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夏热帖
书法家:杨凝式
书体:草书
分类:书法作品
年代:唐末五代
原作尺寸:纵23.8厘米,横33厘米
作品材质:纸本
收藏位置:故宫博物院
备注说明:书八行,每行六字不等
《夏热帖》是杨凝式写的一封信札。内容大致是,因天气炎热,送给僧人消夏饮料“酥密水”表示问候。 纸本,草书,纵23.8厘米,横33厘米,书八行,每行六字不等, 现藏故宫博物院。 卷后有宋王钦若,元鲜于枢、赵孟頫,清张照等四家题跋。曾经明内府、项元汴,清内府收藏。《石渠宝笈初编》、《式古堂书画汇考》、《珊瑚网书跋》等书著录。
一、作品介绍
-
全称: 《夏热帖》
-
作者: 杨凝式(873年-954年)
-
时代: 五代
-
书体: 行草书
-
材质规格: 纸本,手卷,纵23.8厘米,横33厘米。
-
现藏地: 北京故宫博物院
-
内容: 这是一封简短的信札,内容为:“凝式启:夏热体履佳宜,长□酥密水,即欲致法席,苦□□□乳之供,酥似不如也。(以下数字残损难辨) 病?笔 顿首。”
-
大意是:杨凝式敬告。夏日炎热,希望您身体安康。送上长(?)酥蜜水,想送到您讲经的法席上,但苦于……(似在比较哪种乳制品供养更好),酥好像不如(另一种)。……(病笔?) 顿首。
-
二、艺术特色与鉴赏
《夏热帖》是杨凝式“狂态”的极致表现,与他的《韭花帖》的静气形成鲜明对比,共同构成了其“疯癫”外表下深邃的艺术世界。
-
风格:狂放奇崛,乱头粗服
-
此帖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粗犷、率意甚至有些“潦草”。用笔大胆泼辣,不拘小节,充满了强烈的动态感和力量感。这正符合他“杨风子”的称号,仿佛是在一种不受拘束的、近乎癫狂的状态下挥洒而成。
-
-
用笔:破方为圆,沉厚恣肆
-
篆籀笔意:虽然整体是行草,但线条中充满了圆劲浑厚的篆书笔意。笔锋似乎绞转在一起,中锋行笔,线条如屋漏痕,凝练而有弹性,显得非常沉着、老辣。
-
破锋、散锋:作品中多处使用破锋、散锋,笔毫似乎已经开叉,但正因如此,写出了苍茫、毛涩、斑驳的线条质感,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视觉张力和岁月感。这与后世“丑书”追求的做作效果完全不同,是功力至极后自然流露的“金石气”。
-
-
结体与章法:奇诡莫测,浑然天成
-
结体:字形大小、长短、正侧对比极其强烈,完全打破了常规的结字法则,奇趣横生。看似随意摆布,实则暗含机枢,在险绝中求得平衡。
-
章法:行气跌宕起伏,字距紧密,行距宽松。字与字之间笔断意连,气势贯通,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如同欣赏一段节奏多变的音乐,充满了不可预测的韵律感。
-
-
意境:从“夏热”到“笔热”
-
此帖的内容是“夏热”,而其书法形式则将这种物理上的炎热完美地转化为了笔墨上的“炽热”。观看此帖,能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躁动不安的激情与生命力。这是中国书法“达其情性,形其哀乐”的绝佳例证。
-
三、临帖教学要点
临习《夏热帖》难度极高,不适合初学者,它是对书法家功力和胆识的终极考验。
-
核心笔法
-
中锋训练:必须掌握极强的中锋控笔能力,才能写出圆厚而有弹性的线条,否则会流于浮滑。
-
速度与力度:体会其疾徐顿挫的用笔节奏。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住。线条的“毛”和“破”是功力所致,而非故意做作。
-
墨法:关注其枯湿浓淡的变化,尤其是飞白的效果,是自然书写还是有意控制?
-
-
结构与章法
-
解构字形:仔细分析其每个字奇特的造型方法,理解他是如何在打破常规后重新建立平衡的。
-
体会气韵:临摹时更要注重感受通篇那股一泻千里的磅礴气势,追求“神似”大于“形似”。
-
-
临习建议
此帖是杨凝式唯一的传世草书作品,书法兼取颜真卿、柳公权笔法,体势雄奇险崛,运笔爽利挺拔,与他的楷书、行书作品相比较,艺术风格迥殊,表现出了书家的丰富艺术变化,为杨凝式书法代表作品作之一。
笔势飞动,浑然一体,凝重之中有潇洒气象,雄健纵逸,锋芒灼耀,极富大气,用笔潇洒疏狂,笔墨间足可见其性情也。 此帖与《神仙起居法帖》刚好形成鲜明的对比。米芾赞:“杨凝式如横风斜雨,落纸云烟,淋漓快目。”赵孟頫识:“杨景度书,出于人知见之表,自非深于书者,不能尽识也,此帖沉着而又潇洒,真奇迹可宝。”

【释文】凝式启:夏热体履佳宜,长□酥密水,即欲致法席,苦□□□乳之供,酥似不如也。(残损)病?(下二行残损)。
启(qǐ )指较简短的书札;
体履( tǐ lǚ)身体和步履,指生活起居;
法席(fǎ xí )讲解佛法的座席 ;泛指讲解佛法的场所;
《夏热帖》
杨凝式 / 局部
后附:全卷、单字
▼

【1】 凝式啓:夏热体履佳宜,长□酥密水,即欲致

【2】 法席,苦□□□乳之供,酥似不如也。(残损)病?(下二行残损)。
《夏热帖》
全 卷
▼

《夏热帖》
单 字
▼







【终】
四、总结
《夏热帖》的价值在于:
-
承前启后:它上承唐代颜真卿《祭侄文稿》的悲愤激昂,下启宋代“尚意”书风(如米芾)的率真自然,是书法史演变的关键节点。
-
个性的极致:它是中国书法史上将个人性情与书法艺术结合得最为完美的作品之一,是“书为心画”的终极体现。
-
美的多元性:它挑战了传统“中和之美”的审美标准,展现了一种 “丑中之美”、“拙中之巧” 的崇高境界。
总而言之,《夏热帖》不是一杯清茶,而是一杯烈酒。它看似粗服乱头,不修边幅,实则内蕴深厚,技巧高超。它带给观者的不是优雅的愉悦,而是强烈的震撼,是五代这个混乱时代下一个天才灵魂最真实、最炽热的艺术独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