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书法家

中国历代书法名家资料查询。

东汉书法家 蔡邕(别名:蔡中郎、蔡伯喈)

加入收藏 书法网   2021-11-12  

书法家:蔡邕

别名:蔡中郎、蔡伯喈

年代:东汉

字号:字:伯喈、封号:高阳乡侯

分类:软笔/毛笔书法家

擅长书体:篆书、隶书,尤以隶书著称

主要成就:创飞白书字体,制作熹平石经,参与修撰《东观汉记》

主要作品:《蔡中郎集》

出生日期:133年

逝世日期:192年

出生地:陈留郡圉县

职位:郎中、议郎、侍中、左中郎将

备注:典故:蔡邕听琴

蔡邕(133年-192年),字伯喈,陈留郡圉县(今地名有河南省尉氏县、河南省杞县两说)人。中国东汉名臣,文学家、书法家,才女蔡文姬之父。

蔡邕博学多闻,早年师从太傅胡广。建宁四年(171年),被征辟为司徒(桥玄)的掾属,此后历任平阿县长、郎中、议郎等职,曾参与修撰《东观汉记》及制作“熹平石经”。后来因屡次直言进谏,陈述时弊而得罪权贵,被流放朔方郡,几经周折,避难江南十二年。董卓掌权时,被授为司空祭酒,历任侍御史、治书侍御史、尚书、侍中、左中郎将等职,封高阳乡侯,世称“蔡中郎”。董卓伏诛后,因在司徒王允座上有所感叹而获罪下狱,最终死于狱中,享年六十岁。

蔡邕精通音律,博通经史,擅写辞赋。其辞赋语涉艳丽,缘情体物,逞才炫博,以《述行赋》最为知名,为东汉抒情小赋的代表作之一。所作散文则字句典雅,音节协谐,多用偶句,表现了汉末文风的转变。此外,蔡邕的书法精妙,尤擅篆书、隶书,以隶书造诣最深,得到“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的评价;所创“飞白”书体,对后世影响甚大,有“妙有绝伦,动合神功”之誉。生平藏书多至万余卷,晚年仍存四千卷。著有文集二十卷,早佚。明人张溥辑有《蔡中郎集》。今人邓安生有《蔡邕集编年校注》。

秦汉书法家蔡邕画像简介

人物生平 求学时期 蔡邕的六世祖蔡勋,喜好黄老之术,汉平帝时曾任郿县令。父亲蔡棱,也有清白的操行,死后谥号“贞定公”。

蔡邕对长辈非常孝顺,他的母亲曾经卧病三年,蔡邕不论盛夏严冬、气候变化,都没有解过衣带,七十天没有睡过觉。母亲去世后,就在墓旁盖一间房子住下守着,一动一静,都遵守礼制。一只兔子很驯顺地在他的住宅旁边跳跃,又有木生连理枝,远近的人都觉得奇怪,前来观看的人很多。他与叔父、叔伯兄弟同居,三代没有分家,乡里的人都称赞他品行好。

蔡邕少年时即博学多闻,师从太傅胡广。喜欢文学、数术、天文,还擅长音乐。汉桓帝时,中常侍徐璜、左悺等五侯,擅权不法,听说蔡邕的琴鼓得好,于是告诉桓帝,命令陈留太守督促他启程。蔡邕不得已,走到偃师,假称生病,返回家中。

蔡邕在家中闲居,不与那些当世的贤达来往。受东方朔《客难》及扬雄、班固、崔骃设疑自通的启发,于是汲取百家之言,肯定其中正确的而纠正不对的,创作了《释诲》来警惕和自勉。

秦汉书法家蔡邕画像简介,蔡邕书法作品图片

校书东观 建宁三年(170年)至建宁四年(171年)间,蔡邕被先后担任司空、司徒的桥玄征召为掾属,受到桥玄的厚待。后出任平阿县县长,又被召拜为郎中,在东观校书。后升任议郎。

