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颜真卿生平年表
书法家:颜真卿
分类:书法文摘
备注说明:书法百科知识
颜真卿像
唐中宗景龙三年(709年) 颜真卿生于京兆府万年县敦化坊。 父惟贞四十岁,时任太子文学。姑母真定五十六岁。伯父元孙四十二岁,时任著作佐郎。舅殷践猷三十六岁,时任杭州参军。次兄允南十六岁,五兄幼舆七岁。
唐睿宗景云元年(710年) 二岁 六月改元“唐隆”,七月改元“景云”。 父惟贞迁薛王友。弟允臧生。
景云二年(711年) 三岁 伯父元孙以太子舍人独掌令诰。七月,父惟贞去世。真卿随母殷氏寄居长安县通化坊舅父殷践猷家。
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 四岁 正月改元“太极”,五月改元“延和”, 八月改元“先天”。伯父元孙出为润州长史。
先天二年(713年) 五岁 二月,伯父元孙任滁州刺史。十二月,改元“开元”。
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年) 八岁 伯父元孙迁沂州刺史。不久遭人诬陷, 降阶夺禄,黜归田里。
开元五年(717年) 九岁 舅父殷践猷授秘书省学士。
开元六年(718年) 十岁 舅父殷践猷迁曹州司法参军, 同年由秘书省学士改充丽正殿学士。
开元九年(721年) 十三岁 七月,舅父殷践猷去世。真卿随母南下, 寄居于外祖父吴县令殷子敬官舍。
开元十年(722年) 十四岁 伯父元孙起为濠州刺史、中书令。
开元十五年(727年) 十九岁 次兄允南以挽郎选,授鹑觚县尉。
开元十六年(728年) 二十岁 颜真卿取字清臣,别号应方。
开元二十年(732年) 二十四岁 七月,伯父元孙去世。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 二十五岁 通过国子监考试。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 二十六岁 正月,参加尚书省科试,所作《梓材赋》、《武库诗》受到典士主试人孙逖赏识。二月,登甲科,进士及第。有《雁塔题名》。本年,与太子中书舍人韦迪之女结为伉俪。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 二十八岁 参加吏部铨选,所试《三命判》选为甲等,擢拔萃科。授朝散郎、秘书省著作局校书郎。着手编纂《韵海镜源》。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 二十九岁 任校书郎。正月,至相州, 撰《周太师尉迟迥碑铭》。七月,姑母真定去世。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 三十岁 任校书郎。季春, 次兄允南授右卫武兵曹参军。母殷氏去世于洛阳,兄弟并丁内忧。
开元二十七年(739年) 三十一岁 在洛阳为母守丧。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 三十二岁 继续为母守丧。 堂兄偃师县丞春卿去世,临终以子女托付真卿。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 三十三岁 服除,返长安待职。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 三十四岁 正月,改元“天宝”。九月十八日, 经扶风郡太守崔荐举,参加“博学文词秀逸科”考试,及第。十月,任京兆府醴泉县县尉。本年,弟允臧入仕,任太康县尉。
天宝五载(746年) 三十八岁 四月,经关内道黜陟使王 荐举, 由醴泉县尉升任长安县尉,散官加通直郎。本年,子颇生。
天宝六载(747年) 三十九岁 迁监察御史,巡复诸陵。秋,充河东、 朔方军试覆屯交兵使。十一月,奉命赴东都赐杨慎名自尽。
天宝七载(748年) 四十岁 任监察御史。八月,充河西、 陇右军试覆屯交兵使,平反五原郡冤狱。
