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艺术投稿

原创书画艺术类作品在线投稿

关于印的知识大全 篆刻印章入门教学

加入收藏 书法网 vip000004  2023-03-22  

门类:篆刻知识

备注说明:篆刻入门知识学习

  第八章 印款刻拓

  篆刻印款就是刻在印章边侧的款识,其与印文相得益彰,相映成趣,故明清以来,篆刻家们一直把它看作是篆刻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

  一、边款的刻法

  (一)基本刀法

  边款的刻法,重要有单法和双刀法两种。

  1.单刀法

  单刀法,是指一刀刻成一笔线条,不复刀。单刀法一般是用切刀刻成的,以刻行楷书为宜。单刀法刻边款时一般不先写字样,随手在石上刻去。但遇到跋语较长时,可先在石上涂沙层墨,再用铅笔在上面划出每一行的直格,这样刻起来容易掌握行数及行距,并可保证每一行都刻得挺直。石面着墨,容易看清刻成后的效果。单刀法是印章边款中最常见的一种刻法,着力表现笔画的顿挫,着意于刀刻的意味,字迹为阴文。

  单刀法刻边款,利用腕的转动,使刀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入石,不必转动印石,或很少转动印石。具体刻法简述如下:

  点

  点有两种,均作三角形,一种是平头在上的,一种是平头在下的。

  平头在上的,刀杆斜向内,用外刀角入石,向左略按便成。

  平头在下的,刀杆斜向外,用内刀角入石,向内一按便成。

  横

  横有短横与长横两种。

  短横,刀杆斜向右内,以右刀角入石,然后摆动刀杆,向左稍切便成。

  长横,起刀同短横,切下的幅度较大,或于切下的同时,刀角向左移,便成长横。

  直

  直有短直、长直和带钩直三种。

  短直,刀杆向右外,用外刀角入石,然后摆动刀杆,向内切下便成。

  长直,起刀同短直,在切下后,随即将刀角向下移动便成。

  带钩直,刻如短直或长直后,随即把外刀角移到下端,向左一推便成。

  撇

  刀杆向右内,用外刀角入石,摆动刀杆,向左下切去,便成一撤。

  捺

  在单刀边款中,捺笔一般都是以长点来代替作形,可以内刀角入石,向左上切去,或把印石转动90度,以外刀角入石,向左下切下便成。

  戈

  刀杆向右外,用外刀角入石,钉下后,随即边移动刀角边向右下切去,然后在下端补刻一三角点便成。

  直弯钩这一笔用三刀接成。第一刀与刻直笔相似,但下端末锐处须注意略向右弯,第二刀刻法与横画相似,在估计应为挑钩处进刀,向左切,注意与前一刀末锐处搭接,然后在挑钩处补一三角点便成。

  耳

  长直刻好后,在耳形右上角进刀,先向左切,把刀收回,转动刀杆,再向左下切,成一弯折,然后把刀角移下,刀杆向外,先轻后重,向下推动,同时摆动刀杆,使成一圆弧弯,最后把刀角向左一推,便成一钩。

  单刀小行草书边款,是在刀角入石后,用切、划、拉、转、挑等手法,像写字那样刻成。这种刻法,执刀须紧,用力在腕,同时宜有较好的行草书功底,否则很难刻好。一般较大的单刀行草书款,多先在印石上写好墨稿,然后根据其笔势刻成,较易掌握。

  篆书和隶书款,也可用单刀法刻,但一般亦均在印石上写好墨稿后再刻。

  2、双刀法

  双刀法,先在印石上写好印稿后,用双钩的方式在点画的两内侧,以冲刀法刻好,然后挖去中间部分,宜于刻字型较大的行草书和隶书边款。它的特点是,基本保存笔写的意味,较少露出刀凿的痕迹。双刀法边款有阴文、阳文、装饰图案等各种形式。

  (二)边款的位置

  1、终于左侧

  边款经内侧而结束于左侧,这是一种最常见的刻法,但往往在刻较长印款时必须经过仔细的计算,这样才能保证结束于左侧。

  2、始于左侧

  边款左起经外侧,一侧一侧刻下去,直至结束。边款的这种安排较为合理。

  3、成对章

  边款一侧一侧连续刻下去,直至结束,最好刻成八面或十面。

  4、兽钮印

  边款应刻在兽头所向一面。

  (三)边款的内容及形式

  1、内容

  边款能长能短,、没有定式,可以是两三个字的,称为穷款或短跋,也可以是十几个字,乃至数百个字的,称为长款或长跋。

  (1)单款:仅刻作者的名字,刊刻的位置不宜居中或太低,一般安排在印章左侧的两边;

  (2)双款:除了作者名字外,还刻上此印为谁所作,同时刻有作者表示谦逊的用词;

