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笔行书作品

毛笔楷、行、草、隶、篆、小众书体书法作品欣赏

陆机文赋 唐朝

加入收藏 书法网   2024-07-19  

名称:陆机文赋

书法家:陆柬之

书体:行书

分类:毛笔书法作品

年代:唐朝

文件格式:图片

作品材质:纸本

收藏位置: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备注说明:陆柬之书法欣赏

陆柬之《陆机文赋》行书

25

陆柬之《陆机文赋》行书

26

陆柬之《陆机文赋》行书

27

陆柬之《陆机文赋》行书

28

陆柬之《陆机文赋》行书

29

陆柬之《陆机文赋》行书

30

陆柬之《陆机文赋》行书

31

陆柬之《陆机文赋》行书

32

基本赏析

〈陆柬之文赋〉是一件难得的行楷佳作,让人联想到〈兰亭序〉。通幅常以重笔浓墨的变化扣人心弦,如「妙妙」而临雲、浮天渊之「安」流、沉辞「拂」悦;「收百世之闕文」,都不失含蓄酝藉的韵味,其中字体大小变化自然,了无刻意的痕跡。

进阶赏析

陆柬之(七世纪中叶)生平的事蹟相当简略,《新唐书》记载他是陆元方(639-701)的伯父,虞世南(558-638)的外甥。活动年代是在唐太宗、高宗时期,官至朝散大夫守太子司仪郎。书学的师承出自舅父虞世南。全文书写晋朝陆机(261-303)的文学名作〈文赋〉。把文赋读成「美术赋」,那文句中的「笼天地於形内;挫万物於笔端。」这用美术的形色来表达,更超过於用文字的文学来表现。文中有许多的文句也可以用来说明艺术,显示文学与艺术本就是相通的。本幅由八段纸接成,行楷书相杂,偶而也有些许草书出现,共一四四行,除第一行标题「文赋」二字,末行三字,每行均作十一、二字,文字书写中,如「才」作「材」、「山」作「□」是避家讳,「渊」作「水」,「世」作「廿」,是避唐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讳。

原作上并无陆柬之款,被归属為陆柬之作,应该是出於卷后拖尾,赵孟頫(1254-1322)、李倜(活动於13至14世纪之际)等人的跋文所推定。从这些跋文与收传印记,得知此卷经过赵孟頫鑑定,李倜收藏。洪武年间(1368-1398)一度流传到滇南,后又回到江南,十五至十七世纪的流传不明,这在董琰跋文中,提到明初从滇南购得此卷的相关人物均被刮去。十七世纪入孙承泽(1592-1676)手中,再传入清内府,至今為故宫博物院所收藏。至於南宋以前的流传经过,惜乎闕如,这也是某些研究者对本卷是否出於陆柬之之手,仍持存疑态度的原因。

陆柬之的书风,也是二王裔系。唐人评书,陆柬之的品级无法与虞、欧、褚并论,李嗣真(?-696)将他列入「中品十二人」之一,讚扬他「草体学虞,特善用笔」。〈文赋卷〉后方收藏人李倜,针对此卷说其笔法皆自〈兰亭〉中来,有全体而不变者。孙承泽也说:「全摹褉帖(兰亭序),而带有其舅永兴(虞世南)之圆劲。」(见原件跋)〈文赋卷〉整体的丰神也是一派优雅,从容不迫的情怀,文长至一四四行,前后一致,比之〈兰亭〉的行数,多了五倍,但从前到后笔调一致,不疾不徐,进退有度。文赋卷上恰巧也有「斯文」二字,「文」字的结体虽然不一样,第一、二笔「、」与「一」,连成一笔,最后一笔「捺」(□)為长点(□),然而书写来,重笔浓墨的强调如出一辙。推而广之,〈文赋卷〉也常有类似的情况,少则一、二字,如至「妙妙」而临雲、天渊之「安」流、沉辞「拂」悦;多则如「峻,收百世之闕文」,和旁行比较,都因字体大而显眼。楷书的书写,求其平整,行草字形的大小搭配,本无定则,但总求其匀称自然。

〈文赋卷〉的行笔速度,比起褚临本的〈兰亭序〉来,显得凝重缓和,并不是像〈兰亭〉流利。这也说明陆柬之学王羲之的书风,写来更加谨慎,张怀瓘(活动於713-758)说陆柬之「晚学二王法,尤尚古朴」,质朴必然出以矜重的态度,运笔当是倾向於迟缓的一面,字的结体,也是一位书家风格的明显特徵,学习书法,用临用摹,必先求其像所学习的对象,其中固然用笔、字形、行气等都是一一所要追求的。然而其中最為人所注意的往往是字形结体。行草书的书写,行与行之间,字数并不一定相等,两行之间,更少有成列的,书写时也因本身笔画繁简,字形大小会参差,且考虑上下连贯,同一字的点划,起承就因需制宜而產生变化。这是论字的结体所需瞭解的,但学习某家,也因习惯常常会有结体相同的情况出现。(主题网站_文学名著与书画/王耀庭)

陆机《文赋》全文:

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夫放言遣辞,良多变矣,妍蚩好恶,可得而言。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故作文赋,以述先士之盛藻,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佗日殆可谓曲尽其妙。至於操斧伐柯,虽取则不远,若夫随手之变,良难以辞逮,盖所能言者,具於此云。

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於典坟。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於劲秋,喜柔条於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