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书法家

中国历代书法名家资料查询。

东汉书法家 蔡邕(别名:蔡中郎、蔡伯喈)

加入收藏 书法网   2021-11-12  

书法家:蔡邕

别名:蔡中郎、蔡伯喈

年代:东汉

字号:字:伯喈、封号:高阳乡侯

分类:软笔/毛笔书法家

擅长书体:篆书、隶书,尤以隶书著称

主要成就:创飞白书字体,制作熹平石经,参与修撰《东观汉记》

主要作品:《蔡中郎集》

出生日期:133年

逝世日期:192年

出生地:陈留郡圉县

职位:郎中、议郎、侍中、左中郎将

备注:典故:蔡邕听琴

王夫之:

①蔡邕意气之士也,始而以危言召祸,终而以党贼逢诛,皆意气之为也。何言之?曰:合刑赏之大权于一人者,天子也;兼进贤退不肖之道,以密赞于坐论者,大臣也;而羣工异是。奸人之在君侧,弗容不击矣。击之而吾言用,奸人退,贤者之道自伸焉。吾言不用,奸人且反噬于我,我躬不阅,而无容以累君子,使犹安焉,其犹有人乎君侧也。君子用而不任,弗容不为白其忠矣。白之而吾言用,君子进,奸人之势且沮焉。吾言不用,奸人不得以夺此与彼之名加之于我,而犹有所惮焉。邕苟疾夫张颢、伟璋、赵玹、盖升之为国蠹也,则专其力以击之可耳。若以郭禧、桥玄、刘宠之忠而劝之以延访也,则抑述其德以赞君之敬礼已耳。而一章之中,抑彼伸此,若将取在廷之多士而惟其所更张者。为国谋邪?为君子谋邪?则抑其一往之意气以排异己而伸交好者之言耳,庸有听之者哉!

②蔡邕之愚,不亡身而不止。

韩菼:“栾布哭彭,朱诩葬董,伯喈一叹,未足为累。且十年亡命,三日尚书,朝廷伸国讨,国士感私恩,不妨并美也。”

顾景星:“始邕直言为阉待所中,囚徙朔方,赭衣抱拲,全室流离,可谓难矣。及宥还畏祸,亡命吴会,十有二年,无意功名,而且以弹琴著书终老牗下矣。使邕如梅福,长流江湖,岂不高哉?董卓擅权,辟署祭酒,补御史,迁尚书,不三日而周历三合。伊何为者?卓盖惜邕致天下豪杰,不加望外之荣,无以市德。故举之髡钳之余,爵之卿贰之上。且邕有何功?遂封侯食五百户、禄五十万?夫无故之利,圣人恶之。邕初议卓不可受尚父之称,而自出显位,何也?今夫捕鸟者,择其黠者以为囮,毇米为饲,滤流而饮,凡所以慰囮,靡弗至也。笯而出于野,置之丛薄之间,悲呼众鸟,至日暮,翾然投于罗者众矣。夫囮,未始乐为是也,而鸣致众鸟,谓非囮罪不可也,邕,卓之囮也,邕未始乐为是也,而厚禄高位,将以风天下为邕之类者,而邕甘心受之,谓非邕罪不可。桓帝召邕鼓琴,行次偃师,称疾而返。卓每宴集,邕辄赞事鼓琴。后遂为表荐卓,时卓已为太尉,封郿侯、进相国,废少帝、放太后,倾逼人主。邕谓宜益隆委。厚其爵赏,岂欲卓加九锡、封安汉而已哉!然则邕死,不亦宜乎!”

沈铭彝:“邕荐董卓表,极为推重,收邕时不闻以此罪之,当由王允未见此表耳,而流传至今,为后世增一口实,才之为累如此。”

近代 蔡东藩:“蔡邕一文学士,所陈奏议,未始非守正之谈,然或嫌迂远,或涉虚浮,才有余而忠不足,吾于邕犹有余憾焉。但曹鸾一言而即遭掠死,国家无道之秋,固未足与陈谠论者。邕之所失,在可去而不去耳,文字之间,固无容苛求也。”

黄侃在《中国文学概谈》“就中国文学占有势力者”中,秦汉时代仅列蔡邕一人,称:“《史记》《汉书》,尚未纯粹。质言之,班较胜马。至《汉书》以下之文,陈陈相因,四字一句,此种体裁,实出于议碑。而议碑则以蔡邕为主,其后范蔚宗(范晔)以碑为史,韩退之(韩愈)以史为碑,盖范受蔡之碑版影响也。”

轶事典故 焦尾琴 蔡邕在吴地(今江浙一带)时,曾听到一块桐木在火中爆裂的声音,知道这是一块好木材,因此把它拣出来做成琴,音色非常美妙,但是木头的尾部依然被烧焦了,所以当时人们叫它焦尾琴。起初,蔡邕住在陈留,他有个邻居准备了酒菜请他来赴宴,他去的时候邻居已经喝得兴起了。坐上有个客人在屏风后面弹琴,蔡邕到了邻居门口悄悄一听,说:“啊!用音乐招我来却藏有杀心,怎么回事?”于是回去了。请他的人告诉主人说:“蔡先生刚来,到门口又走了。”蔡邕向来被乡里人尊崇,主人赶紧追赶并问起原因,蔡邕把事情都告诉了他,大家都感到扫兴。弹琴的客人说:“我刚才弹琴的时候,看见一只螳螂正要扑向鸣蝉,蝉将飞走还没有飞走,螳螂的动作一前一后。我心里有些担心,唯恐螳螂丧失了机会,这难道就是所谓的杀心流露到音乐中来吗?”蔡邕莞然而笑说:“这足以表明了。”