  (3)时间:记述刻印的时间,一般采用农历记时;

  (4)地点:记述刻此印时所在地方;

  (5)缘由:记述此印为何而作;

  (6)技法:记述此印所采取的艺术技法;

  (7)录文:以诗词、文章、格言等作为边款的内容。

  2、形式

  有行书、楷书、隶书、篆书、草书、图文并茂等形式。

  (四)边款的章法

  1、长款

  一行一行刻下去,每面行数相等,行距匀称,字型大小基本一致,每行的末一字,不要离底线太近;

  2、印壁单面款

  章法安排,变化较多,一般来说,不宜刻得太满,以留有一些空白透气的地方为好。

  3、顶款

  可分几行刻满,或刻一侧或上下留空刻中间一条均可,但必须注意印顶和印面的天字方向要一致。

  二、边款的拓法

  边款的拓法有蜡墨拓和墨拓两种,蜡墨拓效果不理想,故只介绍墨拓法。

  〔一)工具和材料

  1、棕刷

  系用棕柯皮卷孔而成的圆柱形刷子,市场有售,打磨后方可使用,也可用尼龙牙刷代替。

  2、拓包

  用来扑墨的,需自制,内芯为一小团棉花或海绵,外用塑料薄膜包裹,再裹一层毛哗叽,最外层裹上一层细绢,用细绳扎紧即成。

  3、纸

  连史纸或薄型的绵连纸,拷贝纸,毛边纸等。

  4、墨和砚台

  油烟墨或高级书画墨汁,砚台须洗净。

  5、白芨

  中药店有售,每次三一五片,用热水泡成极薄而略带粘性的液汁待用。

  6、毛笔

  两支,一支蘸清水,一支蘸白芨水,均须洁净。

  (二)拓款的步骤

  1、清理石章

  将石章上的石屑及油腻污垢清除,以利于拓纸复合和着墨。

  2、着水蒙纸

  用干净的笔蘸白菠水湿润印章的拓面,然后将拓纸蒙在上面,再用清水笔润纸,使之湿度均匀。

  3、吸干余水

  待拓纸涨足后,用毛边纸盖在上面,通过手掌轻按,将水分吸干,以拓纸不能透视石章颇色为度。

  4、刷擦拓纸

  用左手食指和中指将拓纸下的石章钳住,用右手将拷贝纸复在拓纸上,然后用棕刷刷擦。先将拓纸刷平服,由拷贝纸吸去余湿,再将拷贝纸由内侧向外侧轻轻揭去,移位后再复上,继续加以刷擦,如此反复。刷擦的力度可适当加强,直至拷贝纸与拓纸毫无粘连,拓纸字迹显示清晰,字迹完全嵌入石内,并呈半透明状。

  5、均匀着墨

  用拓包蘸上墨汁,先在其它纸上按拓几下,调整墨色的浓度和墨的干湿,墨宜浓、干。先从无字处开始,逐步展开。拍打时可略带斜度,频率宜快。注意着墨均匀,墨宜薄,不可在一处反复过多以致墨汁透到拓纸下后渗开。可一层一层拍打,直至字迹清晰、乌黑光亮为止。

  6、干后揭下

  拓好的边款不能马上揭下,因拓纸未干会起皱,造成前功尽弃。干透后揭下,便取得光挺平整的墨拓边款。

  第九章 印章的习作与创作

  经过一定时间的临摹后,对印章(尤指汉印)的基本特点和规律的认识有了初步掌握,就可穿插进行一些印章的习作与创作了。我们这里所讲述的习作与创作,是以汉印为主要内容的。

  习作与创作有区别,但又有一定的联系。习作是创作的准备阶段,习作是要根据一定的规范要求进行的,创作则是在习作规律基础上较自由的发挥。

  一、汉印形式的习作

  (一)集字作

  这是习作的初级阶段,即在已临幕过的(未临亦可)汉印中找取几个计划要刻的字,抽出来重新组成一方新的印章,然后根据汉印构成的规律加以调整。注意集字时要求字体风格、笔画粗细、转折等基本统一、平匀、协调。

  (二)仿作

  模仿某一种类型的汉印风格字,稍微带有一点模仿性的创造,来补足无法在字书上查找的字,或是一时找不到同一风格的字,使之能凑合成一个新的印面。

  (三)仿意

  仿某一方汉印之意味,求其大意或其精神相似,不斤斤计较字的外形,不求与印字一模一样,有所取舍。

  1、仿字形之意

  根据汉印中某一字之形体结构,或笔法风格模仿之。

  2、仿刀笔之意

  汉印制作的方法有铸、凿、琢等,模仿某一制作方法而为之。这种方刀笔之意,仅是从笔画的用刀特点而发扬之,不计较与原印是否百分之百的相同,若仅计较于某处形似,反会伤其意。

