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笔楷书作品

毛笔楷、行、草、隶、篆、小众书体书法作品欣赏

汲黯传 元代

加入收藏 书法网   2025-05-08  

名称:汲黯传

书法家:赵孟頫

书体:小楷

分类:毛笔书法作品

年代:元代

文件格式:图片

作品材质:纸本

收藏位置:日本东京永青文库藏

备注说明:赵孟頫书法欣赏

张汤以更定律令为廷尉,黯质责汤于上前,曰:“公为正卿,上不能褒先帝之功业,下不能化天下之邪心,安国富民,使囹圄空虚,何空取高皇帝约束纷更之为?而公以此无种矣!”黯时与汤论议,汤辩常在文深小苛,黯愤发,骂曰:“天下谓刀笔吏不可为公卿,果然。必汤也,令天下重足而立,仄目而视矣!”

是时,汉方征匈奴,招怀四夷。黯务少事,间常言与胡和亲,毋起兵。上方乡儒术,尊公孙弘,及事益多,吏民巧。上分别文法,汤等数奏决谳以幸。而黯常毁儒,面触弘等徒怀诈饰智以阿人主取容,而刀笔之吏专深文巧诋,陷人于罔,以自为功。上愈益贵弘、汤,弘、汤心疾黯,虽上亦不说也,欲诛之以事。弘为丞相,乃言上曰:“右内史界部中多贵人宗室,难治,非素重臣弗能任,请徙黯。”为右内史数岁,官事不废。

大将军青既益尊,姊为皇后,然黯与亢礼。或说黯曰:“自天子欲令群臣下大将军,大将军尊贵,诚重,君不可以不拜。”黯曰:“夫以大将军有揖客,反不重耶?”大将军闻,愈贤黯,数请问以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

淮南王谋反,惮黯,曰:“黯好直谏,守节死义;至说公孙弘等,如发蒙耳。”上既数征匈奴有功,黯言益不用。

始黯列九卿矣,而公孙弘、张汤为小吏。及弘、汤稍贵,与黯同位,黯又非毁弘、汤。已而弘至丞相,封侯,汤御史大夫,黯时丞史皆与同列,或尊用过之。黯褊心,不能无少望,见上,言曰:“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黯罢,上曰:“人果不可以无学,观汲黯之言,日益甚矣。”

居无何,匈奴浑邪王帅众来降,汉发车二万乘。县官亡钱,从民贳马。民或匿马,马不具。上怒,欲斩长安令。黯曰:“长安令亡罪,独斩臣黯,民乃肯出马。且匈奴畔其主而降汉,徐以县次传之,何至令天下骚动,罢中国,甘心夷狄之人乎!”上默然。后浑邪王至,贾人与市者,坐当死五百余人。黯入,请间,见高门,曰:“夫匈奴攻当路塞,绝和亲,中国举兵诛之,死伤不可胜计,而费以巨万百数。臣愚以为陛下得胡人,皆以为奴婢,赐从军死者家;卤获,因与之,以谢天下,塞百姓之心。今纵不能,浑邪帅数万之众来,虚府库赏赐,发良民侍养,若奉骄子。愚民安知市买长安中而文吏绳以为阑出财物如边关乎?陛下纵不能得匈奴之赢以谢天下,又以微文杀无知者五百余人,臣窃为陛下弗取也。”上弗许,曰:“吾久不闻汲黯之言,今又复妄发矣。”后数月,黯坐小法,会赦,免官。于是黯隐于田园者数年。

会更立五铢钱,民多盗铸钱者,楚地尤甚。上以为淮阳,楚地之郊也,召黯拜为淮阳太守。黯伏谢不受印绶,诏数强予,然后奉诏。召上殿,黯泣曰:“臣自以为填沟壑,不复见陛下,不意陛下复收之。臣常有狗马之心,今病,力不能任郡事。臣愿为中郎,出入禁闼,补过拾遗,臣之愿也。”上曰:“君薄淮阳邪?吾今召君矣。顾淮阳吏民不相得,吾徒得君重,卧而治之。”黯既辞,过大行李息,曰:“黯弃逐居郡,不得与朝廷议矣。然御史大夫汤智足以距谏,诈足以饰非,非肯正为天下言,专阿主意。主意所不欲,因而毁之;主意所欲,因而誉之。好兴事,舞文法,内怀诈以御主心,外挟贼吏以为重。公列九卿不早言之何?公与之俱受其戮矣!”息畏汤,终不敢言。黯居郡如其故治,淮阳政清。

后张汤败,上闻黯与息言,抵息罪。令黯以诸侯相秩居淮阳。居淮阳十岁而卒。卒后,上以黯故,官其弟仁至九卿,子偃至诸侯相。黯姊子司马安亦少与黯为太子洗马。安文深巧善宦,四至九卿,以河南太守卒。昆弟以安故,同时至二千石十人。濮阳段宏始事盖侯信,信任宏,官亦再至九卿。然卫人仕者皆严惮汲黯,出其下。

赵孟頫 《汲黯传》册(传)小楷,纸本,朱丝栏 17.6×17.4cm×10 1320年 日本东京永青文库藏

赵孟頫 《汲黯传》册(传)小楷,纸本,朱丝栏 17.6×17.4cm×10 1320年 日本东京永青文库藏

文徵明跋:

右赵文敏公所书《史记·汲黯传》,楷法精绝,或疑其轨方峻劲,不类公书。

余惟公于古人之书,无所不学,尝书欧阳氏八法,以教其子。又尝自题其所作《千文》云“数年前学褚河南《孟法师碑》故结体如此。”

此传实有欧楮笔意,后题延佑七年手抄于松雪斋,且云:“此刻有唐人遗风。”观此当是石本传世,岂欧褚遗迹邪?考欧赵两家金石录,无所谓《汲黯传》,竟不知何人书也。

公以延佑六年谒告还吴兴,至是一年,年六十有七矣。又明年至治二年卒,年六十有九,距此才两年耳。

公尝得米元章《壮怀赋》,中缺数行,因取刻本摹搨以补,凡书数过,终不如意,叹曰:“今不逮古多矣。”遂以刻本完之。公于元章,岂真不逮者?其不自满假如此。

此传自“反不重邪”以下凡缺一百九十七字,余因不得刻本,漫以己意足之。

夫以征明视公,与公之视元章,其相去高下,殆有间矣。而余诞谩如此,岂独艺能之不逮古哉!因书以识吾愧。

辛丑(1541)六月既望,文征明书,时年七十有二。(据影印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