蔡邕遇害后,焦尾琴保存在皇家内库之中。据说齐明帝在位时,曾取出焦尾琴请古琴高手王仲雄弹奏。王仲雄连续弹奏了五天,并即兴创作了《懊恼曲》献给明帝。

柯亭笛 柯亭笛,也简称“柯笛”“柯亭”。相传为蔡邕拆柯亭第十六根竹制笛,其音色优美。伏滔《笛赋序》称:“柯亭之观,以竹为椽,邕取为笛,奇声独绝。”《晋书·桓伊传》也记载道:“(桓伊)善音乐,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有蔡邕柯亭笛,常自吹之。”后泛指美笛,也形容善于识才辨物。

藏书大家 蔡邕生平喜藏书。据《博物志》所载,其藏书多至万卷。蔡邕生前,曾将四千余卷书留给其女蔡文姬。这部分藏书经汉末离散之后,这些藏书散佚殆尽。此外,他还将多达数车的藏书赠予了王粲,后辗转被王粲的王业收藏。

人际关系

关系

姓名

简介

六世祖

蔡勋

字君严,汉平帝时为郿县令,后遁山隐居。

祖父

蔡携

字叔业,汉顺帝时任新蔡县长。

父亲

蔡棱

字伯直,为人清白有德行。五十三岁时去世,私谥贞定公。

母亲

袁氏

司徒袁滂之妹。 

叔父

蔡质

字子文,汉灵帝时任卫尉,后被诬陷下狱死。

堂兄弟

蔡睦

蔡质之子,三国曹魏时官至尚书。

女儿

蔡文姬

名琰,原字昭姬。汉末女诗人。

蔡氏

上党太守羊衜妻,羊祜之母,西晋时封济阳县君。清朝乾隆年间的《新泰县志》称其为蔡贞姬。

据《三十国春秋》或另有一女,又或此蔡氏即蔡琰 。此书言羊祜15岁母亲便去世,但按晋书羊祜本传,羊祜母似乎在羊祜28岁后才去世。

孙子

蔡袭

封关内侯。 

外孙

羊承

早夭。

羊祜

西晋开国功臣。官至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都督荆州诸军事等,封钜平侯。死后获赠侍中、太傅,谥号为成。

外孙女

羊徽瑜

晋景帝司马师妻。

主要作品 据《后汉书·蔡邕传》载,蔡邕曾收集汉朝历史,没有看见写下来作后史。只有所作《灵纪》及十意,又补诸列传42篇,因李傕作乱散失,大多亡佚。所著诗、赋、碑、诔、铭、赞,连珠、箴、吊、论议及《独断》《劝学》《释诲》《叙乐》《女训》《篆执》,加上祝文、章表、书记,共104篇传于世。蔡邕诗歌流传后世有400多首。但由于当时战乱连年,没有保存原稿流传下来,均由其女蔡琰凭借惊人的记忆力默写而来。

秦汉书法家蔡邕画像简介

《隋书·经籍志》著录有其文集20卷,早佚。明人张溥辑有《蔡中郎集》2卷。丁绍仪《全汉诗》卷7亦载其作品。严可均《全后汉文》卷69至卷80对其奏疏词赋等作品多有收录。今人邓安生有《蔡邕集编年校注》。

后世纪念 柯亭 蔡邕“椽竹为笛”的故事发生在东汉年间的山阴县高迁亭(即柯亭、千秋亭)。关于此亭的位置,后世存在多种说法:一是在柯桥镇上(即原融光寺);二是在镜湖(即鉴湖)畔的柯山附近;三是在柯桥镇东官塘下岸的永丰坝(原柯桥中学旧址)濒临西兴运河处。在这些说法之外,另有研究者考证指出:汉代的高迁亭,应位于古镜湖畔的柯山附近,而并非在后世的柯桥镇上。

蔡邕墓

关于蔡邕墓的位置,也有不同的说法:1.《吴郡志》称:“(蔡邕)坟在毗陵(今江苏常州)尚宜乡互村。”2.在今河南禹州市箕山之阴。

艺术形象 小说形象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蔡邕生平与正史相似。为后汉侍郎。因上书十常侍乱政而削职回乡。因董卓赏识其才能,不得已而为董卓效力,董卓待之甚厚,一月三迁其官。董卓亡,被王允认为是董卓一党,下狱杀之。

戏剧形象 明代徐渭《南词叙录·宋元旧篇》第一本也收录了南宋初年关于“赵贞女,蔡二郎”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蔡邕被写成了一位负心汉。他上京赶考,贪图功名富贵,长年不归。其妻赵五娘在家支撑门面,蔡家父母双双亡故后,赵五娘千里寻夫,蔡邕竟不认,还马踏赵五娘。最后,蔡邕遭雷劈而死。元代有同一题材的南戏《蔡伯喈琵琶记》。元末南戏作家高明据此改编,作《琵琶记》。故事改为“有贞有烈赵真女,全忠全孝蔡伯喈”,最后以团圆结束。

在同时期郑光祖所著的《王粲登楼》中,蔡邕则被称为当朝丞相。

史料索引 关于蔡邕的生平,主要参见南朝范晔所著《后汉书·卷六十下·蔡邕列传》及李贤等所作的注解。此外,《东观汉记》《三国志》《资治通鉴》等亦记录其事迹。

书法网,一个优质综合性书法艺术平台!
书法网»蔡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