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君铭》全称《汉故益州太守北海相景君铭》,又称《北海相景君碑》,是东汉时期的一方重要碑刻,以下从其基本概况、碑文内容、书法艺术等方面进行介绍:文件名称:汉碑 景君铭
资源编号:mbsh7000142
分类:毛笔书法资料
创作时间:东汉
文件大小:13.3 MB
文件格式:pdf/rar
作品材质:纸本
下载地址:网盘
备注说明:PDF版软笔书法资源
- 基本概况
- 立碑时间:东汉汉安二年(143 年)。
- 尺寸形制:碑高 288 厘米,宽 105.6 厘米,圭首,碑中上部有直径 12 厘米的碑穿。
- 存放地点:原在山东任城县,后移置济宁文庙,1929 年移置济宁铁塔寺东的 “小金石馆”,即现在的济宁市博物馆汉碑室。
- 碑文内容
- 碑阳:共 17 行,满行 33 字,记景君殁后,门生故吏慕其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之功德,为之立碑铭功及服丧守墓等事。
- 碑阴:共 4 列,第 4 列仅刻前 2 行,为题记;前 3 列每列各有题名 18 行,其后有四言韵语 2 长行,共 72 字。
- 书法艺术
- 笔法:以方笔为主,横笔多平直,不作 “蚕头燕尾”,撇画如同楷画,捺笔作重点强调,多以方脚出锋,转折之处可以看出浑厚之意,使得整体和局部充满力量感。竖画多以悬针之状貌出之,如 “衍”“节”“弱” 等字,有凌厉万钧之气势。
- 结体:一反汉隶多方扁的特征,字形稍长,结体宽博,左收右敛,竖笔直垂而下,挺键势险,中正沉着,给人正面照人、不偏不倚、左右对称、自然而然之感,近篆书形态,但篆书结构遗留甚少。
- 章法:全篇布局疏朗透灵,行列排布整齐,极有规则,行间字距匀称,笔画粗细适中,其间扁方的少量字形处理较为得当,无生硬、不和谐之感。
- 历史价值
- 历史研究价值:碑文记载了景君的生平事迹和官职变迁等信息,为研究东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地方官员的选拔、任用和政绩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从碑阴所刻的门生故吏名单及相关题记中,也可了解当时的社会关系、丧葬礼仪等内容。
- 书法艺术价值:《景君铭》是汉隶中的佳品,代表了从篆到隶过渡的书体,对于研究书法艺术的发展、汉字的演变规律有着重要的意义。其独特的书法风格对后世书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清代杨守敬曾说 “隶法易方为长,已开峭拔一派,郭兰石谓‘学信本(欧阳询)书,当从《郑固》《景君》入’”,可见其对初唐欧阳询楷书风格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内容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