笔书法因其‘硬’,更能体现‘直如矢,劲如铁’的‘瘦硬’神韵。”更配‘铁划银钩之誉。”“它同样能展现毛笔书法的结体与精神。”(《中国钢笔书法》1991年第一期,龙玉书)这准确地评价了钢笔书法的艺术精神,例如,硬坛老将刘惠浦笔下的古拙质朴而又凝重,风华正茂的任平行书的流利潇洒又舒展,张秀的文雅秀劲,谢非墨的简肃深沉……他们用的都是一支普通钢笔,但同样具有很高的艺术性,这已为人们公认。
(二)要谋求钢笔书法的出路,“作用力的支点只有在笔具上,别无选择。”这个观点我不能苟同。当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支性能良好的钢笔,会给书者带来许多方便,会给作品增添许多艺术效果,这是不错的,沈鹏先生也曾一针见血地说过:“我认为,硬笔书法也要百花齐放,在工具方面也可根据需要进行改革。”但是,笔者认为,笔其问题只是钢笔书法的一个因素,进行笔具上的改革,只可说是谋求钢笔书法出路的一条途径,而井非“别无选择”。如果一开始就局限于工—具的范畴,是不辩证的,那只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能使钢笔书法误入歧途。
我现在虽然还不能提出钢笔书法的发展方向;还不能设计出一张完整的“图纸”。但是,我认为,在寻求钢笔书法发展途径之前。首先应遵循这样一个原则:钢笔书法作为一门新兴艺术,应从新的文化视角。新的美学观念出发,以社会、时代发展的需要为立足点,从钢笔工具的书写特点和汉字结构的基本规律着手,并借鉴传统美学,就实用性和艺术性作多角度、多方位的审视和思考。而且,我们将她上升到更高层次来讲。她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杜会的进步给中华民族文化提出的新课题、新任务。
(三)王介南先生设想的新工具是一种“既能保持钢笔书法自身所固有也是应有的优点,又能满足老祖宗传下来的汉字书写规律和中华民族在书法表现形式上的审美习惯等要求的新工具”,写出有很浓的“毛笔味”的字,好象只有写出这样的“毛笔味”,才“充分发挥了它所‘能有’的书写性能”,才是“一个进步”,我看,是不是一个进步,还有待历史去证明,不过,首先可以下这样一个结论:如果一味地用钢笔去效仿毛笔,过分强调毛笔所具有的线条的粗细变化,甚至墨色的浓淡枯湿之类的,钢笔书法永远难以和毛笔书法媲美。理由很简单,这种“毛笔式钢笔”遵循的是一种毛笔书法的美学原则,它想表现的是毛笔书法的情趣。人们当然清楚,毛笔书法有几千年的发展史,毛笔的毫毛远比“毛笔式钢笔”的钢质笔头表现能力大,在这种情况下,“毛笔味”有多大的张力是可想而知的。
“我觉得对硬笔书法工具的探讨应该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探索(《中国钢笔书法》1991年第二期,作者田野)。”“毛笔式钢笔”不能说不要,这一点首先要肯定,但这只能是一种尝试,在实践中还要不断地完善。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能一味地刻求钢笔书法有“毛笔昧”,我们的路子要宽一些,广一些,要以事实为根据,发扬自己的长处,去建立一种。硬”的理论,寻找一种“硬”的艺术表达方式,这样,与毛笔书法的“软”产生一种反差,形成一种艺术的对立统一,才有生命力、影响力。这正如唐诗宋词一样,唐代的诗已经发展到历史的高峰,如果宋代人民仍从诗的角度进行文学创作,那恐怕永远也不能超越唐诗的境界。所以,他们选择了另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出现了灿烂的宋词盛期。它和书法一样,都有自己的“根”:钢笔和毛笔以抽像的线条为表现对像,都属于线条艺术,唐诗和宋词以文字、语言为表现对像,都属于语言艺术,但它的表现形式不同,所以,宋词和唐诗一样具有美的感染力。
(四)更不可理解的是,王君说的“可以预料,我们今后的钢笔书法,毛笔味还将更浓,而要不浓,或者说克制住,不让它浓,这恐怕是不可能的。”和他前面提出的“正像毛笔这个家族有大笔小笔、狼毫、羊毫等不同品目一样,在钢笔家族中有可写较大字迹的弯头笔和用于一般书写的自来水笔,还有大小型号、性能有异的蘸笔。这当中,能写出‘毛笔昧’甚至很浓、太浓的‘毛笔昧’的,也恐怕是其中某一种钢笔,因而这种钢笔书法也只是许多品种中的一种,不过别其一格,而非全体。”怎么沟通?我看只有这么理解,那各种各样的弯头笔,自来水笔、蘸笔都来写“毛笔味”,或者说,用于一般书写的自来水笔、蘸笔等写出的字不能进入钢笔书法的行列。那么,到了那个时候,当今硬笔书坛上如刘惠浦、徐子久、谢非墨的字因缺少“毛笔昧’要被淘汰,那就是昙花一现了,只有像吴舫、周家兴、刘晓玲他们才有活动的空间,才有生存的余地。
另外,王君还提出“至于横写与快写法的问题,同样有待于笔具的革新才能使这两种写法促成中国书写形式上的大革命”,也不知王君的“书写形式上的大革命”是怎样的一种革命,是否建立在传统竖写和当今横写的基础上。如果是的话。那么,这种革命在这基础上究竟会带来多少“质”的飞跃,这种新制的工具有多大的功能,我看单有“毛笔味”恐怕已经不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