当初,朝廷认为州郡会相互勾结结伙营私,于是下令互为婚姻的家庭和两州人士,不得互相担任监察官吏。后来又有三互法,规定互为婚姻家庭和两州人士不得交互为官,禁忌更加严密。选用官吏,非常不容易。天下十三州,有十一州的人都不能担任幽、冀两州的官职,致使二州的官职缺职很久都无人接任。蔡邕上疏建议灵帝废除近禁,不要拘于时间与三互法,只要合适的就可以任用。但灵帝没有理会。


密言七事

汉灵帝喜爱辞赋,曾创作《皇羲篇》,因此许多人是因为会作文章才得到任用。侍中祭酒乐松、贾护,引来很多无操行趋炎附势的人,都在鸿都门学任职,喜欢讲一些地方风俗、乡里小事,灵帝非常高兴,不按任官次序来提拔他们。有几十个市井小民,谎称自己是宣陵孝子,都被灵帝授予郎中、太子舍人的官职。当时常有雷霆疾风,伤树拔木,地震、冰雹、蝗虫为害。而鲜卑又侵犯边境,百姓为劳役赋税所苦。到熹平六年(177年),灵帝下诏自责,并下令群臣各自陈述可行的治国措施。蔡邕上密奏陈说应该施行的七件事:

秦汉书法家蔡邕画像简介

1.

明堂月令。天子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及季夏之节,居明堂迎祭五帝于郊。为了导引神气,求福丰收。清庙祭祀,孝敬祖先,养老设教,告诉人守礼化俗,这些都是帝王的大业,祖宗恪守奉行的。而有关部门常因藩国有丧,宫内生育,以及吏卒病死,经常发生禁忌,缺而不行。只看到南郊斋戒祭祀,没有废缺,至于它祀,每有不同的说法,难道南郊卑而它祀尊贵吗?孝元皇帝的诏令说:“礼仪所敬,莫重于祭祀,所以全心全意亲自奉行,是为了表达其肃敬之情。”而孝章皇帝元和年间的旧事,再次申明议修群祀,以祈丰年,前后诏书,用心诚恳。而如今以来,更换太史,忘了礼敬的大事,听任禁忌的书流行,拘信小故,亏废大典。按《礼》,妻妾生子,斋戒,不入侧室之门,没有废掉祭祀的规定。至于说宫中有死丧的发生,三月不祭,是说普通百姓只有几间房子,不少人住在一起,不便举行祭祀。难道说宫廷广大,臣妾众多也可以不祭祀吗?从如今起,斋戒祭祀的制度,应该按照以前典章执行,才可以说对灾异的发生,作出了回答。

2.

臣听说国家即将兴盛,常常听到好的建议。往内就可以知道自己的治理情况,往外也可以了解百姓的情绪。所以先帝虽然聪明圣哲,还是广泛征求意见,询问政治之所以得及其之所以失的原因。又因发生灾异,寻访那些隐居不仕的高士,重视贤良、方正、敦朴、有道的察举。直言敢谏,不绝于朝廷。陛下主政以来,连年发生灾异,没有听说下诏征召贤能,真正应当遵循过去一些好的措施,让忠心耿耿的大臣发挥敢想敢说的精神,让《易传》所说‘政悖德隐’的话不得流行。

3.

访求贤能的方法,不只一种。有的人因道德修养好而著名,有的人因直言敢谏而被人称道。如今,朝廷里面的人,没有因忠信受到赏赐的,反而常常因诽谤诬蔑而被杀害。因此群臣闭口,不敢说话。郎中张文,以前一人敢于直谏,陛下采纳他的意见,斥责了三司,群臣心悦诚服,平民百姓也高兴。臣认为应该提拔张文担任要职,用以劝勉忠贞之士,向海内宣扬,广开贤明政治之路。

4.

