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名称:东晋 王献之 洛神赋十三行
资源编号:mbsh7000084
书法家:王献之
分类:毛笔书法资料
创作时间:东晋
文件大小:2.94 MB
文件格式:pdf/rar
作品材质:纸本
下载地址:网盘
备注说明:PDF版软笔书法资源
- 作品概况:《洛神赋》是三国曹植的散文名篇,王献之喜书此赋,但仅留传从 “嬉” 字至 “飞” 字共 13 行,计 250 余字,故被称为《洛神赋十三行》,简称《十三行》。据说,其墨迹在宋代有两本,即晋麻笺本和唐硬黄纸本。其中唐硬黄纸本有唐代书家柳公权的题跋,不过也有人认为是唐摹本或柳公权摹本。北宋时,麻笺本入内府,后来这两种墨迹本均佚失,仅存刻本传世。南宋时,权相贾似道先觅得麻笺本 9 行,后又得 4 行,合为 13 行,刻于苍色石上,美其名曰 “碧玉”,所以该本被称为 “碧玉版本”,又称《玉版十三行》。
- 书法特点:《洛神赋十三行》笔划隽秀挺拔,结字萧散逸岩,顾盼有致,被誉为 “小楷极则”。其用笔多采用中锋,笔毫聚敛,笔画相对细润但挺拔有力,在均匀纤细的点画里蕴涵着极强的质感。结字主要有两大特点,一是宽绰舒展、典雅大方,摆脱了钟繇的古拙隶势,吸收了王羲之变横为纵的结字法,又增加自身舒展清健的特点;二是灵动多变,随形布势,大小错落,有些字借鉴行草笔意,化繁为简,使结体灵动多姿。在章法上,吸收了钟繇、王羲之纵有行、横无列的特点,又增加了新的内涵,字形大小、长扁、正侧等错落有致,字距疏密变化丰富,行距松紧自如,行间之字揖让有序、顾盼生姿。
- 历史地位:从楷书的发展历史来看,《洛神赋十三行》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它既是晋楷的终结,又开唐楷的先河。它在笔法上的外拓,丰富了原有的内厣之法,为唐时的颜真卿、柳公权等开辟了道路。历代对其艺术价值评价均很高,清人杨宾曾说:“字之秀劲圆润,行世小楷无出其右。”
- 现存情况:《玉版十三行》石高 29 厘米,宽 26 厘米,明万历年间出土于贾似道丰闲堂旧址的杭州西湖葛岭,曾归陆梦鹤、翁蒿年,清康熙年间入内府,入内府前首行 “晋” 字未损。清末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此石流人民间,所幸未毁,今藏首都博物馆。
内容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