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逍遥游
书法家:丰坊
书体:行书
分类:毛笔书法作品
年代:明代
文件格式:图片
作品材质:纸本
收藏位置:广东省博物馆藏
备注说明:丰坊书法欣赏
附录:《丰坊行书逍遥游卷》解读
作者:朱万章 (载于《书法》 杂志2009年第10期)
丰坊(1494-1569或1570)①。是明代中期著名的书法家。他初名坊,字存礼,后更名道生,字人翁、人叔,别署天野人、南禺外史、西郊农长等,浙江鄞县(今宁波)人。明嘉靖二年(1523)进士,出任南京吏部考功主事,因而人称“丰考功”。丰坊博学工文,尤其擅长书法,善用枯笔,时人詹景凤评其书:“五体并能,诸家自魏晋以及国朝,靡不兼通,规矩尽从手出,盖工于执笔者也,以故其书大有腕力,特神韵稍不足。”② 他长于行书和草书,亦工篆刻、山水,著有《书诀》和《童学书程》。关于其生平事迹及其书艺、书学成就,也有学者论及,此不赘述。③现笔者专以广东省博物馆所藏其行书《逍遥游》卷,透析其行书之书法风格。丰坊的书法能从古代诸家中吸取营养,学古而不泥古。他能做到学一家像一家,不仅形似,神韵也能逼肖,因此临摹乱真,甚至真赝莫辨,常为人所诟病,这也说明他在书写技巧方面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但他并不满足于重复别人的笔墨,而是在前人的笔意中融入自己的审美意向,刻意减弱前人的阴影而扩大自己的个性,因而使他成为明代中期和吴门书派并驾齐驱的重要书家。大凡研究明代书法史者,都要提及他。
《逍遥游》卷为纸本,纵二十七厘米、横四百七十七厘米,系丰坊于明代嘉靖甲午年(即公元1534年)为友人乐泉先生所书。该卷作者署款“丰坊存叔”,钤朱文印“南禺外史”、“己龙癸虎”和白文印“丰氏人季”。作者书写时四十一岁,乃其盛年之作。纵观该卷,不难看出个中所体现出的明显书写特色:
(1)唐宋遗韵,变攲侧为平正
作者在题识中借乐泉先生之口,说此卷"似米南宫,足征鉴赏",说明丰坊对于似"米书"的书风颇有自得之意。米南宫即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1051-1107),因曾被宋徽宗诏为书画学博士,人称为“米南宫”,与苏东坡、黄庭坚和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的书法主要以欹侧取势,而丰坊的此书则在攲侧的基础上偏向平正,注入个性化的笔意,“鱼”“不”“徒”“无”“为”“闻”“合”“也”等字均具有明显的此种倾向。当然,也有一些字继承了米芾的流风遗韵,如“名”“将”“天”“万”“数”等字。但总的来说,“己意”多于“米韵”,在平正中可见他对米氏书风的诠释与发扬。而且在这种发扬中,显然已经融合了唐代李北海(678-747年)笔意,颇有李氏《李思训碑》遗韵,稳健奇崛,彰显出他转益多师的艺术品格。这是丰坊融古开今的书写风格在此卷中的生动体现。
(二)筋骨毕现,道劲淡雅
有评论家称丰坊的这类书为“筋书”,也即谓其骨多而肉弱。这种较为中性的评论无疑抓住了丰坊此书在外形上给人的直接感受。此书大多字体偏长,笔画较细,甚至类似于现代人的硬笔书法。这种书写的最大特色在于不媚俗,不阿世,给人遒劲淡雅的美学享受,如“千”“者”“我”“难”“人”“叔”等字,都是这种特色的表现。丰坊曾说:“书有筋骨血肉。筋生于腕,腕能悬则筋脉相连而有势,指能实则骨体坚定而不弱。血生于水,肉生于墨,水须新汲,墨须新磨,则燥湿调匀而肥瘦得所。此古人所以必资乎器也。”④ 这虽然是讲书写的基本要诀,但从此卷《逍遥游》可看出丰坊也是此理论的身体力行者。
(三)自然俊美,恬淡平和
或许与丰坊所书写的庄子的《逍遥游》内容有关,丰坊在创作此卷时,显然是将自身的情感与庄子所宣扬的淡定、无求、无欲、冲淡的境界融合在一起,因此使我们一眼能看出作为一个崇尚自然、追求平静的文人的笔墨情趣。在丰坊之笔端,可以看到一种绝俗、超脱的意蕴盎然纸上。他在题识中所谓的“信笔为之”,实则是在一种我行我素的运笔中达到忘我而平和的境界。这说明他能将文意与笔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水乳交融。这恐怕是很多书法家难以企及的艺术境界,也是此行书卷留给我们的最珍贵的美学遗产。
透过这件极具丰坊代表性风格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出明代中后期的大致书风:文人书法的恬淡与柔滑相结合,筋骨相参的造型与血肉交融的气息相参差。这也许正是我们在面对这件距离我们近五百年的书法作品时所感觉到的浓郁的时代气息。
注释
①关于丰坊生卒年,有多种不同的说法,现依据陈斐蓉《丰坊生卒年考》,北京:《中国书画》二OO八年十二期,第一三页。
②马宗霍辑《书林藻鉴.书林记事》,北京.文物出版社,一九八四年。
③关于丰坊书学、书艺成就,可参见郑玉浦《丰坊及其<书诀>》(《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一九八三年第二期)、张金梁《明代书法史探微》(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二OO三年)、袁媛《丰坊(童学书程)研究》(吉林大学二OO八年历史文献学硕士论文)和隋邦平《丰坊书法研究》(西南大学二OO六年美术学硕士论文)。
④丰坊《书诀》,载上海书画出版社编《历代书法论文选》,第五0六页,上海书画出版社,二OO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