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书法家

中国历代书法名家资料查询。

东汉书法家 蔡邕(别名:蔡中郎、蔡伯喈)

加入收藏 书法网   2021-11-12  

书法家:蔡邕

别名:蔡中郎、蔡伯喈

年代:东汉

字号:字:伯喈、封号:高阳乡侯

分类:软笔/毛笔书法家

擅长书体:篆书、隶书,尤以隶书著称

主要成就:创飞白书字体,制作熹平石经,参与修撰《东观汉记》

主要作品:《蔡中郎集》

出生日期:133年

逝世日期:192年

出生地:陈留郡圉县

职位:郎中、议郎、侍中、左中郎将

备注:典故:蔡邕听琴

散文

蔡邕的散文字句典雅,音节协谐,多用偶句,表现了汉末文风的转变。其中以碑志为多,这类作品以《郭林宗碑》《太尉杨赐碑》《陈太丘碑》《汝南周勰碑》《太傅胡公碑》为代表。时人及后世视蔡邕为汉代创作碑铭的一代大手笔。《文心雕龙·诔碑篇》称赞道:“自后汉以来,碑碣云起,才锋所断,莫高蔡邕。”这些作品中也有收金谀墓之作。

后世影响

在汉魏文学风尚转变过程中,蔡邕是一位比较重要的人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在文人利益集团形成过程中,蔡邕的创作起到了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特别是蔡邕晚年,地位显赫,建安时期很多作家都得到过蔡邕的提携和延誉(如王粲、阮瑀、路粹)。

第二,从文学风尚的变迁来看,蔡邕的《青衣赋》《述行赋》等创作体现了东汉时期由清峻转向华丽、通脱转向壮大的文风改变趋势。

第三,蔡邕是汉末文体学研究的重要学者。他曾著“诗、赋、碑、诔、铭、赞、连珠、箴、吊、论议、《独断》、《劝学》、《释诲》、《叙乐》、《女训》、《篆埶》、祝文、章表、书记”等各种汉代通行的文体,共104篇。其中《独断》一书是秦汉文体学研究的总结性论著,为后来的文体学研究开启了方向。

书画 书法

蔡邕工于篆书、隶书,尤以隶书著称,其字结构严整,点画俯仰,体法多变。灵帝命工匠修理鸿都门(东汉时称皇家藏书之所为鸿都),工匠用扫白粉的帚在墙上写字,蔡邕从中受到启发而创造了“飞白书”。这种书体,笔画中丝丝露白,似用枯笔写成,为一种独特的书体,对后世影响甚大。唐人张怀瓘在《书断》评论蔡邕飞白书时说他“创造飞白,妙有绝伦,动合神功”。

蔡邕还善于书法理论思考,有《篆势》《笔赋》《笔论》《九势》等书论传世。《笔论》开篇以“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论述书法家创作时应有的精神状态;《九势》先以“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矣,阴阳既生,形势出矣”,揭示书法本源,而后阐述了九种结字用笔的规则。这些重要思想为后世书法之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具有重大规范、指导意义。

绘画

蔡邕擅长绘画。据《太平御览》卷750引孙畅之《述画》说,汉灵帝曾诏命蔡邕绘赤泉侯杨喜家五世“将相形像于省中”,并为之撰写赞文,亲自书写于画像中。后人称赞他“文、 画、 书,于时独擅”同时具备三美。唐人张彦远所撰《历代名画记》将蔡邕与赵岐、张衡等并列为汉代重要画家。可惜蔡邕的真迹已失传。

经学 熹平四年(175年),蔡邕有感于经籍距圣人著述的时间久远,文字错误多,被俗儒牵强附会,贻误学子。于是与五官中郎将堂溪典、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磾、议郎张驯、韩说、太史令单飏等人,奏请订正“六经”的文字。灵帝予以批准,蔡邕于是用朱笔亲自写在碑上,让工人刻好立在太学的门外,这就是中国第一部石经“熹平石经”(又称汉石经、一体石经)。后来的儒者学生,都以此为标准经文。碑新立时,来观看及摹写的,一天之内,车子就有一千多辆,街道也因此堵塞。

秦汉书法家蔡邕画像简介

历史评价 汉末 马日磾:“伯喈旷世逸才,多识汉事,当续成后史,为一代大典。且忠孝素著,而所坐无名,诛之无乃失人望乎?”

