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鹡鸰颂卷 石台孝经
书法家:李隆基 唐玄宗
书体:行书 隶书
分类:毛笔书法作品
年代:唐代
文件格式:图片
作品材质:纸本、碑石
收藏位置: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
备注说明:李隆基 唐玄宗书法欣赏
王文治跋
1
2
唐玄宗《鹡鸰颂卷》全本具体尺寸
位置 尺寸(cm) 质地
本幅 24.5x184.9 纸
隔水一 25x11.5 绢
隔水二 25x10.2 绢
拖尾 24.8x300.5 纸
隔水三 25x11.2 绢
《鹡鸰颂》,疑双钩本,或出自宫廷书手。纸本行书,40行,计337字。钤有“宣和”、“政和”、“内府图书之印”、“部曲将印”、“晋府图书”、“吴廷”、“石渠宝笈、“嘉庆”、“宣统御览之宝”等鉴藏印。曾经宋宣和内府、明晋王府、吴廷、清内府等收藏,后有蔡京、蔡卞以及清人王文治等人跋。现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开元七年(719)秋,有鶺鴒约千只翔集於宫殿,玄宗见其飞鸣行摇,不畏人之状,联想及兄弟相聚之乐,遂召左清道率府长史魏光乘撰颂文,玄宗亲自书成此卷。 鶺鴒鸟飞起时,会尖锐而短促的啼鸣,走路时,尾部经常上下左右做有规律的摆动,因為有这种“飞鸣行摇”,互相联繫照应的特性,所以诗人把牠比喻成急难中的兄弟。唐玄宗是唐朝第七位皇帝,在位四十四年。他即皇位之初,在家族中很有纠纷,必须笼络自己的兄弟,而又不愿他们实际干预政治,於是将五位兄弟派驻到远离中央的地区,每年一朝见,因此藉著这篇颂文表达思念兄弟之情,也寄望兄弟间互相照应,不会发生夺权之政争。
这卷书法自首至尾,运笔精力专注,清楚的交代每一笔画的开始、转折、停顿与收尾。其起笔与收笔少藏锋,挺拔别致。书风雄秀,结体丰丽,用笔遒厚。从整幅观之,书法遒紧健劲,丰润浑茂,具有唐典型风格,在字形上,明显与王羲之《兰亭序》相似,只是笔画更為粗壮,可以看出从初唐以来,唐太宗倡导王羲之书法对於皇室后代的影响,也反映盛唐时期,对於丰腴之美的好尚。
明张丑《清河书画舫》评此帖云:“结构精谨,笔法纵横”。明詹景凤《东图玄览编》云:“字径寸许大,遒劲峻爽,神气逼人,盖法文皇大令”。清梁巘《承晋斋集闻录》云:“顿挫提空,得褚之趣,开米之门”。清吴其贞《书画记》亦云:“书法雄秀,结构丰丽,绝无山野气”。清杨守敬《学书迩言》:“明皇碑版已开圆熟之派。此帖柔而有骨,故自可传。”此颂为唐玄宗书法墨迹传世之唯一孤本,为有唐一代稀世之珍,世称人间瑰宝。
作品欣赏:石台孝经
《石台孝经》局部 点击右键逐页下载1
2
3
4
5
6
7
8