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黄庭坚论“韵”
分类:书法文摘
备注说明:书法百科知识
士大夫学荆公书,但为横风疾雨之势,至于不著绳尺而有魏晋风气,不复仿佛。
黄庭坚所谓绳墨、绳尺,古人法度是也。不入古人绳墨,但求魏晋风韵,则无异于美人眇目、壮士折臂。唐人书法,法度森然,易于取决,所以黄庭坚一直强调对唐人书法的学习,特别是对颜真卿书法的学习:
余极喜颜鲁公书,时时意想为之近见安师父有《濠州刺史伯父文》,学其妙处,所谓毫发无遗恨,波澜独老成也。26对鲁公的学习,正是取法他毫发无遗恨的技巧。
对古人法度的学习,目的是熟悉前人的创作规律,最终为我所用,推陈出新,而不是为古人法度所窘至不能自拔。观鲁公州帖,奇伟秀拔,奄有魏晋隋唐以来风流气骨。回视欧、虞、褚、薛、徐、沈辈,皆为法度所窘,岂如鲁公萧然出于绳墨之外,而卒与之合载。27所以黄庭坚重法度,尤重一个活字,意即不拘成法,由规范走向自由。他常用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28来强调用笔的重要性和灵活性。禅宗之句眼,在于活参,不执着,强调悟的随机性。29如鲁公一样出于绝墨之外,而卒与之合,这种境界正是孔子所谓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中和境界。如此,才能使作品气韵生动,在笔墨中体现出魏晋隋唐以来的风流气骨。
韵的风格取向豪放 有了不同流俗的艺术个性与高超的技术保证,作者的审美理想通过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呈现为各种艺术风格。在黄庭坚有关韵的论述中,于诗歌创作上推崇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于书法创作中则标举以颜真卿为代表的张旭、怀素、杨凝式的雄浑豪放风格。
鲁公笔法屋漏雨,未减右军锥画沙。
余尝论二王以来,书艺超轶绝尘,惟颜鲁公、杨少师相望数百年,若亲见逸少。
张长史作草,乃有超轶绝生处,以意想为作之,殊不能得其仿佛。
黄庭坚论书,多从书家继承魏晋风流气骨的角度立论,而为他取法盛唐张目。这从黄庭坚本人书法创作的轨迹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来。
他常用圆劲而有韵、笔圆而韵胜来评价苏轼的书法,用毫劲来评价右军的《文赋》。圆劲强调其雄浑圆转的风格,豪劲则用豪迈、豪放之意,都体现出一种富有力度的刚健之美。但过分豪放则易致怒张之气,就如他评价米芾如快剑斫阵,强弩射千里,称赞他豪放洒脱的一面,同时又指出他有仲由未见孔子时风气耳33。因此,黄庭坚又强调豪放而不失沉着,力求达到一种发而皆中节的中和境地,他常用沉着痛快来表达这一思想。他认为东坡书晚年沉着痛快,乃似李北海34,自己也直至晚年方悟古人沉着痛快处35。这种艺术上的辩证法,在黄庭坚的书风追求中体现得更明显:他早年学周越,一味纵肆痛快,结果太露锋芒,劲而病韵,二十年抖擞俗气不去。36经过中年对颜、杨、旭、素的学习和探索,至晚年方悟豪放与含蓄的对立统一,做到了入则中规入矩,出则奔轶绝尘。最终达到了他审美的最高境界韵胜。所以,后人也以韵胜来评价他的诗文、书法:双井之学,大抵韵胜,文章、诗学、书画皆然。37马宗霍在评宋四家时认为蔡胜在度,苏胜在趣,黄胜在韵,米胜在姿.38
黄庭坚论韵,以脱俗为前提,以法度作保障,强调人格与学养的修炼,艺术与人格的统一,于时代风格的取向上,在不排斥魏晋的前提下,更多地崇尚唐代,诗宗杜甫,书尚鲁公,提倡雄浑刚健的盛唐之韵。这便与一般正统韵论产生了歧异。正统韵论,以司空图、苏轼以及后来的王世慎为代表,崇尚魏晋萧散简远的艺术风格,诗宗陶潜、王维、韦应物、柳宗元,书宗二王,这种美学观成为中唐以后的一种美学思潮39,明清书论中所谓晋尚韵的观点也正是这一思潮的反映。这种美学思潮最终淹没了黄庭坚的韵论,所以后人对黄庭坚的韵论感到陌生,对黄庭坚韵论的内涵产生误解,竞至于对黄庭坚书法以韵取胜的观点感到惊异,也在情理之中。
注释:
1据手头资料,唐以前书论中无有韵字,唐人书论中韵字仅见于两处:一处见于张怀罐《书断.上》所引欧阳询的批;一处见于李嗣真的《书后品》。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0月。
2黄庭坚《豫章黄先士文集》卷二七,《题摹燕郭尚父图》。
3黄庭坚《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二八,《书徐浩题经后》。
4黄庭坚《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二八,《题绎本法帖》。
5黄庭坚《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二七,《题摹锁谏图》。
6黄庭坚《山谷集别集》卷六,《论作字》。
7黄庭坚《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二八,《题鲁公帖》。
8黄庭坚《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二九,《跋东坡墨迹》。
9黄庭坚《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二九,《跋周子发帖》。
10黄庭坚《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二九,《书缯卷后》。
11黄庭坚《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二九,《跋东坡书〈远景楼赋〉后》。
12黄庭坚《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二九,《跋东坡墨迹》。
13刘熙载《艺概》卷五。
14黄庭坚《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二九,《题东坡字后》。
15黄庭坚《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二八,《跋翟公巽所藏石刻》。
16黄庭坚《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五,《跋与徐德修草书后》。
17黄庭坚《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二九,《书缯卷后》。
18黄庭坚《山谷诗外集补》卷二,《以右军书数种赠丘十四》。
19黄庭坚《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二九,《书缯卷后》。
20黄庭坚《山谷集内集》卷一四,《跋东坡书》。
21黄庭坚《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一九,《书刘景文诗后》。
22黄庭坚《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二六。
23黄庭坚《宋黄文竹公全集.别集》卷一一,《论作诗文》。
24黄庭坚《山谷集.別集》卷二O,《论作字》。
25黄庭坚《山谷题跋》卷七,《论书》。
26黄庭坚机山谷题跋》卷七,《杂书》。
27黄庭坚《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一八,《题鲁公帖》。
28黄庭坚《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二九,《评元祐间字》,卷二八《跋法帖》,卷二八《题绎本法帖》。
29参见钱钟书《谈艺录》第329至330页,中华书局,1984年9月。
30黄庭坚《山谷外集诗注》卷一一,《书扇》。
31黄庭坚《山谷题跋》卷六,《跋李康年篆》。
32黄庭坚《豫韋黄先生文集》卷二八,《跋张长史卓书》。
33黄庭坚《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二九,《跋米元章书》。
34黄庭坚《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二九,《跋东坡书》。
35黄庭坚《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二八,《书右军〈文赋〉后》。
36黄庭坚《山谷题跋》卷七,《书草书老杜诗后与黄斌老》。
37明.汪珂玉《珊瑚网.书录》引祝允明跋《黄太史草书李太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
38马宗霍《书林藻鉴》卷九,文物出版社,1984年。
39参见李泽厚《美的历程》中《韵外之致》一章,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1月。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