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名称:苏轼书法墨迹选
作品作者:苏轼
书体分类:行书字帖
创作时间:北宋
原图像素:3500⁺×3500⁺像素(350 DPI)
文件大小:1001.85 MB (共10幅)
文件格式:jpg/tif/webp
作品材质:纸本
收藏位置:台北故宫博物院
备注说明:苏轼,宋代,行书,行草
作品全图预览
作品全图分割
作品简介
作品名称:苏轼书法墨迹选
作品作者:苏轼
创作时间:北宋
原作材质:纸本
收藏位置:台北故宫博物院
01.苏轼《次韵秦太虚见戏耳聋诗》
君不见诗人借车无可载,留得一钱何足赖。晚年更似杜陵翁,右臂虽存耳先聩。人将蚁动作牛斗,我觉风雷真一噫。闻尘扫尽根性空,不须更枕清流派。大朴初散失混沌,六凿相攘更胜坏。眼花乱坠酒生风,口业不停诗有债。君知五蕴皆是贼,人生一病今先差。但恐此心终未了,不见不闻还是碍。今君疑我特佯聋,故作嘲诗穷险怪。须防额痒出三耳,莫放笔端风雨快。次韵秦太虚见戏耳聋。【详情】
02.苏轼《东武贴》
东武小邦,不烦牛刀。实无可以上助万一者,非不尽也。虽隔数政,犹望掩恶耳。真州房缗,已令子由面白。悚息悚息。轼又上。
题跋
桂舜年本幅楷书:一之。印记: 桂舜年印。
赵孟頫本幅行书:孟頫。印记: 赵氏子昂。
仇远本幅 楷书:南阳仇远家藏。印记: 仇人之印、南阳仇氏、山邨居士。
黄石翁接纸行书:坡公虽草草数字。能使人敬爱。非它书比也。庐山黄石翁观。印记: 石翁。
邓文原接纸行书:巴西邓文原拜观。印记: 邓文原印、巴西邓氏善之。【详情】
03.苏轼《致知县朝奉尺牍》又名《江上帖》
轼启。江上邂逅,俯仰八年,怀仰世契,感怅不已。辱书,且审起居佳胜,令弟爱子,各想康福。馀非面莫既。人回匆匆不宣。轼再拜知县朝奉阁下。四月廿八日。【详情】
04.苏轼《次辩才韵诗》
辩才老师。退居龙井。不复出入。轼往见之。常出至风篁岭。左右惊曰。远公复过虎。(阙,据东坡集,此行当为溪矣二字)。辩才笑曰。杜子美不云乎。与子成二老。来往亦风流。因作亭岭上。名之曰过溪。亦曰二老。谨次辩才韵。赋诗一首。眉山苏轼上。 日月转双毂。古今同一丘。惟此鹤骨老。凛然不知秋。去住两无碍。天人争挽留。去如龙出□。(□当为山)。雷雨卷潭湫。来如珠还浦。鱼鳖争骈头。此生暂寄寓。常恐名实浮。我比陶令愧。师为远公优。送我还过溪。溪水当逆流。聊使此山人。永记二老游。大千在掌握。宁有离别忧。元祐五年(1090年)十二月十九日。
辩才老师,退居龙井,不复出入。轼往见之,常出至风篁岭,左右惊曰:「远公复过虎溪矣。」(阙,据东坡集,此行当为溪矣二字)。辩才笑曰:「杜子美不云乎,与子成二老,来往亦风流。」因作亭岭上,名之曰过溪,亦曰二老。谨次辩才韵,赋诗一首,眉山苏轼上。
日月转双毂,古今同一丘。惟此鹤骨老,凛然不知秋。去住两无碍,天人争挽留。去如龙出山,雷雨卷潭湫。来如珠还浦,鱼鳖争骈头。此生暂寄寓,常恐名实浮。我比陶令愧,师为远公优。送我还过溪,溪水当逆流。聊使此山人,永记二老游。大千在掌握,宁有离别忧。
元祐五年(1090年)十二月十九日。【详情】
05.苏轼《跋吏部陈公诗帖》
故三司副使吏部陈公。轼不及见其人,然少时所识一时名卿胜士多推尊之。尔来前辈凋丧略尽,能称诵公者渐不复见,得其理言遗事,皆当记录宝藏,况其文章乎。公之孙师仲,录公之诗廿五篇以示。轼三复太息,以想见公之大略云。元丰四年(西元1081年)十一月廿二日。眉阳苏轼书。【详情】
06.苏轼《致子厚宫使正议尺牍》又名《归安丘园帖》
轼启。前日少致区区,重烦诲答,且审台候康胜,感慰兼极。归安丘园,早岁共有此意,公独先获其渐,岂胜企羡。但恐世缘已深,未知果脱否耳。无缘一见,少道宿昔为恨。人还,布谢不宣。轼顿首再拜。子厚宫使正议兄执事。十二月廿七日。【详情】
07.苏轼《致季常尺牍》又名《一夜帖》
一夜寻黄居采龙不获,方悟半月前是曹光州借去摹拓,更须一两月方取得。恐王君疑是翻悔,且告子细说与,才取得,即纳去也。却寄团茶一饼与之,旌其好事也。轼白。季常。廿三日。【详情】
08.苏轼《北游帖》
轼启。辱书承法体安隐,甚尉想念。北游五年,尘垢所蒙,已化为俗吏矣。不知林下高人,犹复不忘耶。未由会见,万万自重不宣。轼顿首坐主久上人。五月廿二日。【详情】
09.苏轼《致长官董侯尺牍》又名《获见帖》
轼启。近者经山获见,为幸。过辱遣人赐书,得闻起居佳胜,感慰兼极。忝命出于馀芘,重承流喻,益深愧慰(圈去)畏。再会未缘,万万以时自重。人还冗中,不宣。轼再拜长官董侯阁下。六月廿八日。【详情】
10.苏轼《覆盆子帖》
覆盆子甚烦采寄,感怍之至。令子一相访,值出未见,当令人呼见之也。季常先生一书,并信物一小角,请送达。轼白。【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