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治印偶得
书法家:苏金海
书体:篆刻
分类:篆刻理论
年代:当代
文件格式:图片
备注说明:篆刻文摘
1.篆刻的学习模式大约可归为两种类型:即单一型和复合型。单一型是在秦汉印、明清印和现当代印中各选一种作专向临习。复合型是在秦汉印—先秦印,秦汉印—明清印,秦汉印—现当代印,秦汉印—先秦印—明清印中选一种专向临习。据我的观察,采用“单一”模式的印人所受局限较大,他们的作品在形式和技法上极易出现陈旧、单调或草率、油滑的弊病。采用“复合”模式的印人所汲取的传统印学养分和创作技法则较为丰富,对今后的发展大有裨益。在上述各类学印模式中,我比较推崇“秦汉印—先秦(古玺)印—明清(流派)印”这一模式。因为此法正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先由秦汉入,再上追先秦,下师明清。既能明先秦古玺印、章法变化之理,又可得明清印人张扬个性、胆敢独造的精神启迪。至于现当代印我认为可能不临(刻)或少临(刻),只要经常赏读,多予关注即。
2.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是一切优秀文艺作品的共同特征,篆刻作品当然也不例外。每当我们读到一方言辞优美、寓意深刻且镌刻精巧的印作时,自会有一种愉悦感涌上心来。
3.篆刻艺术中的篆法、章法和刀法,究竟谁最重要,篆刻家们历来说法不一。概言之,明清以来至“文革”前的印人大多主张将“篆法”排在第一位。“文革”后的印人则把“章法”或“刀法”排在第一位,重在表现“石趣”、“刀味”,或追求“构图”的视觉冲击力。也许是我的思想偏于保守,我在创作实践中始终将“篆法”放在首位。盖因“篆法”至少应涉及“识篆”、“写篆”、“用篆”三个方面的内容。“识篆”是指习印者能识别古文字的种类(如甲骨文、金文、古币文、古陶文、秦篆、缪篆、汉金文、鸟虫篆等),辨明正误,熟记一定数量、能满足日常使用的古文字;“写篆”是指能够熟悉古文字的字法(如结构特点、变化规律等)、笔法(如方圆、曲直、起止、顿挫、徐疾等);“用篆”是指习印者能正确而规范地使用古文字,在遇到所需文字缺少的情况下能运用多种“变通”的办法解决之。“识篆”可以考察印人的文化知识(古文字学)水平;“写篆”可考察印人的篆书艺术水平;“用篆”可考察印人的古文字运用水平。一个篆刻家艺术水平的高下,在一定程度上不是取决于他对“篆法”研究的广度与深度。
4.当今印坛,利用甲骨文进行印章创作的人比二十年前要多出许多,但成变突出者仍然寥寥无几。其主要原因,我看并不在于甲骨文的冷僻深奥、资料难觅、受众面狭窄,百是因为创作队伍的层次偏低。以往涉足甲骨文的印家,不是古文字学者、文博界专家便是享有盛名的篆刻家,如罗振玉、王襄、董作宾、商承祚、易大厂、杨仲子、简琴石、邓散木等。而现今的甲骨文印章作者中几乎没有一个是专业古文字学者,全国最走红、知名度最高的篆刻家(全国中青展评委、中国书协篆刻委员会委员)中也没有一个是甲骨文印家。甲骨文篆刻的创作队伍既然缺失古文字学者、文博界专家和篆刻界的精英介入与引导,它在全国的发展前景和艺术价值必然会受到较大的制约,能够 甘守寂寞、潜心甲骨文印艺研究的人也必然是凤毛麟角。倘使甲骨文篆刻艺术的地位和创作水平获得大幅提升,我以为当务之急是吸引更多的篆刻精英加入到这支队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