司隶校尉、各州刺史的职责是督察不法,检举坏人,分清是非。幽州刺史杨熹、益州刺史庞芝、凉州刺史刘虔,各有奉公守法、痛恶坏人坏事之心,杨熹等检举劾办的,效果最好。其余有的不理不申,有的枉法曲断,都不称职。有的本人就有罪过或错误,与下面所应检举的相同。而法纪败坏,无人揭发,公府台阁也默不作声。五年诏令,议遣八使,又令三公采长史臧否考察人民疾苦,上奏陛下。这时奉公守法的人,欣然得志,为非作歹的人忧恐失色,怕得要死。但是,不知道这件事为什么忽然停止了。从前刘向上奏说:‘决策犹豫不决的人,为一般小人大开方便之门;养成了优柔寡断习惯的人,招来谄媚诽谤的坏家伙。’刚刚听到一点善政,转眼之间就变了卦。枉使天下百姓猜测朝政,莫衷一是。应当追定八使,揭发不法的人和事,另选忠诚清白的人任职,赏罚严明。到了年终,要对三公评定好坏。让百官知道奉公守法就是福,营私舞弊就是祸。这样,灾害的来源,也许就可以堵塞了。

5.

臣听说古时铨选官吏,一定要诸侯三年推举一人,叫做岁贡。孝武皇帝时,郡里除选举孝廉外,还要选拔贤良、文学之士。因此名臣一个接一个地出现,文事武功盛极一时。大汉的得人,只此数路而已。至于书画辞赋,只算得小才,治理国家,就不见得有能力。陛下刚刚即位时,最先讲求经术,处理政事的余暇,看看文学作品,用以休息。如今走棋的游戏,不是推行教化,挑选人才之本。而诸生唯利是图,作文章的人很多。稍为高明一点的,也引用一些经训劝喻的话;下等的凑合一些俗话俚语,与倡优调笑取乐差不多;有的剽窃他人的作品,假冒名姓。臣每每在盛化门奉诏,录取比较好的,没有被录取的,也跟着安排工作。已经给了恩惠,不好回收,让他们保住俸禄,已经够意思了。不可再使他们治人和在州郡做官,从前孝宣皇帝在石渠阁会集诸儒生,孝章皇帝在白虎观召集众学士,通经释义,这是伟大的事业文武之道,应该遵守奉行。至于一般的小能小善,虽说也有可取之处,孔子认为如果以之办大事就会滞碍不通。所以君子应当立志办大事。

6.

县长的职务是治理百姓,都应当勤谨工作。给百姓办了好事,这才算有功绩。赏罚应该分明,而如今在位没有什么才能退下来的,大多被授以议郎、郎中的职务。如果才华好,不应让其列入冗散人员,如果有罪过,自然应当判罪。难道认罪怕审讯,反要求调离,互相仿效,好歹没有个标准之理?先帝典章制度,没有这个规定。应该查验真伪废除干净。

7.

臣看见许多人以宣陵孝子为名被任命为太子舍人。臣听说孝文皇帝下诏丧服三十六日,虽说是继承皇位的君王,父子至亲,公卿列臣,受恩至重都要控制自己的感情,服从诏令,不敢逾越。如今虚伪小人,本不是骨肉之亲,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恩情,又没有真正的禄仕,却表现哀痛思念,这种哀情根据什么产生的呢?他们聚集陵墓之旁,假称奉孝,行为既掩饰不了他们的心迹,在义上又没有根据。甚至还有不法分子藏在里面。桓思皇后庭祭和升柩的时候,东郡有盗人妻的逃在孝中,原籍追捕,才服了罪。虚伪杂乱污秽,说也说不完。而且,先到的可以授官了,后来则被遣归;有的常年在陵地,因暂时回去漏掉了;有的用人代理,也得到宠荣。纷争怨恨,在大路上吵吵嚷嚷,不成体统。太子的官员,应挑选有德行的人,难道只用一些坟墓丑恶的人?没有比这还不吉祥的事。应该把他们送归田里,揭发他们虚伪诈骗。”

书法网,一个优质综合性书法艺术平台!
书法网»蔡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