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毛公鼎
书体:金文
分类:金文书法作品
年代:西周晚期
原作尺寸:鼎高53.8厘米,腹深27.2厘米,口径47厘米
作品材质:青铜
收藏位置:台北故宫博物院
备注说明:清代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中国陕西宝鸡市岐山县/32行,497字
毛公鼎的铭文作为西周晚期金文的典范之作,表现出上古书法的典型风范和一种理性的审美趋尚,体势显示出大篆书体高度成熟的结字风貌,瘦劲修长,不促不懈,仪态万千。章法纵横宽松疏朗,错落有致顺乎自然而无做作,呈现出一派天真烂漫的艺术意趣。通过《毛公鼎》文字书写的完美布局,表现出西周晚期的文字书写形成了具有纯熟书写技巧和表现手法的形式和规律。
毛公鼎铭文的笔法圆润精严,线条浑凝拙朴,用笔以中锋裹毫为主。在具体操作中应是逆锋而入,抽掣而行,提笔中含,锋在画中而至于收笔;其收笔未必笔笔中锋,只是轻按笔锋停止即可,即所谓“平出之法”。因而在临写时应特别注意表现出线条的浑厚、拙重与雄强之气。但在表现轻重变化笔意时,不可有故作颤抖之笔,否则难以体现其真意而毫无生气可言。所以毛公鼎为后人提供了很好的临摹模版。
1843年
出土
陕西岐山县董家村村民董春生在村西地里挖出毛公鼎。
1852年
流转
潍县金石学家、收藏家陈介祺从苏亿年之手购得毛公鼎。
1946年
流转
陈永仁将毛公鼎捐献给政府,隔年由上海运至南京,收藏于中央博物馆。
1948年
流转
国民党退守台湾,大量南京故宫博物院珍贵文物南迁至台北,其中就包括毛公鼎。
一、介绍
《毛公鼎》 是西周晚期周宣王时期(约公元前828年—前782年)的青铜器,为西周重臣毛公(厝)所铸造。清道光末年出土于陕西岐山,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它与《散氏盘》、《虢季子白盘》并称为“西周三大青铜器”,更以其铭文之长,被誉为 “青铜器之王” 和 “金文之冠”。
-
器物形制:鼎口呈半球形,立耳深厚,腹围鼓出,蹄足稳健。整体造型端庄浑厚,气象恢宏,是西周晚期鼎制的典型代表。
-
核心价值:
-
最长的青铜铭文:鼎内壁铸有铭文32行,共499字(一说500字),是迄今发现的铭文最长的青铜器。
-
“尚书”级的文献:铭文是一篇完整的周王册命诰文,其文辞古雅,气势磅礴,体例与《尚书》中的诰命诸篇相似,是研究西周晚期政治、历史、制度的第一手权威史料。
-
金文书法的极致:其书法是成熟金文的典范,风格圆劲精严,气象肃穆,结体修长,代表了金文书法艺术的最高峰。