天宝八载(749年) 四十一岁 任监察御史。春,再充河东、 朔方军试覆屯交兵使,弹劾朔方某县令郑延祚兄弟不孝。返京,弹劾金吾将军李延业不守法度。闰六月,五兄幼舆由新息县主簿迁左卫率府兵曹参军。八月,迁殿中侍御史。不久,因援救御史中丞宋浑,为幸臣杨国忠所忌,出为东都畿采访判官。
天宝九载(750年) 四十二岁 五月,撰《河南府参军赠秘书丞郭君神道碑铭》。七月十三日,幼舆去世。八月,再任殿中侍御史。十二月,升侍御史。本年,次兄允南任左补阙。
天宝十载(751年) 四十三岁 三月,由侍御史改任兵部员外郎,判南曹, 散官加朝议郎。本年,弟允臧以制举及第,授延昌县令。
天宝十一载(752年) 四十四岁 三月,兵部改为武部,任武部员外郎。本月,立自撰并正书《郭虚己碑》、《郭揆碑》。四月二十二日,在千福寺内立应楚金禅师之请所书《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同月,书《扶风夫子庙碑》。
天宝十二载(753年) 四十五岁 六月,遭宰相杨国忠排挤, 自武部员外郎出任平原郡太守。
天宝十三载(754年) 四十六岁 任平原郡太守。举荐处士张镐, 张入朝为左拾遗。察知安禄山反状,遣使入朝密奏,并预为战备。十二月,安禄山遣判官平冽等巡按平原,颜真卿与之同游东方朔神庙,正书并篆额晋夏侯湛撰《东方朔画赞碑》,撰书并题额《东方朔画赞碑阴记》。本年,与渤海郡人封绍、高 及族弟颜浑等修《韵海镜源》,成二百卷。
天宝十四载(755年) 四十七岁 十一月初一,撰书《东方先生墓碑》。 初九日,安禄山反于范阳,引兵南下,直趋洛阳。两河郡县大部陷落,唯平原城守俱备。真卿派人至长安奏报,并招募勇士万人。年底,安禄山陷洛阳,遣段子光等携东都留守李 等三人首级至平原。真卿腰斩段子光,祭奠烈士,誓师拒叛。河间、济南、饶阳、景城、邺郡等地义军归平原,推真卿为盟主,合兵二十万。真卿联络堂兄常山太守杲卿共举义旗。杲卿杀叛将李钦凑,夺回军事要塞井陉,与平原成犄角之势。河北十七郡复归朝廷,安禄山不敢急攻潼关。
天宝十五载(756年) 四十八岁 正月,杲卿壮烈殉国。 朝廷拜真卿为户部侍郎充本郡防御使,仍为平原太守。三月初,真卿联络清河、博平二郡,以三郡之兵在堂邑西南大破叛军袁知泰部,收复魏郡,军声大振。真卿让功于北海太守贺兰进明。平卢游奕使刘客奴谋以渔阳归朝廷,真卿派员跨海遣送军资,并以子颇为质。三月二十九日,朝廷加真卿为河北招讨采访使。六月初九日,潼关失守。十三日,玄宗西奔。十七日,长安陷落。七月十二日,太子李亨在灵武即帝位,改元“至德”,是为肃宗。真卿数遣使以蜡丸裹书陈事,诏授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仍以河北招讨采访使守平原,散官加银青光禄大夫。有《皇帝即位贺上皇表》和《访求清河行人李华牒》、《修书帖》等。十月,真卿遣和琳率义军救河间,为叛军所败。二十二日,安禄山指使康没野波进攻平原,真卿率部弃城南下,渡黄河,从水路至荆、襄。与各道采访使计会兵马未成。本年,次兄允南迁司膳郎中,弟允臧迁监察御史。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 四十九岁 二月,肃宗至凤翔。真卿北上,至武当,诏授宪部尚书。四月,至凤翔,有《让宪部尚书表》。弹劾吏部侍郎崔漪带酒容入朝、谏议大夫李何忌在朝班不肃。六月,代韦陟为御史大夫,有谢表。弹劾宰相房曲以私情。十月,弹劾王府都虞侯管崇嗣不遵礼法。十九日,扈从肃宗由凤翔出发,二十三日至长安,奏请肃宗先祭太庙,东向哭三日然后入宫。十一月二十八日,为宰相崔圆所忌,贬为冯翊太守。十二月,冯翊改名同州,太守改称刺史,有谢表。途经阳,作《吊烈士左伯桃墓诗》。本年,次兄允南迁司封郎中,弟允臧迁殿中侍御史。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 五十岁 二月初五日,改至德三载为乾元元年。 十七日,朝廷赠真卿祖显甫华州刺史。三月五日,迁蒲州刺史、充本州防御使、使持节蒲州诸军事,封丹阳县开国侯,有谢表。四月,有《谢赠祖官表》。五月二十八日,朝廷追赠杲卿为太子太保,谥“忠节”,有谢表。侄泉明赴河北找回常山死难将士遗属三百余人,求得父杲卿及兄季明等人尸骨。九月三日,真卿撰行书《祭侄文稿》。十月初,因御史唐诬告,贬为饶州刺史。九日,途经华阴县,登华山,游金天王祠,有《华岳庙题名》。二十一日,至洛阳,扫拜伯父元孙墓,撰书《祭伯父濠州刺史文》。
