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笔小众书体作品

毛笔楷、行、草、隶、篆、小众书体书法作品欣赏

商代甲骨文《大骤风涂朱卜骨》 商代

加入收藏 书法网   2025-10-27  

名称:商代甲骨文《大骤风涂朱卜骨》

书体:甲骨文

分类:甲骨文

年代:商代

原作尺寸:高29.5cm 宽16.7cm

作品材质:牛肩胛骨

收藏位置: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备注说明:河南安阳出土

《大骤风涂朱卜骨刻辞》是商代晚期(约公元前14-11世纪)的重要甲骨文献,因刻辞涂有朱砂且记录异常气象而闻名。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详细解析:


一、作品介绍

  • 出土与收藏
    该甲骨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属于商王武丁时期的占卜记录,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因其内容涉及“大骤风”(狂风)且刻字涂朱,被视为祭祀与气象研究的珍贵史料。

  • 历史背景
    商代人崇信鬼神,通过占卜决策国家大事。此刻辞记录了狂风天气后的祭祀活动,反映了商王对自然异象的敬畏与沟通天地的政治传统。

  • 形制特点
    为牛肩胛骨刻辞,长约20厘米,刻痕清晰,部分笔画填充朱砂(涂朱),可能用于强调内容重要性或祭祀仪式。


二、原文与翻译

原文(甲骨文摹写):

癸卯卜,争贞:旬亡祸?
三日乙巳,㞢(有)大骤风自西,洎北……
丁未,俎于乇,宰。
庚戌,□(有)云自东,昃母(晦)…

白话翻译:

癸卯日占卜,贞人“争”询问:未来十天有无灾祸?
占卜后第三天乙巳日,从西至北刮来猛烈狂风……
丁未日,在“乇”地举行俎祭,宰杀牺牲。
庚戌日,东方出现乌云,午后天色昏暗……


三、临帖教学

  • 工具准备

    • 复制拓片或高清打印稿

    • 狼毫小楷笔(弹性佳)

    • 宣纸或毛边纸

    • 墨汁(可稀释模拟刀刻感)

  • 临习要点

    • 笔法:以中锋为主,模仿刀刻的瘦硬线条,起收笔露锋,转折方峻。

    • 结构:注意甲骨文的象形特征(如“风”字似凤鸟羽冠,“云”字卷曲状)。

    • 章法:纵向成列,字距疏朗,保持原始布局的错落感。

  • 分步练习

    • 第一阶段:单字摹写,重点掌握“大”“骤”“风”等典型字形的刀痕笔意。

    • 第二阶段:通临全文,体会行气与节奏。

    • 第三阶段:尝试用朱砂勾线,还原“涂朱”效果。


四、艺术与历史鉴赏

  • 书法价值

    • 线条瘦劲犀利,结构天真古朴,展现早期汉字的抽象美感。

    • 章法自然错落,疏密对比强烈,为后世篆刻提供了美学范式。

  • 史料价值

    • 印证商代对气象的观测记录体系,反映“天人感应”思想。

    • “涂朱”现象可能与祭祀仪轨有关,为研究商代礼制提供实物证据。

  • 文化意义

    • 体现了商人在自然威力前的敬畏与理性并重:既通过占卜寻求解释,又以祭祀积极应对。


商 《大骤风涂朱卜骨刻辞》高29.5cm,宽16.7cm 传为河南安阳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大骤风涂朱卜骨_2

大骤风涂朱卜骨刻辞局部
本片ト骨亦属罗振玉旧藏著名大版之,著录于《殷墟书契菁华》,惜有残损,尤其是反面几条叙辞、命辞残缺。诸条贞卜中,除战争侵害的实录外,最为重要的是之一条“大骤风”的记录,是殷商气象史上极为重要的史料。
此骨版刻辞书风雄健,气韵恢宏,笔画遒劲,章法有致。加之字内涂饰朱色,彰显了它的珍贵。

 

大骤风涂朱卜骨_3

五、总结

《大骤风涂朱卜骨刻辞》不仅是甲骨文书法的典范,更是解读商代宇宙观与政治文化的密钥。其刀笔间的凌厉线条、朱砂中的仪式痕迹,共同构建了一座连接现代与殷商文明的桥梁。临习时需兼顾形神,方能深入感受三千年前文字与天地对话的磅礴气息。

大骤风涂朱卜骨_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