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闲邪公家传
书法家:赵孟頫
书体:小楷
分类:毛笔书法作品
年代:元代
文件格式:图片
作品材质:纸本
备注说明:赵孟頫书法欣赏
赵孟頫《闲邪公家传》 (墨拓)
《闲邪公家传》是元代书坛领袖赵孟頫流传于世的小楷“极品”之一。全文70行,1200余字,纪述传主生平事迹,对了解元初社会状况,具有颇为重要的史料价值。此本书法精美,应是赵氏至大年间所书,与《昆山州淮云院记》同时,此时的赵书以瘦硬为主,布局较为疏朗,与大德年间的丰腴有很大的不同。
附录:赵孟頫与《闲邪公家传》初探(陆嘉玉)
癸未岁春四月,老友胡君作群来访,以其家传墨宝《闲邪公家传》(以下简称《家传》)法帖见示。余素酷爱孟頫楷书,尤其是他的小楷。数年前偶得孟頫晚年所书《汉汲黯传》,反复临摹,获益非浅。今见此帖,久久把玩、欣赏,爱不释手。胡君言其欲将此失而复得、四代珍藏七十余载的镇家之宝公开出版,惠及世人,余甚赞许。胡君嘱余为之运筹,并写一前言,余欣然应允。斟酌再三,题为《赵孟頫与〈闲邪公家传〉初探》。
其所以名为“初探”者,盖因《家传》自其于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年)前后,经赵孟頫书写问世,流传至今,迄已近七百年。其间,历经几多风雨几多沧桑。《家传》是如何流传于后世的?它又是如何从普通百姓的手中流入贵族之家,又由贵族之家流入宫廷的呢?如今,《家传》又由百姓(胡君)之家付梓,即将由山西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家传》一书的流转过程,充满了轶闻趣事,有的有据可考,有的则只能凭推断,故名之曰:“初探”。后人必将会有所发现,有所补正,继之为“再探”或“三探”,或未可知。
赵孟頫生平与事绩
赵孟頫为元代著名的书画大师。其书法作品无论篆隶楷行草,无不冠绝古今,时人誉之为“超宋迈唐,直接右军”。得其书者,无不珍藏,视为至宝。赵孟頫,生于宋理宗宝二年(1254年),卒于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横跨两个朝代,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别署甲寅人、水晶宫道人。时人或因其居第、或因其仕职封赠称之为赵吴兴、赵欧波、赵承旨、赵荣禄、赵文敏等。原籍大梁(今河南开封)。其四世祖赵伯圭受赐居湖州,故孟頫为湖州(今浙江吴兴)人。
赵孟頫系宋宗室后裔,为宋开国君、赵匡胤之子秦王德芳十世孙。其父赵与(1223~1265年),南宋末曾官至户部侍郎,浙西安抚使,英年早逝。孟頫幼孤,赖其母丘夫人抚养成人。孟頫自幼聪敏过人,三岁习书,读书过目成诵,为文操笔立就。其至友戴表元《松雪斋全集·序》云:“子昂未弱冠,出语已惊其里中儒先,稍长而四方万里,重购以求其文,车马所至,填门倾郭,得片纸只字,人人心惬意满而去。”
年幼时,其母丘夫人望其发愤力学,成就祖业。据《赵文敏公行状》载:其父死后,母丘夫人劝其努力致学,说你自幼丧父,如不自强于学问,终不能成才,我们这一辈也就无希望了。语罢,泪流沾襟。由是,孟頫刻苦自励,致力于学,昼夜不休,因而学业日有所进,且以父荫,年十四岁,便“试中国子监,注真州(今江苏仪征)司户参军”。宋祥兴二年(1279年),南宋亡,元朝一统天下。孟頫隐居乡里,习书画,吟诗赋,致力于学。孟頫时年二十六岁,以博学多闻、才艺超群,闻于乡里,又常与当地文人逸士相往还,与钱选等并称“吴兴八俊”。其间,曾结识原浙西道提刑按察司事夹谷之奇,诗文往来,相交甚笃。后夹谷之奇升任吏部郎中,力荐孟頫出任元翰林国史院编修官。由于元初社会动荡不安,加之汉族士子地位卑下,不受重视,孟頫无意出山为仕。yishujia.findart.com.cn孟頫友人中有名为管伸者,知孟頫学识渊博,气度非凡,“以为其必显贵”,遂将其女管道许配孟頫为妻。道升,字仲姬,幼聪敏过人,才艺超群。擅词章、墨竹,意清绝。孟頫《松雪斋集》云:“夫人翰墨词章不学而能。心信佛法,手书《金刚经》至数十卷,以施名山名僧。”董其昌《容台集》称:“管夫人书牍行楷与欧波公殆不可辨异同,卫夫人后无俦。”
元世祖忽必烈继承皇位以后,实行吏治改革,力排众议,摒除歧见,任用汉人。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孟頫时年三十三岁。世祖忽必烈派行台御史程钜夫赴江南搜访人才,孟頫等二十余人被选中。据《赵文敏公行状》云:“行台治书侍御史程公钜夫奉诏搜访江南遗佚,得二十余人,公居首选。”孟頫于次年(1287年)春至大都,入宫晋见世祖忽必烈。据《元史·赵孟頫传》载:孟頫才气英迈,神采焕发,如神仙中人。世祖顾之喜,使坐右丞叶李上。有朝臣晋言:孟頫乃宋宗室子,不宜使近左右,帝不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