乾元二年(759年) 五十一岁 任饶州刺史。时饶州一带盗匪横行, 真卿智擒盗首,四境肃然。见欧阳询所书《荐福寺碑》,建亭护之。六月九日,除升州刺史,充浙西节度使兼江宁军使,有谢表。查知扬州长史刘展有反叛之心,预为战备。冬,撰《天下放生池碑铭》。本年,真卿遣专使致书茅山道士李玄靖,“以抒诚恳”。有《与蔡明远帖》。
乾元三年(760年) 五十二岁 正月, 因淮南节度观察处置使李 以“无故生事”参奏,入京任刑部侍郎。闰四月十九日改元“上元”。七月,上《乞御书天下放生池碑额表》,擘窠大书《天下放生池碑铭》。八月,因率群臣上表问候迁于西内的太上皇李隆基,被权臣李辅国遣御史诬奏,出贬蓬州长史。至阆州新政县,撰《鲜于氏离堆记》。
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 五十三岁 任蓬州长史,救灾恤患,民颂其德。夏,撰《李齐物神道碑铭》。九月二十一日,去“上元”年号,只称“元年”,以建子月(十一月)为岁首。
唐肃宗宝应元年(762年) 五十四岁 四月初五日,太上皇崩。十五日, 改元“宝应”。十八日,肃宗崩。二十日,代宗即位。五月,拜颜真卿为利州刺史,因羌人围城,未就任,奉诏入都。十六日,正书《鲜于氏离堆记》。十一月十日,次兄允南去世。十二月下旬,代刘晏任户部侍郎,有谢表。
唐代宗宝应二年(763年) 五十五岁 三月,改任吏部侍郎, 复银青光禄大夫阶,加上柱国,有谢表。正书《唐赠太常卿韦缜神道碑》。七月十一日,改元“广德”。八月二十七日,拜江陵尹兼御史大夫,加阶金紫光禄大夫,充荆南节度观察处置使,有谢表。未就任,由卫伯玉代任,迁尚书右丞。十月初七日,真卿扈从代宗奔陕州,吐蕃进据长安。十一月,书父惟贞《秘书少监告》、母殷氏《兰陵郡太夫人告》。十二月长安收复,奏请代宗先谒五陵九庙然后还宫,与宰相元载抵牾。
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 五十六岁 正月,除检校刑部尚书兼御史大夫, 充朔方行营、汾晋等六州宣慰使,奉诏宣谕仆固怀恩,未行。留知省事。二月,书《与李太保帖》。三月二十二日,晋爵鲁郡开国公,食邑三千户。八月,撰《和政公主神道碑铭》。十一月,撰《与郭仆射书》,谴责尚书右仆射郭英 排座次时谄媚观军容使、宦官鱼朝恩。撰并正书《郭氏家庙碑》,行书《郭公庙碑阴记》,撰《李光弼神道碑铭》。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 五十七岁 正月,改元“永泰”。本月, 任吏部尚书,上《驳吏部尚书韦陟谥忠孝议》。八月,为座师孙逖文集作序。闰十月,撰并正书《颜元孙神道碑铭》(一说此碑铭书于大历七年(772年)十一月迁葬伯父颜元孙夫妇于京兆万年县凤栖原祖茔时。)。弟允臧任江陵少尹。
永泰二年(766年) 五十八岁 宰相元载专权,惧朝臣论奏其短, 以代宗旨宣谕:“……自今论事者,诸司官皆须先白长官,长官白宰相,宰相定可否,然后奏闻。”真卿上《论百官论事疏》切谏。二月,摄祭太庙,以祭器不修言之于朝,元载以诽谤时政罪贬真卿为硖州别驾。十一日,有《硖州帖》。三月,又改贬吉州别驾。道出浔阳,书旧作《吊烈士左伯桃墓诗》于蒲塘客舍,作《蒲塘辨》。六月登庐山,有《东林寺题名》、《西林寺题名》。十月,撰《左金吾卫大将军康阿义屈达干神道碑铭》。十一月十二日改元“大历”。本年,撰《颜显甫碑》。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 五十九岁 任吉州别驾。正月,有《鲜于仲通碑》。十二月,游青原山靖居寺,书《靖居寺题名》。又书“祖关”二字。本年,有《守政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