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笔小众书体作品

毛笔楷、行、草、隶、篆、小众书体书法作品欣赏

商代甲骨文《干支表卜骨刻辞》 商代

加入收藏 书法网   2025-10-27  

名称:商代甲骨文《干支表卜骨刻辞》

书体:甲骨文

分类:甲骨文

年代:商代

收藏位置: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备注说明:传河南安阳出土

一、作品介绍

  • 名称与性质

    • 名称:干支表卜骨刻辞,也称为“甲子表”。

    • 性质:这是一种刻写有干支循环表的牛骨或龟甲,功能类似于今天的日历、速查手册或习字范本。

  • 历史背景

    • 干支纪日法:商代采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单元,用以纪日,周而复始。

    • 核心作用:干支是商代纪时的绝对核心。所有占卜、祭祀、征伐、农事等活动都必须准确记录日期,因此熟练掌握和查询干支是贞人(巫师兼史官)的基本功。

  • 形制与功能

    • 形制:多刻在牛肩胛骨上,排列整齐,通常为六行,每行二十字,正好构成一个完整的六十甲子循环。

    • 功能推测

    • 工具书:供贞人在占卜时快速核对日期。

    • 习字范本:供初学者练习和记忆甲骨文书写。

    • 陪葬品:可能是贞人生前所用之物,随葬以示其身份。


二、原文与翻译

干支表的内容是固定的,即一个完整的六十甲子循环。以下是其开篇部分和整体结构的示例。

原文(甲骨文摹写与隶定,以经典干支表为例):

(第一行)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
(第二行) 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
(第三行)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
(第四行) 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
(第五行) 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
(第六行) 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白话翻译:

这就是一个完整的六十干支序列表,从“甲子”开始,到“癸亥”结束,用于循环纪日。

注释:

  • 此表无需意译,其本身就是一套符号系统。它的“内容”就是其有序的结构本身


三、临帖教学

干支表是初学者入门甲骨文书法的绝佳范本

  • 核心价值 for 临帖

    • 字汇丰富:一片干支表包含了22个不同的天干地支用字(十天干+十二地支),覆盖了大量甲骨文基础字形。

    • 重复练习:每个天干和地支都会重复出现多次(如“甲”出现6次),便于学习者巩固记忆,体会同一字在不同位置的细微变化。

    • 布局规整:行列整齐,有助于初学者掌握甲骨文的章法和空间布局。

  • 临习要点

    • 分阶段练习

    • 单字攻破:先逐一攻克22个天干地支字的写法。重点注意:

      • “甲”:象盾牌形,或十字形。

      • “子”:象婴儿之形,大头舞动手臂。

      • “寅”:象箭矢之形,较为复杂。

      • “午”:象舂米的木杵之形。

    • 词组练习:练习“甲子”、“乙丑”等固定搭配,熟悉字与字之间的组合关系。

    • 通篇临摹:在单字熟练后,进行整片临写,感受如军人列队般的整齐气势与节奏感。

    • 笔法:始终保持中锋,追求线条的瘦硬、挺拔,模仿刀刻的力度。


四、艺术与历史鉴赏

  • 书法价值

    • 秩序之美:干支表体现了极致的秩序美、重复美和几何美。它不像其他卜辞那样有叙事的起伏,而像一首由文字谱写的严谨乐章。

    • 基础字形的宝库:它将甲骨文中最核心、最常用的一批字集中展示,堪称“甲骨文标准字库”。

    • 工艺性的体现:如此整齐划一的刻写,反映了贞人高超的布局能力和精湛的刻字技术,具有很高的工艺美术价值。

  • 史料价值

    • 证明干支纪日法的成熟:它确凿无疑地证明了商代已经使用完备的六十甲子循环纪日,这一体系一直沿用至今,成为中华文明延续性的一个象征。

    • 揭示贞人的工作流程:它让我们看到了贞人背后严谨、系统化的知识准备和工作支持系统。

    • 文字教学的实物证据:它为研究商代的文字传承与教育提供了最直接的物证。

  • 文化意义

    • 这片朴素的牛骨,是中国时间观念的基石。它将流动的时间分割、固定下来,使之可以被记录、推算和预期。

    • 它不仅是商代的日历,更是中华文明时空观的核心载体。直到今天,我们依然生活在这套古老而智慧的时间系统所构建的文化节奏之中。

商 《干支表卜骨刻辞》1

商 《干支表卜骨刻辞》高22.5cm,宽7.4cm 传河南安阳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商 《干支表卜骨刻辞》2

商 《干支表卜骨刻辞》局部
这是一块商代未年的牛肩胛骨,此骨正面刻辞共三列,上契刻由甲子、乙丑、丙寅、丁卯……辛卯、壬辰、癸巳组成的“干支表”,为完整干支表的一半。其后刻不规则大字“甲子乙丑丙”,为习刻。这片刻骨属于非ト辞类刻辞,并无具体内容。但从其书体风格来看,字体细小,书法整饬,行款划一,恰是黄组卜辞的典型作风。
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现在可以确知商代有三种纪日法:一、天干纪日法,即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分别纪日。二、地支纪日法,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分别纪日,这种纪日法较少使用。三、干支纪日法,即将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依次相互搭配,组成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60个干支单位以纪日,60日为一个循环。干支纪日法在商代纪日材料中占绝大多数,而这块刻“干支表”牛骨则是当时使用干支纪日法的物证。
干支纪日法是我国古代的一项发明,使用此种纪日法不会发生错误,也不会造成重叠,在当今的某些场合依然沿用,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的纪日法。

 

商 《干支表卜骨刻辞》3


五、总结

与其他所有记录具体事件的卜辞相比,“干支表卜骨刻辞”是最抽象、最基础,也最永恒的一片。

  • 《大骤风刻辞》会过时,《协田令》会执行完毕,《禾卜》每年都要重新占问,《天象记录》是特殊事件。但“干支表”是永不落幕的循环

  • 它从具体的事务中抽离出来,直指商代人认识和管理世界的底层逻辑与方法论。它是承载一切历史事件的时空坐标系本身

临习一片干支表,就如同在触摸中国文化的基因密码。它不讲述一个具体的故事,但它本身就是所有故事得以被讲述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