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李斯
年代:战国 秦朝
字号:通古(出自元以后文献,存疑)
分类:软笔/毛笔书法家
擅长书体:篆书
主要成就:协助秦始皇统一天下,极力主张实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
主要作品:谏逐客书、泰山刻石、琅琊刻石
逝世日期:公元前 208年
出生地:楚国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
职位:左丞相
备注:秦朝时期大臣、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
李斯(?—前208年),字通古,楚国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人。秦朝时期大臣、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
李斯早年跟随荀卿学习帝王之术,后入仕秦国,劝说秦王嬴政灭诸侯,成帝业,一统天下,并遣谋士持金玉游说诸侯,离间六国君臣。秦王政十年(前237年),嬴政下令驱逐六国客,李斯时为客卿,也在被逐之列。李斯上书《谏逐客书》,秦王嬴政随即取消逐客令,李斯官复原职,后升为廷尉。秦统一六国后,李斯参与主持议定皇帝名号以及有关的礼仪制度。坚持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并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和度量衡制度,建议禁私学,焚诗书,制定相应法令。秦始皇驾崩,李斯参与赵高、胡亥的阴谋,矫诏册立胡亥为帝。后赵高为独揽大权,诬陷李斯父子伙同陈胜、吴广勾结,最终李斯被迫认罪。秦二世二年(前208年)七月,李斯被腰斩于咸阳市集,并被夷灭三族。
李斯著述甚多,所作《谏逐客书》是古代散文名篇,李斯的传世书迹有《泰山刻石》《峄山刻石》《琅邪台刻石》《会稽刻石》等,又著有《仓颉篇》七章,如今已佚,后人有辑本。
人物生平
师从荀子
战国末年,李斯生于楚国汝南上蔡(今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其字号不见于《史记》《汉书》等文献记载,元人吾丘衍《学古编》等书则称其“字通古”,可靠度存疑。
年轻时,李斯在郡里担任小吏,有次他看到身处厕所和粮仓中的老鼠却有着截然不同的两种境遇,由此感叹所处环境对人的影响也如同这些老鼠。于是李斯前去师从荀卿,学习帝王治理天下的学问。学业完成之后,李斯估测楚王不值得侍奉,而六国国势都已衰弱,没有可以建功立业的希望,就想西行到秦国去。
他向荀子辞行说:“我听说遇到时机就不能松懈错过。如今正是万乘之国争夺天下的时候,游说之士掌握权柄。现在秦王想吞并各国,称帝治理天下,这正是平民出身的政治活动家和游说之士奔走四方、施展抱负的好时机。身处卑贱的地位,却不想着去积极作为的人,就如同禽兽一般,只等看到现成的肉才想去吃,白白长了一副人的面孔勉强直立行走。所以最大的耻辱莫过于卑贱,最大悲哀莫过于贫穷。长期处于卑贱的地位和贫困的环境之中,却还要非难社会、厌恶名利,标谤自己与世无争,这不是士子的本愿。所以我就要到西方去游说秦王了。”
辅佐嬴政
到秦国之后,恰逢秦庄襄王去世,李斯就请求充当秦国相邦文信侯吕不韦的舍人;吕不韦很赏识他,任命他为郎官。
李斯因此有了向秦王进言的机会,他对秦王政说:“庸人往往错失时机,而成大业者能利用机会并狠下决心。从前秦穆公称霸,但终究没能东进吞并六国,是为什么?是因为诸侯势力众多,周朝的德望也没有衰落,因此五霸交替兴起,相继推尊周室。自从秦孝公以来,周室卑弱衰微,诸侯之间互相兼并,函谷关以东地区化为六国,秦国乘胜役使诸侯已经六代。现如今诸侯服从秦国就如同郡县服从朝廷一样。以秦国的强大,大王的贤明,就象扫除灶上的灰尘一样,足以扫平诸侯,成就帝业,使天下统一,这是万世难逢的一个最好时机。倘若现在懈怠而不抓紧此事的话,等到诸侯再强盛起来,又订立合纵的盟约,纵使有黄帝一样的贤明,也不能吞并它们了。”
秦王政听后就提拔李斯为长史,采用他的计策,暗中派遣谋士带着金玉珍宝去各国游说。对各国著名人物能收买的,就多送财物加以收买;不能收买的,就用利剑把他们刺杀掉。这些都是离间诸侯国君臣的计策,接着,秦王政就派良将随后攻打。秦王政又任命李斯为客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