  3.仿外形之意

  仿汉印之界、格、边、残等意,有图象边、瓦当纹、封泥边、秦汉界格、朱白文等样式。

  二、汉印形式的创作

  汉印形式的习作,仅是对汉印的字法结构、章法布局和刀笔等制作外表的形与意的某一方面的模仿。而创作,除了对汉印的仿意以外,还应具备印章的内容与外在形式的完美统一。

  汉印形式的创作,它包括自己组织的内容和外在格式(如字法、章法、刀法等)构成诸方面的协调统一,即带有创作的性质,这也可以说是创作的初级阶段。若从创作的高级阶段来说,则要求对汉印的各种格式和字法能融会贯通,博采众长而自成一路,,形成自我的风格,并在刻制的过程中,通过刀表现作者的笔意、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这种融合内容、形式、情感等各种因素的作品,某一方面像汉印,但却又不全像,更主要的是带有作者和时代精神。

  下面介绍汉印形式创作的有关构成因素。

  (一)内容的确定

  印章内容在创作中占着较为重要的一面。若形式方面都完成得很美,而印章的内容不好,则有前功尽弃的危险。所以考虑内容时要注意有思想内容,并健康向上,同时考虑到印章的形式构成,最好字数越少、越精练越好。,以及字的笔画繁简等,以便容易求的各字间的统一协调,使内容与形式达到相互和谐,相得益彰。

  印章内容或范围主要有姓名印、书画印、收藏印、斋馆印、词句印等。

  (二)形式的构成

  1、文字的统一

  在印面上应要求书体的统一,在同一种书体中要求风格的统一。

  2、章法的构成

  (1)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在根据内容选择何种形式、何种书体时,要考虑到相应的协调统一,以求的形式为内容能得到更充分深入的表现,内容也因形式得到更好的发扬。这就是内容与形式得到完美的统一,得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2)多样的变化与统一:汉印的章法构成中,在平匀中求的变化,在变化中求的统一。汉印的章法变化是多样的。在线条上有粗细、长短、方圆、曲直等变化;在分布上有朱白、疏密等变化;在方法上有横竖、正斜、转折等变化;在趣味上有巧拙、苍秀、藏露等变化等等。在这些变化中,有的是取对比而协调既对立又统一的规律;有的则采取渐变而取得协调。如为达到匀称目的,常使疏者加密、密者减画成疏;增长与缩短线条;盘错、借并、朱换白等手法。

  (3)界、边、格的的合理运用:界、边、格是章法构成中的组成部分,是章法中最重要的辅助手段。运用得好,则可以锦上添花,或化板为活;运用得不好,则会阻碍章法的合理构成,甚至变得分散或多余。

  界,是指划分字与字之间,或行与行之间的界线。界的作用是区分和联接各字之间的关系。界线的宽窄要根据字间关系而定,处理得好,可印中各字得到紧密团聚之效;处理不好,过宽或过窄,会使全印分散或挤成一团,面目不清。

  格,就是字与字之间相互交叉的界线。其作用首先表现在它自身线的交叉而形成的团聚作用;其次它可以起到各字间不太统一的协调作用。

  边,就是印文靠外围一边的界线。白文印是靠边的红线为边,朱文印则另加红线为边。边有单边、双边、厚边、封泥边、盘龙边等。边的作用是收栏印中各字,使之能统一团结,与界、格常常相互结合使用。在运用时,应从整体团结效果出发,使之与印中各字能互为补充,不可使边在印面上过分突出,容易使印面呆板。

  3、印稿的斟酌

  印稿的好坏,决定了印章创作是否成功的关键。

  (1)草稿:要求印文统一而又有变化,全印各字能相互照应,相互团结。

  (2)改稿:多次反复、比较、修改,择其优者用之。

  (3)定稿:要求在章法变化稳妥的墓础上,注意字与字之间和笔画与笔画之间的气势连贯和笔情墨趣。

  (三)刀笔的表现

  刀法熟练,能充分表达作者在印稿中的意图和审美情趣.笔意通过刀意来表现,更为丰富;刀意中有笔意的内功,而使之更具有含蓄的美。总之是刀中有笔,刀耕石开,刀笔石结合,融为一体,互为生发,方能产生篆刻艺术中所特有的“金石味”。

