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笔小众书体作品

毛笔楷、行、草、隶、篆、小众书体书法作品欣赏

西周晚期《不其簋/丕簋/伯氏簋》 西周

加入收藏 书法网   2025-10-28  

名称:西周晚期《不其簋/丕簋/伯氏簋》

书体:金文

年代:西周

作品材质:青铜

一、介绍

《不其簋》是西周晚期(约周宣王时期)的青铜簋,传世器盖已失,仅存器身。其铭文内容与上面介绍的《不簋》记载的是同一场对抗猃狁的战争,很可能是同一人所作之器,或为补充记载。

西周晚期《不其簋/丕簋/伯氏簋》

核心价值

  • 历史价值:它与《不簋》铭文互为印证,为研究西周晚期与北方猃狁的战争提供了双重证据,是考证相关史实的核心文献。

  • 文字价值:其书法风格处于西周金文向晚期过渡的阶段,笔意生动,结构自然,是探寻金文书写笔法的宝贵资料。

  • 文物价值:它是现存较早的秦器之一(器主“不其”的封地在秦地),对于探索秦国早期历史与文化具有特殊意义。


二、原文(铭文拓片文字)

《不其簋》铭文共12行,约152字(含重文3)。以下是其完整原文:

《不其簋》完整原文


三、翻译

在九月初吉戊申日,伯氏说:“不其!驭方和猃狁大举攻伐西俞,周王命令我进兵追击于西土。我归来献上擒获的俘虏。我命令你驾车追击至罂地,你率领我的战车在高陶之地攻伐猃狁,你斩获众多首级,生擒俘虏。戎敌大军汇合,长久地追击你,你立即与戎敌展开激烈的搏斗。你表现英勇,没有让我的战车陷入困境。你捕获众多,斩首擒俘。”伯氏说:“不其!你这年轻人,你初战就成功于军事。赏赐你一张弓、一束箭、五家奴仆、田地十田,用以办理你的事务。”不其叩首跪拜,颂扬美意,因而制作了纪念我伟大祖父公伯、祖母孟姬的宝簋,用以祈求多福,长寿无疆,善始善终,子子孙孙,将永远宝用,以作祭祀。

(注:此翻译与《不簋》极其相似,主要区别在于器主名“不其”和个别地名“高陶”)


四、临帖教学

《不其簋》的书法风格与《不簋》同属一路,但因其为刻铭(而非范铸),且可能出于不同书手,细节上仍有差异,更显率意天真。

1. 工具准备

  • 毛笔:宜用短锋、弹性佳的狼毫或兼毫,便于表现其细劲爽利的线条。

  • 纸张:半生熟宣纸或毛边纸为佳,既能体现笔触,又不会过分洇墨。

  • :墨色可稍浓,以模拟青铜器上刻划的痕迹。

2. 临习要点

  • 结构特征

  • 自然生动:结构不如典型西周金文规整,大小错落,一任自然,充满了书写时的随意性。

  • 敧侧取势:与《不簋》相似,字形多取斜势,以增强动感,但整体上比《不簋》略显平和。

  • 简化倾向:部分笔画和部首有简化的趋势,体现了书写求速的意图,更接近手写体。

  • 笔法技巧

  • 以刀代笔:由于是刻铭,笔画多呈现出两头尖、中间粗的“柳叶形”特征,起收笔锋芒毕露,行笔果断迅疾。

  • 中锋涩行:行笔时需保持中锋,但可略带颤掣,模仿金属刻划的阻力感,使线条细而不弱,富有金石味。

  • 方折为主:转折处多用方笔,干脆利落,棱角分明,显得铿锵有力。

  • 章法布局:纵有行,横无列,字距、行距都较为紧密,整体气势连贯,如行军布阵,森严而富有变化。

3. 分步练习

  • 线质训练:重点练习“柳叶笔”,体会如何通过提按写出两头尖而中段饱满的线条。

  • 单字精临:选取“其”、“伐”、“女”、“禽”等字,分析其敧侧结构与简省笔画。

  • 行气贯通:选取一行进行对临,重点关注字与字之间的笔势衔接和大小错落关系。


五、鉴赏

  • 书法价值

  • 它是“书写性”金文的杰出代表,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毛笔书写的原始状态,刀痕中可见笔意,对于理解古人用笔具有“活化石”般的作用。

  • 其风格处在工稳金文草篆过渡的节点上,既有金文的古意,又开率意书风之先声。

  • 历史意义

  • 与《不簋》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历史事件记录,增强了史实的可靠性。

  • 器主“不其”与秦人先祖关系密切,此簋是探索嬴秦家族在周王室中活动及早期秦文化的关键物证。

  • 艺术特色

  • 率真之美:其书法不事雕琢,天真烂漫,有一种不加修饰的、野逸的率真之美。

  • 力量感:瘦硬的线条和方折的笔画,共同营造出一种内在的、紧张的力量感,与铭文所述的战争主题高度契合。


六、总结

《不其簋》与《不簋》是一对“姊妹篇”,它们从不同的物质载体(一盖一器,或不同批次铸造)共同讲述了一位名叫“不其”的年轻将领的赫赫战功。

在书法上,《不其簋》因其刻铭的特性,展现出一种瘦硬通神、率意天真的独特风貌。它不像庙堂器铭那样庄重肃穆,而是更贴近当时日常的书写状态,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与张力。学习《不其簋》,可以帮助我们跳出对金文“凝重浑厚”的单一理解,体会到先秦书法中迅捷、爽利、自然的另一面,对于丰富我们的笔法语言和艺术感受力大有裨益。

拓展建议:强烈建议将《不其簋》与《不簋》的铭文拓片进行对比临习和研究,分析二者在笔法、结构上的异同。同时,可将其与战国时期的《侯马盟书》、《温县盟书》等墨迹或刻辞相联系,探寻其书风对后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