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刘基
年代:明代
分类:软笔/毛笔书法家
字伯温,谥曰文成,温州文成县南田人(旧属青田县)。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被追赠太师,谥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长行草书。据有关资料记载,刘基墨迹书写最早的跋是《唐法藏尺牍跋》,书于元至正十四年夏四月,载于沙孟海编《中国书法史图录》(二)(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版);《题苏轼乐地帖》是刘基为苏轼《乐地帖》作跋,行书,共17行,157字,上海博物馆藏,刊于《中国古代书画图目》,该跋字里行间充分表现出他对苏轼的崇敬之意,赞颂苏轼书法艺术风格,信手写来,却通体气贯如虹,凝重之中可见妩媚之处。其他还有《行书春兴八首诗卷》《跋赵孟頫饮马图摹本卷》等。
刘基《行书春兴八首诗卷》纸本 34.×76cm 上海博物馆藏(孙伯渊1980年捐赠)
此卷行书自撰七律《春兴》八首,从诗的内容考察,字卷大致写于至正十八年(1358年)的春天,作者时年四十八岁。文字结体端正稳重,用笔圆劲宛转,汲取了赵孟頫行书娟秀清丽的长处,又具备唐代楷书严谨庄重的法度,有自己的特点。他的传世墨迹极少,此件作品颇为珍贵。
【资料来源】上海博物馆网站
刘基《跋赵孟頫饮马图摹本卷》纸本 28×64cm 辽宁省博物馆藏
该卷传为赵孟頫为释元泰所绘,不久转赠释大同,后传至释道初,明永乐为山阴李彦政收藏,明末由李肇亨收藏并重新装裱。清初由康熙近臣、学者高士奇80两购得,不知白银还是黄金。后入清内府,末代皇帝溥仪逊位前以赏赐溥杰的名义连该卷同其他书画运往长春伪宫。二战胜利后,溥仪携逃至吉林临江被抓获,交由东北文物管委会保管,后归东北博物馆(今辽宁省博物馆)收藏。卷后有宋濂、柯九思、丁复、唐珙、刘基、危素等元明人题跋。刘基跋文收于文集中,名为《宝林同讲师渴马图歌》, 其中“弃其国人仇敌是与”文集中为“丧厥元戎殄师旅”。
该卷曾遭拆配,但其后跋语为真,如徐邦达先生对该卷评语“按此图笔滞且弱,与赵氏真迹的古穆浑厚不同,款字也不自然,必是旧人临摹。图后宋濂的小楷书题面目亦异,都非真迹。后另纸二十二元人诗跋则尽真,此是前人将真图拆去,易以摹本,其作伪时代约在明中期。高士奇只看题跋,不看画,凡跋真而佳的,就连本图一概以真迹目之。”
【资料参考】辽宁省博物馆网站
刘基《跋草书饮中八仙歌》22.5×16cm 吉林省博物院藏
此帧收入吉林省博物院珍藏的《宋元名人诗笺册》中。识文“华亭唐君伯让持《草书饮中八仙歌》俾子题之,予虽能识《八仙歌》,而不能知草书之工拙。姑为书其后云”。此册首页收有宋人陈郁,元及元明之际郑元祐、钱应庚、倪瓒、张德机、司马亨孙、杨基、陈樟、杨维桢、马治等名家诗翰、唱和、书札、跋语,虽皆片纸短笺,然笔墨精良,诚可珍视。
【资料来源】《吉林省博物院藏古代书法精品选》(浙江大学出版社,赵聆实、袁亚春主编,2015年5月, P55)
刘基《跋陆柬之文赋》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晋陆之词,唐陆之书,可谓二美具矣。抚卷三叹遂识之。洪武八年(1375)春三月念六日诚意伯刘基题。
《跋陆柬之文赋》,纸本,楷书,凡三行,共三十七字,高25.1cm 。台北故宫博物馆藏,《石渠宝笈初编》著录,刊于台湾《故宫历代书法全集》(一),载入台湾《故宫书画录》卷一。此跋为刘基题于洪武八年(1375)的三月二十六日,为暮年绝笔。楷书与前所见相比,风格明显不同,用墨浓重,笔画朴拙,有颜书气概,颇有“宁拙毋巧”“宁率真毋安排”的自然流露。
【资料来源】台北故宫博物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