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孔颖达碑
书法家:佚名
书体:楷书,篆书
分类:毛笔书法作品
年代:隋唐
文件格式:图片
作品材质:碑石
收藏位置:陕西昭陵碑林
备注说明:书法欣赏
《孔颖达碑》又名《孔祭酒碑》,螭首方趺,于志宁撰文,无书人名氏,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刻立。碑额有阳文篆书“大唐故国子祭酒曲阜宪公孔公之碑铭”十六字,正书,计三十五行,行七十六字。碑文记述了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孔颖达的生平事迹。
孔颖达(574年-648年10月10日),字冲远(一作沖远、仲达、沖澹),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市)人,孔安之子,孔子三十二代孙,唐朝经学家。
孔颖达勤奋好学,师从大儒刘焯,熟读经传,善于词章。隋大业初年,选为“明经”进士,授河内郡博士,候补太学助教。入唐,成为秦王府学士,历任国子博士、给事中、太子右庶子、散骑常侍,参与修订《五礼》,编纂《隋书》。640年,授国子祭酒、银青光禄大夫、上护军,受封曲阜县公。
孔颖达在经学上的最大成是奉诏主持编纂《五经正义》,书名作“正义”,一则出于封建大一统之需要,对前代纷杂经说进行统一整理,编撰一套统一的经书注释为标准,使士子习有所宗,科举取士有所依;二从经学之意义上说,“正义”是依据传注而加以疏通解释之意。孔颖达所疏或正义的经书包括《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和《左传》。《五经正义》融合了南北经学家的见解,是集魏晋南北朝以来经学大成的著作,上承汉代经学,下启宋明理学,在中国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碑原在陕西礼泉县烟霞乡袁家村西150米处孔氏墓前。1975年移入昭陵博物馆,现存陕西昭陵碑林。故宫博物院藏有宋代精拓本。
《孔颖达碑》因无书写者的姓名,宋人黄伯思《东观余论》认为此碑“笔势遒媚”,从其笔法来分析,是当时虞世南派的书法家所书。这一说法较为可信。至于有人认为此碑书风近似虞世南,就断定为虞世南所书,这种观点是靠不住的。因为虞世南要比孔颖达早逝十年。唐初虞世南、欧阳询书名很大,影响亦较大,形成了一定的书法流派,从这一点看来虞世南之后出现虞书风格倒不足为怪。
《孔颖达碑》清劲道秀,外柔而内刚。字形修长,用笔遒劲而爽健,方圆兼施。结字中宫紧收而笔触外放,章法较为疏朗而清和,兼有虞世南之外柔内刚及欧阳询的遒劲险绝。
这位无名氏作者书名不显,功力却较扎实,深悟到初唐大家虞、欧的书风变化,而且把握得恰到好处。由于其用笔及结字特点更类虞世南,所以就有人误认为是虞世南所书。当然把此碑认真和欧、虞的楷书碑刻相比,便能明显看出来此碑的缺憾和不足,笔力较弱,精神过于外露,缺乏含蓄稳实之风神,
作品欣赏:《孔颖达碑》
孔颖达碑,碑圭篆书阳文《大唐故国子祭酒曲阜宪公孔公之碑铭》,共4行,每行4字。前人称《孔祭酒碑》或《曲阜宪公碑》。
下图为故宫博物院藏李宗翰宋拓本选页(书法江湖 丁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