  1、笔意与用刀

  篆刻中,笔情墨趣是通过用刀来传达和表现的,用刀是对笔书写印文的再现和提高。

  (1)直传其笔:用刀不重视刀的个性与特点,而是以传达笔书之意为主要目的的。

  (2)刀传其笔:这种作品中的笔画可见其笔情墨趣,但偶尔也可见其用刀痕迹。

  (3)有刀有笔:保持刻的特点,同时还要在刻中表达出用刀的效果,以及刻的刀痕流露的效果,笔中藏刀,刀中藏笔,相互结合,相互补充。

  2.刀味与石味

  刀味是刻刀在印材上刻划线条时的一种产物。它具有刀的痕迹和用刀的力度,以及执刀者运刀中所传达的具有思想感情和审美等趣味。这种趣味同时也具有印材的属性美,故也可说是石味美。

  刀味、石味,是由这门艺术的客观物质所决定的,同时也是这门艺术的重要特点之一。

  (1)刀味的产生:由于执刀方法多样,发挥力度不一,入刀方向与角度不同,以及制作修饰等,从而产生在印面上的不同刀法与效果。

  (2)石味的把握:石质印材,产地不同,其石质也各有特点。在下刀之前,石之物理性能,使刀与石的接触中,因材而异,随机应变,灵活施刀,得心应手。同时还要有能力驾驭处理意外滑刀或错刀,审时度势,随机利导,化破为整,化错为正,使之成为奇异之笔。

  3、刀、笔、石、人的统一

  印石上以笔书字,以刀刻字,这皆假于人手。刀、笔、石均系无生命之物,结合具体作品,而可产生新的生机勃勃、气象万千的境象,并赋以艺术之生命,这主要依赖作者的刀法熟练程度,笔书内功等艺术修养的水平而定。

  三、提高与修养

  创作的入门较易,但提高确要花很多的时间,甚至是终生为之.创作的提高,主要有以下途径。

  (一)印内求印

  狭义的印内求印是以汉印为素材,对汉铸印加以临习与研读,以此为基础,对汉代玉印、凿印也应有所认识,然后对汉印中有特色的,但又不完美的印章进行研读,取其精华,弃其糟泊,最后做到对汉印的形与其内在规律及特点融会贯通,能自由地创作这类形式或的风格的汉印。

  广义的印内求印是从汉印以外的印章中去探寻异同,求其营养补充.从纵的方向来看,它包括上至春秋战国的古玺印,下至隋唐宋元明等官私印等。从横的方向看,有封泥、砖文、瓦当、陶文、漆印等都是一些宝贵的学习资料。

  (二)印外求印

  1.文字与书法

  入印的文字书体是多种多样的,择定一种,认真研读、临习,融汇到自已的印章创作中去。另外从某一种文字也可受到启发加以发展,吸收入印,则可成为另一种风格。

  2.史论知识

  直接的如沙孟海《印学史》、刘云《篆刻美学等,间接如艺术史、美术史、文化史等。

  一切文学艺术都是文化中一个组成部分,其表现形式虽各异,但其理相通,其艺术创作的手法和意境方面,都会给予有形的和无形、直接的和间接的帮助和影响。

  3.文化修养

  文化修养,是篆刻创作必不可少的基石,是提高篆刻创作的催化剂。无论刻印的技巧如何熟练,如果没有其他文化修养,或修养不高,就不可能形成自己独特的具有强烈感染力的个人风格的作品。

  (三)印如其人

  一件篆刻作品,是篆刻家的人的道德品质、政治思想、文化修养、专业技巧、审美情趣的综合表现,故有“印如其人”之说。

  1.人品与印品

  人品,指人的思想品质与道德修养,也指篆刻家的品格、思想意识、文化修养、创作态度、生活态度、专业技巧的,总和。印品,就是在篆刻作品中蕴藏着的某些标志人的精神气质的东西。人品通过作品体现出来,人的思想、性格、感情、爱好都会无形地、不知不觉地影响到作品的精神面貌和品格。

  2.生活的广度与深度

  提高篆刻的创作水平,要加强文化与品德修养,不仅限于闭门读书,还须到社会的大生活中去陶冶,较广泛地接触生活面,生活面广、经历丰富,这是我们思想活跃的基础,也是创作的契机所在。生活的深度,即使对生活中的某一点,自己修身养性以及和专业有关方面的深入,和对社会生活本质的认识。

  生活在这个时代的篆刻家和爱好者,他必须是这个时代生活中的一分子。他必须关心国家和民族,热爱先人留下来的优秀传统,也必须热爱自己的祖国。如果是自私自利、目光短浅、品格低下、思想后进的人,他的作品必然不能表现我们这个时代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主流。

  3.不断学习、不断进取

  不断与社会生活有着广泛而深入的接触,不断思考研究,不断学习提高,就可以不断改变我们头脑中落后的一面,面向传统,取法今人,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思想和技巧等修养,跟随时代步伐不断前进。对于篆刻作品的水平也会在不断实践中,不断地提高与发展。

文章作者
会员头像
vip000004 进入空间
会员组: VIP
分组: 书画业余爱好者
擅长: 书画
地区: 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