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笔草书名帖

中国历代传世书法名帖欣赏

唐贺知章草书孝经卷

加入收藏 书法网   2023-04-19  

作品名称:唐贺知章草书孝经卷

作品作者:贺知章

书体分类:草书字帖

创作时间:唐代

原作尺寸:26.0x265.1 厘米

原图像素:36773×3240像素(300 DPI)

文件大小:77.35 MB

文件格式:jpg/tif/webp

作品材质:纸本

收藏位置:日本三之丸尚藏馆

备注说明:草书,唐代

作品全图预览

贺知章草书孝经卷

作品全图分割

贺知章草书孝经卷_01

贺知章草书孝经卷_02

贺知章草书孝经卷_03

贺知章草书孝经卷_04

贺知章草书孝经卷_05

贺知章草书孝经卷_06

贺知章草书孝经卷_07

贺知章草书孝经卷_08

贺知章草书孝经卷_09

贺知章草书孝经卷_10

贺知章草书孝经卷_11

贺知章草书孝经卷_12

贺知章草书孝经卷_13

贺知章草书孝经卷_14

贺知章草书孝经卷_15

贺知章草书孝经卷_16

作品简介

作品名称:唐贺知章草书孝经卷

作品作者:贺知章

创作时间:唐代

原作尺寸:26.0x265.1 厘米

原作材质:纸本

收藏位置:日本三之丸尚藏馆

唐贺知章草书孝经卷,唐,贺知章,草书,纸本,26.0x265.1 厘米,日本三之丸尚藏馆藏。

知章孝经卷以草书写“今文孝经”本文,无署款。据卷末小楷识语“建隆二年(961)冬十月重粘裱贺监墨迹”,推测为贺知章之作。北宋《宣和书谱》中亦著录有贺知章所书孝经。十七世纪后半期传入日本,明治年间由近卫家进献皇室。此卷用笔酣畅淋漓,点画激越,粗细相间,虚实相伴;结体左俯右仰,随势而就;章法犹如潺潺流水一贯直下,充分地体现了他那风流倜傥,狂放不羁的浪漫情怀。

收藏印:

首 、尾均 钤有 “伯子 隆彪”朱文印 ,或禺 日本人 印 ,不可考 。卷 首另 有一 白文 印 ,印文 不可 辨 。

赏析

贺知章的书法存世极少,现可见的草书作品只有《孝经》,其用笔酣畅淋漓,点画激越,粗细相间,虚实相伴;结体左俯右仰,随势而就;章法犹如潺潺流水一贯直下,充分地体现了他那风流倜傥,狂放不羁的浪漫情怀。贺知章的草书,拉开了盛中唐草书浪漫风气的序幕。

《贺知章草书孝经》与其他字帖的最大不同体现在其用笔速度和运笔技法。用笔速度。书法线条组织运动中的速度是构成书法形式的重要因素之一。书法艺术之所以能以“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孙过庭《书谱》语),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笔法的复杂性,因此,人们在讨论书法时,谈论得最多的就是笔法。而艺术实践告诉我们,假如忽视速度的重要性,撇开速度孤立地去研究笔法、结构等其它形式因素,都是不够全面的。速度贯穿于整个笔力的运动过程,并发生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与其它各种形式因素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纵观《贺知章草书孝经》中体现速度的处比比皆是,如“离”、“也”、“其”等字。运笔技法。线条的智慧,在于驾驭毛笔的能力,在于体现出线条的力度与感情内涵。而形成线条之美的根本要素在于笔法,即运笔的技法。运笔技法的最佳境地是能触变成态,写出提按顿挫、方圆转折、粗细长短、正斜曲直、轻重疾徐、纵横刚柔、飞转流动、起伏跳宕等线条,使空间线条美中具有运动的时间性,表现出万物的姿致意态和生命的节奏。

《贺知章草书孝经》中书法中线条的顿挫、跌宕、转折、收放、趋向、走势、刚柔、曲直、轻重、疾徐等诸因素的对比协调、相引相距、相反相成。此书法中锋行笔,圆浑苍润,尤其是勾挑之笔,顿如山安之后,趯然而起。从结体上看,非常开阔,字形摇曳摆动,机趣横生。这样将点画的厚重、结体的宽博、章法的倾侧综合起来,烂漫奔放与稚拙自然交相辉映,气象旷达而排奡,点曳自信与布白开合妙合无间,内力腾跃而雄逸,产生了非常强烈的独特风格。

贺知章简介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一字维摩,号石窗,晚年更号四明狂客,又称秘书外监。其排行第八,人称“贺八”。会稽永兴(今浙江萧山)人。证圣元年(695)进士,授国子四门博士,转太常少卿、集贤院学士。开元十三年(725)擢礼部侍郎,宫至秘书监。故人称“贺秘监”,又简称“贺监”。天宝三年(744)辞官还乡为道上,建千秋观以隐居其内,未几卒,享年86岁。

作品大图局部

贺知章草书孝经局部 (1)

贺知章草书孝经局部 (2)

贺知章草书孝经局部 (3)

贺知章草书孝经局部 (4)

贺知章草书孝经局部 (5)

贺知章草书孝经局部 (6)

贺知章草书孝经局部 (7)

贺知章草书孝经局部 (8)

贺知章草书孝经局部 (9)

贺知章草书孝经局部 (10)

贺知章草书孝经局部 (11)

书法网,一个优质综合性书法艺术平台!
书法网»贺知章草书孝经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