二、原文与翻译
《毛公鼎》铭文篇幅极长,此处提供开篇、核心内容及结尾的节选、转写与翻译。
原文(金文拓片摹本节选):
王若曰:“父厝,丕显文武,皇天引厌厥德,配我有周。膺受大命,率怀不廷方,亡不觐于文武耿光。… (中段为周宣王对时局艰难的叙述和对毛公的殷切嘱托) … 王曰:“父厝,今余唯申先王命,命汝乂我邦我家内外,惷于小大政,屏朕位。… …汝毋敢坠,在乃服,圂夙夕敬念王畏不暬。… (中段为周王授予毛公的广泛权力和赏赐清单) … 毛公对扬天子皇休,用作尊鼎,子子孙孙永宝用。
现代汉字转写与标点(节选):
王若曰:“父厝,丕显文武,皇天引厌厥德,配我有周。膺受大命,率怀不廷方,亡不觐于文武耿光。…
…
王曰:“父厝,今余唯申先王命,命汝乂我邦我家内外,惷于小大政,屏朕位。…
…汝毋敢坠,在乃服,圂夙夕敬念王畏不暬。…
…
毛公对扬天子皇休,用作尊鼎,子子孙孙永宝用。
逐句翻译与解析(节选):
| 原文 | 字词解析 | 现代汉语翻译 |
|---|---|---|
| 王若曰:“父厝” | 王若曰:史官代王宣命的固定格式。父厝:周王对同姓重臣的尊称,父为尊称,厝为毛公之名。 | 王这样说道:“父厝啊!” |
| 丕显文武,皇天引厌厥德 | 丕显:伟大光明。文武:文王、武王。引厌:长久满足。 | (当年)伟大光明的文王和武王,皇天长久地满足于他们的美德, |
| 配我有周。膺受大命 | 配:匹配,佑助。有周:周朝。膺受:承受。大命:天命。 | 佑助我周朝,承受了天命。 |
| 今余唯申先王命 | 申:重申,再次申明。 | 如今我只想重申先王的命令, |
| 命汝乂我邦我家内外 | 乂:治理。邦:国家。家:王室。 | 命令你治理我的国家和王室的内外事务, |
| 惷于小大政,屏朕位 | 惷:主持,掌管。小大政:一切政务。屏:护卫,辅佐。 | 掌管一切大小政事,以辅佐我的王位。 |
| 汝毋敢坠,在乃服 | 坠:懈怠。服:职事。 | 你切不可懈怠你的职守, |
| 圂夙夕敬念王畏不暬 | 夙夕:早晚,日夜。敬念:恭敬思虑。王畏:王者的威严。不暬:不善,指过错。 | 要日夜恭敬地思虑,维护王者的威严,避免过失。 |
| 毛公对扬天子皇休 | 对扬:答谢、颂扬。皇休:伟大而美好的恩德。 | 毛公为答谢和颂扬天子伟大而美好的恩德, |
| 用作尊鼎,子子孙孙永宝用 | 因而铸造了这座宝鼎,子子孙孙永远珍爱使用。 |
整体意译(核心内容):
周宣王首先追述了文王、武王受天命开创周朝的伟业,继而感慨当下国家政令不通、社会不宁的困境。他恳切地嘱托毛公,要竭诚辅佐王室,掌管内外朝政,不得懈怠。为了赋予毛公足够的权威,周王授予他宣示王命、管理百官、处理诉讼等大权,并赏赐了丰厚的车马、礼服、器物。毛公感激涕零,铸鼎以纪荣宠,并传示子孙。
三、临帖教学
《毛公鼎》是学习大篆的核心范本和必修课,其技巧精深,法度严谨。
临帖要点:
-
工具与心态:
-
笔:宜用长锋羊毫,取其蓄墨多、线条润的特性,以表现其圆劲之力。
-
心态:需怀敬畏之心,下笔务求沉稳精到,体会其庙堂之器的庄严气象。
-
-
笔法特征(集金文大成):
特征 《毛公鼎》 对比《散氏盘》 线条 圆润中见劲健,均匀而富弹性,如“铁线屈盘”,力透纸背。 粗放浑朴,毛涩苍茫。 起收笔 纯用中锋,藏头护尾,起笔逆入,收笔回锋,线条饱满有力。 藏锋,但更显随意、浑厚。 转折 寓方于圆,转折处提笔暗过,圆融流畅,不着痕迹。 圆转为主,更显拙朴自然。 结体 修长婉通,严谨端丽。重心上提,纵向取势,布白匀称,疏密得当。 扁方欹侧,天真烂漫。 -
结构与章法:
-
结构:“如公孙大娘舞剑器,浏漓顿挫”。每个字都经过精心设计,偏旁部首揖让有致,在严谨的法度中蕴含着生动的姿态。
-
章法:纵横有序,气象肃穆。布局工整严谨,行气贯通,字距、行距疏朗,通篇观之,如观军阵,秩序井然,恢宏大气。
-
临习步骤建议:
-
筑基:以《毛公鼎》训练稳定、纯净的中锋线条和精准的结字能力,是进入大篆堂奥的不二法门。
-
精研单字:选择结构有代表性的字(如“王”、“命”、“政”、“宝”等)反复揣摩,分析其空间分割与笔势往来。
-
通临悟道:进行通篇临写,不仅要追求形似,更要感受其贯穿始终的中正、雍容、肃穆的庙堂气息。
四、鉴赏
《毛公鼎》的艺术成就,在于其将金文的“法”与“意”推向了极致。
-
“玉箸篆”的极致美感:其线条均匀圆润,粗细如一,如同用玉质的筷子书写而成,充满了温润、坚韧、高贵的质感,是“中和之美”的终极体现。
-
庙堂之气的典范:通篇铭文所散发出的庄严、肃穆、恢宏的气象,是周王室权威与礼乐精神的直接投射。欣赏它,如同聆听一场庄严的宫廷乐章。
-
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统一:在如此巨大的器表上,铸造出近500字且字字精严、无一懈笔的铭文,其铸造工艺与书丹(书写)艺术都达到了鬼斧神工的境界。

毛公鼎,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是金文的经典名作。传清道光末年于陕西岐山出土 。高 53.8厘米,口径 47.9厘米。圆形,二立耳,深腹外鼓,三蹄足,造型端庄稳重。颈部饰重环纹及弦纹各一道 ,简朴庄毛公鼎严 。腹内铸有铭文 32行、499 字,毛公鼎因作者毛公而得名,是现存青铜器铭文中较长的一篇。
全文道先追述周代国君君主文王武王的丰功伟绩,感叹现时的不安宁,接着叙述宣王同命毛公,委任他管理内外事务,拥有宣布王命的大权。宣王一再教导毛王要勤政爱民,修身养德,并赐给他以一些器物以示鼓励。毛公将此事铸于鼎上,以资纪念和流传后世。
这是一篇典型的西周册命铭文,但不拘泥于传统的册命体例,分五段,各段均为“王若曰”起,显然是出自当时(周成王时,公元前1115-1079年)史官之手。全铭文辞精妙而完整,古奥艰深,是西周散文的代表作,例如文章的第一段:
王若曰:“父歆,丕显文武,皇天引厌劂德,配我有周,膺受大命,率怀不廷方亡不觐于文武耿光。唯天将集厥命,亦唯先正略又劂辟,属谨大命,肆皇天亡,临保我有周,丕巩先王配命,畏天疾威,司余小子弗,邦将曷吉?迹迹四方,大从丕静。呜呼!惧作小子溷湛于艰,永巩先王”。

《毛公鼎》拓片

《毛公鼎》拓片
其书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结构匀称准确,结体方长,较散氏盘稍端整。线条遒劲稳健,布局妥贴,充满了理性色彩,显示出金文已发展到极其成熟的境地。李瑞清题跋鼎时说:“毛公鼎为周庙堂文字,其文则尚书也,学书不学毛公鼎,犹儒生不读尚书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