两晋南朝 陆机:“彼洪川之方割,岂一等之所堙。故尼父之惠训,智必愚而后贤。谅知道之已妙,曷信道之未坚。忽宁子之保已,效苌淑之违天。冀澄河之远日,忘朝露之短年。”

范晔:

①意气之感,士所不能忘也。流极之运,有生所共深悲也。当伯喈抱钳扭,徙幽裔,仰日月而不见照烛,临风尘而不得经过,其意岂及语平日幸全人哉!及解刑衣,窜欧越,潜舟江壑,不知其远,捷步深林,尚苦不密,但愿北首旧丘,归骸先垄,又可得乎?董卓一旦入朝,辟书先下,分明枉结,信宿三迁。匡导既申,狂僭屡革,资《同人》之先号,得北叟之后福。屡其庆者,夫岂无怀?君子断刑,尚或为之不举,况国宪仓卒,虑不先图,矜情变容,而罚同邪党?执政乃追怨子长谤书流后,放此为戮,未或闻之典刑。

②邕实慕静,心精辞绮。斥言金商,南徂北徒,籍梁怀董,名浇身毁。

裴松之:“蔡邕虽为卓所亲任,情必不党。宁不知卓之奸凶,为天下所毒,闻其死亡,理无叹惜。纵复令然,不应反言于王允之坐。斯殆谢承之妄记也。”

唐宋 张彦远:“今分为三古以定贵贱,以汉、魏三国为上古,则赵岐、刘亵、蔡邕、张衡、曹髦、杨修、桓范、徐邈、曹不兴、诸葛亮之流是也。”

姚铉:“如刘向、司马迁、扬子云,东京二班、崔、蔡之徒,皆命世之才,垂后代之法,张大德业,浩然无际。”

陈普:

①不际明时论石渠,空将薄命仕鸿都。天公似把词人戏,父子然脐子坠胡。

②万岁黄金欲散时,柯亭风笛尚堪吹。一时谋卓人无数,不遣中郎一个知。

黄伯思:“想文饶(刘宽)之高风,玩中郎(蔡邕)之妙楷。”

郝经:“汉兴,学者得以寻绎……而翼奉、李寻、谷永、苏竟、郎顗、襄楷、蔡邕,于昏君乱朝,横身论列,压之以天,惧之以祸,使闻者夺气流汗,谓之天谏,大有功于汉室,于是四百年间,复知畏天,有三代之风焉。”

王应麟:“蔡邕文,今存九十篇,而铭墓居其半。曰碑,曰铭,曰神诰,曰哀赞,其实一也。自云为《郭有道碑》,独无愧辞,则其他可知矣。其颂胡广、黄琼,几于老、韩同传,若继成汉史,岂有董、南之笔?”

徐钧:“琴遇知音始可调,卓非善听亦徒劳。早知应聘终罹祸,罪死何如节死高。”

明清 归有光:“贾生之通达,蔡邕之文学,张衡之精思,卓茂之循良,李膺之高节,黄宪之雅度,邓禹之功勋,有不可一二数者。”

李贽:“今人俱以蔡邕哭董卓为非,是论固正矣。然情有可原,事有足录,何也?士各为知己者死。设有人受恩桀纣,在他人固为桀纣,在此人则尧舜也,何可概论也?董卓诚为邕之知己,哭而报之,杀而残之,不为过也。犹胜今之势盛则借其余润,势衰则掉臂去之,甚至为操戈,为下石,无所不至者。毕竟蔡为君子,而此辈则真小人也。”

钟敬伯:“士为知己者死,蔡邕哭卓,未为不是。第卓非可知己人,而邕翻成知己死,哀哉!”

书法网,一个优质综合性书法艺术平台!
书法网»蔡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