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笔行书作品

毛笔楷、行、草、隶、篆、小众书体书法作品欣赏

致吴江至契兄尺牍 明代

加入收藏 书法网   2025-07-25  

名称:致吴江至契兄尺牍

书法家:张之象

书体:行书

分类:毛笔书法作品

年代:明代

文件格式:图片

作品材质:纸本

备注说明:张之象书法欣赏

字月鹿,又字元超、玄超,别号碧山外史,晚年号王屋山人。明华亭龙华里(今上海松江龙华乡)人。祖萱,湖广参政;父鸣谦,顺天通判。之象,太学生,幼颖异。游学南都(今南京),与先辈何良俊、黄姬水等赋诗染翰,才情蕴藉,为时贤所推许,与文徵明、董宜阳、彭孔嘉等为莫逆之交。一生守正不阿,自谓不欺暗室,尝渡泖河遇险,检点生平愆失,仅“三晨晏起一科头”而已。反对趋炎附势,与人交往,不因其家之盛衰而有所轩轾,后进有才,多方延誉;败名伤检的即使门庭显赫,摒斥不少假借。尝著《叩头虫赋》以表已志。严嵩擅权,同郡徐阶相国暗示之象作“青词”进献,投其所好,不应。久之,入赀为郎,授浙江布政司经历。性倜傥,不能为小吏随人俯仰。同邑秦嘉楫佥事屡命代作笔札,耻为捉刀,遂投劾归故乡。1553年(嘉靖三十二年),之象龙华里放宅,遭倭寇焚毁,乃迁居松城。生平不识铢两会计,家无余资而仍大量刻书。其室经籍纷披,客来无坐处。见乌泥泾疏黄道婆祠荒废,遂捐地改建于张家浜听莺桥畔,并作祠记。御史邢侗行部抵松江,之象以《买山诗》出示,侗赠以买山钱,之象用以修建“四贤词”。家居闭户著书,冬夏不辍。其诗尔雅冲淡,有魏晋风度;其文闳深奥衍,出入于张衡东、西京赋。协修万历《上海”县志》,品叙详雅,为世所重。著作不下千卷,有《四声韵补)、《韵学统宗》、《诗学指南》、《诗纪类林》、《楚骚绮语》、《彤管新编》、《古诗类苑}、《唐诗类苑》、《唐雅》、《回文类聚》、《史记发微》、《史记评林》、《太史史例》、《盐铁论新旧注》等。

张之象《致吴江至契兄尺牍》

致吴江至契兄尺牍 纸本 行书 共两幅 均23×17.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尺牍一则。共两幅。凡九行,每行字数不一,刊于台湾《故宫历代法书全集》(二十七)。

明季书法深受赵孟頫影响,小行书尤其如此。但眼光较高书家都不愿被圈在这个小圈子裏,而是直接从唐宋去探索晋人行书的高妙。比董其昌稍早些、同是松江华亭人的张之象也是如此。他的书法可以说是明代南方地区书风的典型。张之象的这件行书尺牍十分精采,行笔如行云流水而法度犹在,更可贵的是自然流露出典雅超脱的神采,完全没有赵孟頫那种斤斤计较于点画的矜持。

虽然其中仍残留着赵字的痕迹,但更多的是宋代米芾、薛绍彭的味道。首行最后几个字的跳跃顿挫,中段几行横向的抒展飘洒,都明显地表现张之象对宋人的心领神会。也许由于当时对赵孟頫复兴二王书法的绝对肯定,张之象也只汲取了宋人接近二王书法的一面,而绝不借鑒宋四家书法中明显的个性特徵。因而张之象虽然具有很高的书艺,却未能在书法上取得更高的成就。

出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第994页(513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